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影片公司

天一影片公司(英語:Tianyi Film Company),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民國的三大電影製作公司之一。於1925年由邵仁杰(邵醉翁)帶領邵家兄弟在上海創立,並在香港及馬來西亞設立了分部。雖然1937年在日軍入侵時上海總部被毀壞,但它的香港分部(即後來的邵氏兄弟)在邵逸夫的領導下發展成為一個媒體帝國。

天一影片公司
後繼機構
成立1925年 (1925)
結束1937年 (1937)
創辦人
產業電影產業

創立 編輯

 
邵仁杰(邵醉翁)邵家長兄、天一的創始人

1922年,當過律師和商人的邵家長兄邵仁杰(邵醉翁),在上海經營「笑舞臺」劇場。當時張石川鄭正秋和周劍雲等人共同創立的明星電影公司[1][2],在1923年推出了電影《孤兒救祖記》並取得巨大的成功和商業收益。受此啟發的邵仁杰於1925年建立了天一影片公司,他擔任總經理和導演,而他弟弟邵仁棣(邵邨人)和邵仁枚(邵山客)分別管理帳目和發行[2][3]。么弟邵仁楞(邵逸夫)負責雜務[4]

獲得成功 編輯

 
1926年天一影片《孟姜女》,主演胡蝶

天一的第一部電影,由邵醉翁導演的《立地成佛》,在1925年上映後獲得很高的利潤。作為一個理解觀眾偏好的精明商人,邵醉翁是第一個廣泛採用中國傳統文學和神話傳說的電影製片人[2]。天一獲得高度成功電影類型包括時代劇武俠和神魔志怪,並引起很多其他電影製片廠的效仿[2]。其中1925年電影《女俠李飛飛》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武俠片[3][5]

1926年,天一推出了高度成功的兩部古裝劇:《梁祝痛史》和《義妖白蛇傳》,皆由邵醉翁導演。不僅是國內,《白蛇》在東南亞地區也最成功的中國電影[1]

天一是第一批在無聲電影加入聲音的製片商之一。在1931年製作了中國最早的片上發聲電影《歌場春色》,導演為李萍倩[2]。1934年,天一開始製作由葉淺予暢銷漫畫《王先生》改編的同名系列喜劇《王先生[3]

不同於其他主流製片廠製作的充斥政治、左翼意識形態的電影,天一主要集中於製作非政治性的娛樂電影[2]。到了1930年代,天一與明星聯華並列為中國最頂級的電影製片公司[6]

國際擴展 編輯

 
邵逸夫爵士,在香港和新加坡擴展市場。

除了上海,天一還在東南亞和香港擴展了它的業務。在1925年,邵醉翁派遣邵仁枚和邵仁楞到英屬馬來亞新加坡,他們在新加坡創立邵氏公司英語Shaw Organisation以發行天一製作的影片[3]

1933年,天一推出了第一部粵語電影《白金龍》。 隨後天一在香港設立了分廠並於1933至1934年製作粵語電影。後來國民政府認為武俠電影宣揚迷信且道德敗壞而對其發布了禁止令以及對粵語電影的禁令[7][8],而這兩個類型對天一都很重要,因為它們在海外華人社群中很受歡迎,而天一出口的上海普通話電影和在香港粵語電影遍及東南亞。邵醉翁遂將公司遷往香港,香港分廠更名為天一港廠,邵氏兄弟僅邵仁棣留在上海。1936年天一港廠被火災破壞,邵醉翁返回上海定居[8]

終結 編輯

在1937年8月日軍侵略上海前,天一將設備運輸到香港[1]:76,並將其主要業務併入天一港廠。在邵仁棣赴香港接管公司之後公司更名為「南洋影片公司」[9]。日軍占領上海後,邵醉翁將天一上海總部關閉[6]。其他上海電影製片廠如明星聯華等,也遭受了毀滅性破壞[10]。後來公司的香港及東南亞業務在日據期間也遭受挫折,當中在東南亞的劇院被日軍占據,邵逸夫亦在新加坡遭到了監禁[11]

遺產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邵醉翁閒居上海,他的弟弟們在新加坡和香港繼續發展事業[3]。1946年南洋影片公司租借至「大中華影片公司」合作拍片。1952年,邵仁棣收回南洋影片公司後將其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1957年,香港成為了新的華語電影製作中心,邵逸夫從新加坡遷移至香港承接「邵氏父子公司」製片業務,建立「邵氏兄弟」。在邵逸夫的領導下,邵氏兄弟成為196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中期,香港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電影製作公司[2]。而後專注於TVB,成為香港占主導地位的電視公司[11]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Zhang, Yingjin.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Routledge. 2004: 37 [2019-06-08]. ISBN 9780415172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Xiao, Zhiwei; Zhang, Yingj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Film. Taylor & Francis. 2002: 302 [2019-06-08]. ISBN 97802031955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7). 
  3. ^ 3.0 3.1 3.2 3.3 3.4 Ye, Tan; Zhu, Yu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inema. Scarecrow Press. 2012: 133. ISBN 9780810879133. 
  4. ^ Raymond Zhou. Movie mogul Run Run Shaw, 107, dies in HK. China Daily. 8 January 2014 [10 Jan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9). 
  5. ^ Heroine Li Feifei (1925) and "Shuomingshu". The Chinese Mirror: A Journal of Chinese Film History. [201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2). 
  6. ^ 6.0 6.1 Zhang, Yingjin. 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 John Wiley & Sons. 2012: 308 [2019-06-08]. ISBN 97814443559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2). 
  7. ^ Meaghan Morris, Siu Leung Li, Stephen Ching-kiu Chan. Hong Kong Connections: Transnational Imagination in Action Cinema.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6: 193–194 [2019-06-08]. ISBN 978-1932643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8. ^ 8.0 8.1 Stokes, Lisa Odham.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Hong Kong Cinema. Scarecrow Press. 2007: 427 [2019-06-08]. ISBN 97808108645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9. ^ Chu, Yingchi. Hong Kong Cinema: Coloniser, Motherland and Self. Routledge. 2009: 30 [2019-06-08]. ISBN 9780415546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2). 
  10. ^ Hu, Jubin. Projecting A Nation: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Before 1949.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 June 2003: 120. ISBN 978-962-209-610-3. 
  11. ^ 11.0 11.1 Richard Corliss. Run Run Shaw: The Last Emperor of Chinese Movies. Time. 7 January 2014 [12 Jan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