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蝶科

鳞翅目昆虫的一科

粉蝶科(學名:Pieridae)是蝴蝶中的一個級分類。包含了4個亞科、約90個和1,000多個物種[2]。此分類包含了許多著名的物種,例如可能是造成蝴蝶英文「Butterfly」語源的鉤粉蝶、於歐亞出現的寬邊黃粉蝶豔粉蝶纖粉蝶和美洲的黃菲粉蝶等。有些蝶種於在花園常見,於幼蟲階段以蔬菜或果樹等農作物作寄主攝食,如菜粉蝶歐洲粉蝶等都是聲名狼籍的農業害蟲。雄性蝴蝶又有群聚吸水行為[3]

粉蝶科
化石時期:101.1–0 Ma
早白堊世晚期至今[1]
鉤粉蝶
Gonepteryx rhamni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鱗翅目 Lepidoptera
總科: 鳳蝶總科 Papilionoidea
科: 粉蝶科 Pieridae
Duponchel, 1832
亞科
多樣性
共有 91 個屬
約 1,100 種

語源 編輯

粉蝶科大部分成員的色彩以白、黃色為主,而且鱗片容易脫落,猶如粉末,因此古人取名為「粉蝶」。英語中的俗名亦把這類蝴蝶稱為「White」、「Yellow」及「Sulphur」是基於其翅膀的色彩。日語和韓語分別將粉蝶科喚作「シロチョウ科」和「흰나비과」,文意皆為「白蝶」,由來是菜園裡最常見的粉蝶菜粉蝶是以白色為主。

粉蝶科的學名是科級分類後綴「-idae」配上源自拉丁文的「Pieris」,源自古希臘文「Πίερες」(Pieria),是希臘神話人物皮厄里亞的名字。神話中她的丈夫達那俄斯(Danaus)一名也是斑蝶亞科的來源。

分佈 編輯

物種分佈廣泛,熱帶地區多樣性最高,溫帶寒帶地區也有許多種類棲息。

在中國記錄了約200種;台灣約14屬,35種;香港有12屬,24種。

形態 編輯

成蟲 編輯

粉蝶科普遍爲中至小型蝶類。頭小。觸角端部膨大,呈錘狀,下唇鬚髮達,前足發育正常。前足脛節內側缺乏前脛突,跗節末端的爪均呈二分叉狀是此分類的重要特徵[4]。前胸背板中央沒有癒合而留有膜質區。前翅第三腋骨外緣具齒狀突。

翅膀以白、黃、橙色爲主,或配有黑色斑紋,色彩較素淡,少數種類有紅色斑紋,顯得鮮豔奪目,如豔粉蝶屬等,其色素來源主要是以尿酸爲基礎的蝶呤。前後翅的中室均封閉。前翅三角形,R脈3或4條,少數有5條,基部多為合併,A脈1條;後翅卵圓形,無尾突,肩脈有或無,A脈2條。成蝶的雌雄二型性出現在部分種類,但一般都不發達。也有季節異型。有些種類的雄蝶具有性標。雄蝶交尾器缺乏顎形突(Gnathos)。

幼期 編輯

粉蝶的呈紡錘形或梭形,像砲彈或塔狀長而直立。表面光滑,外表通常具縱走與橫走的刻紋。

幼蟲軀體細長,一般爲圓筒狀,表面有很多小突起及次生毛,每節有很多橫皺紋,無肉突及棘刺,常呈保護色作用的綠色,或有黃色,配上黃色或白色縱線。也有些種類體色鮮豔,具警戒作用。

的頭頂常有一尖銳突起,蛹體裸露在外,以縊蛹方式附著,前半段粗,後半段細,於尾端及第一腹節分別有絲線連結,化蛹位置通常在葉背、枝條上或是遠離寄主植物的樹幹或石壁上,許多種類也可以依附著背景之色彩而呈褐色或綠色。

習性 編輯

成蟲 編輯

成蝶飛行能力強。喜愛訪花採蜜,雄蝶常聚在溪流邊或泥濘上吸水[3]。雌蝶通常把卵產在寄主植物體上,不同種類分別會單產或聚產。

幼期 編輯

幼蟲主要寄主雙子葉植物, 亦有以樹等裸子植物爲寄主的種類,基本上以寄主植物葉片爲食。較常利用的寄主植物包括豆科十字花科山柑科鼠李科桑寄生科小蘗科大戟科無患子科薔薇科酢漿草科等,因十字花科等植物是農作物,攝食該類植物的蝶種皆視為農業害蟲。許多粉蝶利用的寄主植物含有芥子油苷,此類植物鮮被其他蝶類利用。初孵化的小幼蟲有嚙食卵殼的習性。

粉蝶多數以蛹越冬,少數種類以成蟲(如鉤粉蝶屬)越冬。化蛹地點多在寄主植物的枝幹上。

種系發生 編輯

外類群 編輯

在整個蝴蝶的演化支鳳蝶總科)中,粉蝶科的演化支是「蛺蝶科+灰蝶科+蜆蝶科」演化支的姐妹群,而弄蝶科則是這兩個演化支的姐妹群,然後是鳳蝶科,最後喜蝶科是整個鳳蝶總科的基群[5]

