大西洋海戰 (1939年—1945年)

大西洋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一艘英國驅逐艦艦橋上的軍官正在站崗(1941年10月)
日期1939年9月3日—1945年5月7日
地點
大西洋全區海域
結果 盟軍決定性勝利
參戰方
指揮官與領導者

珀西·諾布爾英語Percy Noble (Royal Navy officer)
馬克斯.霍頓英語Max Horton
珀西·尼爾斯
李安納度·默瑞英語Leonard W. Murray

恩斯特·金恩

埃里希·雷德爾
卡爾·鄧尼茲
安傑洛·帕羅納英語Angelo Parona

羅莫洛·波拉奇尼英語Romolo Polacchini
兵力

英國皇家海軍

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

與其他同盟國海軍

德國海軍

  • 1,162艘潛艇
  • 約700艘袖珍潛艇
  • 少數的水面艦兵力

義大利皇家海軍

  • 32艘潛艇
傷亡與損失

175艘各式軍艦
3,500艘商船被擊沉
36,200名水手陣亡

36,000名商船隊水手


783艘潛艇被擊沉
47艘各式軍艦
27,000名—32,000名潛艦人員陣亡

500名水手陣亡

17艘潛艦被擊沉

大西洋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Atlantic,該詞出自於溫斯頓·邱吉爾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於大西洋盟軍德國海軍針對海上通航線的一連串攻防作戰,時間從二戰開始至德國投降為止、縱貫整場二戰歐洲戰場,為歷史上規模最大、連續性最長的海空戰鬥。

背景 編輯

隨著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無限制潛艇戰,各國試圖限制或廢除潛艇,但沒有成功。倫敦海軍條約則要求潛艇遵守水面艦船的規則,即攻擊他人前必須(浮出水面)警告他。條約試圖以此削弱潛艇潛在水下的優勢。但是總的來說,倫敦海軍條約並沒有對潛艇有多少限制。[1]

希特勒早在1936年就提出過對海軍的態度:「我無法相信戰爭會維繫在幾艘船上。」

海軍總司令則計畫建立德軍現代化的水上及水下部隊,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U型潛艇

第一階段 編輯

正在沉沒的德軍裝甲艦「施佩伯爵號」

德國投入的破壞交通線兵力有戰艦戰鬥巡洋艦巡洋艦、由商船改裝的武裝襲擊艦等水面作戰艦隻,以及潛艇航空兵。英國以海、空兵力進行保護交通線鬥爭,並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1940年6月德軍侵占法國後,德國海軍和義大利皇家海軍潛艇從布雷斯特洛里昂等法國港口進入大西洋,在西經25°-30°以西海域進行襲擊;其遠程轟炸機從挪威機場起飛,襲擾愛爾蘭以北的大西洋航線。英國建立北愛爾蘭基地,並以紐芬蘭西印度群島的8個海空基地英語Naval air station交換美國50艘退役驅逐艦,加強反潛護航作戰。隨著戰艦「施佩伯爵號」和「俾斯麥號」等大型水面艦隻先後被擊沉,標誌著納粹德國計劃用大型水面艦隻贏得大西洋之戰的戰略失敗。

第二階段 編輯

自1941年6月起,德國水面艦隻的破交戰日益降至次要地位,潛艇開始成為破交戰的主要手段,形成破交戰第一個高潮。為對付德國的破交戰,英國在美國加拿大支援下,對大西洋交通線進行全線護航。在這一階段的作戰中,英國「皇家橡樹號」戰艦、 「勇敢號」航空母艦英語HMS Courageous (50)「光榮號」航空母艦英語HMS Glorious被擊沉。

第三階段 編輯

美國參戰後,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作戰範圍擴大到大西洋西岸北美至巴西沿海海域(包括加勒比海),將數個潛艇群(每群編有潛艇4-5艘)部署在紐芬蘭新斯科舍紐約哈特勒斯角等地外海和加勒比海,襲擊同盟國的商船隊。美國加強護航制度,使德國潛艇的活動受到限制。德國為更有效地開展潛艇戰,除部分潛艇留在加勒比海外,將大部分潛艇調往遠離美海空基地的中大西洋。

第四階段 編輯

英國依託大西洋上的基地,組成7-8個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包括多艘戰艦、巡洋艦組成的搜索艦隊;美國則組成多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包括戰艦、巡洋艦和潛艇在內的特遣艦隊,分布在大西洋海域堅持開展保交戰。1942年7月,英國和美國進一步加強護航制度,海軍開始裝備機載搜索雷達磁探儀英語Magnetic anomaly detector和新式聲納深水炸彈等武器裝備,航空兵的巡邏範圍擴大到北起格陵蘭、南至弗里敦的北大西洋廣闊海域。在這一戰區所有海空基地800海里半徑以內海域活動的盟軍作戰艦艇,均可得到遠程反潛巡邏機的支援與配合。德國潛艇群則部署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南大西洋,甚至進入印度洋活動。破壞交通線與保護交通線鬥爭異常激烈。1943年初再次出現潛艇戰高潮。為適應大西洋戰場形勢,盟軍投入更多的護航航空母艦遠程反潛巡邏機,給德國潛艇以更為沉重的打擊,迫使德國於1943年5月將剩餘潛艇撤離大西洋。

第五階段 編輯

德國為改變大西洋上的不利態勢,加緊改裝原有潛艇並研製新式潛艇和水中武器,並再次派遣潛艇群進入大西洋及印度洋。隨著整個戰爭發生有利於盟軍的轉折和美國強大軍工生產能力轉入戰時軌道,英美已能夠抽調更多的海、空兵力投入大西洋作戰,加強以護航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反潛體制,1944年,美國的航空母艦已發展到125艘,英國也達到40艘。盟軍艦載和岸基反潛飛機迫使德國潛艇難以經比斯開灣航道進入大西洋。使猖獗一時的德國潛艇蒙受巨大損失。大西洋的制海制空權已基本為盟軍所掌握。盟軍對德國工業尤其是潛艇造船廠的轟炸,使德國的戰爭潛力受到嚴重破壞,損失的潛艇難以得到補充。最後,大西洋之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

統計 編輯

1945年,德國潛艇在波特茅斯海軍船塢投降

在大西洋海戰中,英美參戰兵力計有:戰鬥艦艇約3000艘,飛機800餘架。在大西洋海戰中,盟國及中立國共損失商船2100萬噸,平均每月損失37.5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約1600萬噸,占總損失噸位的76%。德國共投入潛艇1160艘,被擊沉780艘,占投入潛艇總數的67.2%。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Holwitt, Joel I. Execute Against Japan (Ph.D.論文). Ohio State University: 5–6. 2005. 

其他 編輯

  • 圖解第三帝國,克里斯畢曉普、戴維喬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