鳳蝶總科

鳳蝶科 Papilionidae

喜蝶科 Hedylidae

弄蝶科 Hesperiidae

粉蝶科 Pieridae

灰蝶科 Lycaenidae

蜆蝶科 Riodinidae

蛺蝶科 Nymphalidae

內類群 編輯

Braby et al. (2006) 的分類法

偽雲粉蝶亞科

袖粉蝶亞科

黃粉蝶亞科

粉蝶亞科

袖粉蝶亞科和偽雲粉蝶亞科曾一度認為是屬同一演化支[6][7]

粉蝶科中有4個亞科分類:袖粉蝶亞科偽雲粉蝶亞科黃粉蝶亞科粉蝶亞科,它們都在白堊紀晚期演化形成。黃粉蝶亞科和粉蝶亞科是相互的姐妹群,於約7,500萬年前演化而成;偽雲粉蝶亞科是她們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早於約8,300萬年前演化而成;袖粉蝶亞科是以上亞科的姐妹群,於約8,600萬年前演化而成[8]

粉蝶科

袖粉蝶亞科 Dismorphiinae

偽雲粉蝶亞科 Pseudopontiinae

黃粉蝶亞科 Coliadinae

粉蝶亞科 Pierinae

文化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Chazot, N., Wahlberg, N., Freitas, A. V. L., Mitter, C., Labandeira, C., Sohn, J. C., ... & Heikkilä, M. (2019). Priors and Posteriors in Bayesian Timing of Divergence Analyses: the Age of Butterflies Revisited. Systematic biology. https://doi.org/10.1093/sysbio/syz002
  2. ^ Wahlberg, N., Rota, J., Braby, M. F., Pierce, N. P. & Wheat, C. W. 2014: Revised systematics and higher classification of pierid butterflies (Lepidoptera: Pieridae) based on molecular data. Zoologica Scripta 43: 641-650. doi:10.1111/zsc.12075
  3. ^ 3.0 3.1 DeVries P. J. in Levin S.A. (ed) 2001 The Encyclopaedia of Biodiversity. Academic Press.
  4. ^ Borror, D. J., Triplehorn, C. A., & Johnson, N. F.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sects (6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ers. ISBN 0-03-025397-7
  5. ^ Heikkilä, M., Mutanen, M., Wahlberg, N., Sihvonen, P., & Kaila, L. (2015). Elusive ditrysian phylogeny: an account of combining systematized morphology with molecular data (Lepidoptera).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15(1), 260.
  6. ^ Braby, M. F., Vila, R. & Pierce, N. E. (2006).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systematics of the Pieridae (Lepidoptera: Papilionoidea): higher classification and biogeography.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7, 239–275.
  7. ^ Brower, Andrew V. Z. 2009. Pieridae Swainson 1820. Version 15 November 2009 (under construc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http://tolweb.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Braga, M. P., Janz, N., Nylin, S., Ronquist, F., & Landis, M. J. (2021).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ecological networks through time for pierid butterflies and their host plants. Ecology Letters, 24(10), 2134-2145.(英文)

文獻 編輯

21世紀
  • 呂至堅、陳建仁. 蝴蝶生活史圖鑑. 台灣: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4年3月23日. ISBN 9789861777849 (中文(繁體)). 
  • 徐堉峰. 臺灣蝴蝶圖鑑.上【弄蝶、鳳蝶、粉蝶】. 台灣: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3年2月10日. ISBN 9789861776705 (中文(繁體)). 
  • Heikkilä, M., Kaila, L., Mutanen, M., Peña, C., & Wahlberg, N. (2012, March). Cretaceous origin and repeated tertiary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defined butterflies. In Proc. R. Soc. B (Vol. 279, No. 1731, pp. 1093–1099). The Royal Society.
  • Bollino, M., 2008: Two new species of Catasticta Butler, 1870 from Peru (Lepidoptera: Pieridae). Genus 19 (3): 355-360. Full article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raby, M.F. , Vila, R & Pierce, N.E. 2006: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systematics of the Pieridae (Lepidoptera: Papilionoidea): higher classification and biogeography.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7: 239-275. Full article: [2].
  • 壽建新 周堯 李宇飛. 世界蝴蝶分類名錄. 中國: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04-01. ISBN 9787536936768 (中文(簡體)). 
  • Braby, M.F. 2005: Provisional checklist of genera of the Pieridae (Lepidoptera: Papilionoidea). Zootaxa, 832: 1-16. Abstract & excerp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Lamas, G., 2004: Atlas of Neotropical Lepidoptera; Checklist: Part 4A; Hesperioidea-Papilionoidea
  • Stavenga, D. G., S. Stowe, K. Siebke, J. Zeil, and K. Arikawa. 2004. Butterfly wing colours: scale beads make white pierid wings brighter.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271:1577–1584.
20世紀
  • Pollock, D. D., W. B. Watt, V. K. Rashbrook, and E. V. Iyengar. 1998. Molecular phylogeny for Colias butterflies and their relatives (Lepidoptera: Pieridae).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1(5):524-531.
  • Baumann, H. & Reissinger, E, 1969: Zur Tagfalterfauna des Chanchamayogebietes in Peru. Veröffentlichungen der Zoologischen Staatssammlung München, 013: 71- 142. Full article: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