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993年—1059年)[1]。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南通如皋)人。因世居安定堡,故世稱安定先生北宋教育家,為「宋初三先生」之一,被認為是理學先聲。

胡瑗
胡瑗
翼之
通稱安定先生
出生993年 (0993)
逝世1059年(65—66歲)

生平 編輯

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今陝西省子長縣),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參軍,遷居泰州海陵父親胡訥寧海軍節度推官,定居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胡瑗生於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幼年「家無以自給」,七,曾游學山東泰山苦讀十年,「不甘宿不安」,每得家書見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澗[2],與孫復石介是同學。胡瑗溫和可親,被稱為「冬日之陽」,《宋史·胡瑗傳》曰:「瑗教人有法,科條纖悉(細)具備,以身先之。雖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嚴師弟子之禮。」世居陝西路的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

景祐初年(1034年),教學於泰州城內華佗廟旁的經武祠(今江蘇省泰州中學民營初中部內),景祐二年(1035年),受范仲淹之聘,任蘇州郡學(今蘇州中學[3]。精通儒家經學,以「聖賢自期許」,致力於維護儒家的綱常名教。胡瑗講學分「經義」、「治事」二類,治事包括水利算術曆法等,表現了經世致用的特點;又精於鐘律,史載「與鎮東軍節度推官阮逸同較鐘律,分造各一。以一之廣為分,以製,律徑三分四,圍十分三厘九毫三絲。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實。」嘉祐元年(1056年),升為太子中允天章閣侍學管勾太學。嘉祐四年,以太常博士官銜東歸,赴杭州養病,送行人潮「百里不絕,時以為榮」。是年六月六日病故,葬於烏程何山(今湖州道場鄉青塢),佔地約8000平方米,歷代皆重修其墓。曾孫胡滌輯錄《胡先生言行錄》一帙。

王安石譽之為「天下豪傑魁」[4]。「是時禮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隨才高下而修飾之。人遇之雖不識,皆知為先生弟子也。」[5]。胡瑗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開宋代理學之先河,對於王安石後來的熙寧變法,有決定性的影響,其弟子之眾對於王安石是一股很大的牽制力量[6]熙寧二年宋神宗問:「胡瑗與王安石孰優?」胡瑗高弟劉彝答:「臣師胡瑗以道德教東南諸生,時王安石方在場屋中,修進士業……」又說:「今學者明夫聖人體用,以為政教之本,皆臣師之功,非安石比也。」[7]

姓名 編輯

由於「瑗」字[8]與「瑷」[9](「璦」[10]簡化字異體字)相近,在文獻中常被錯誤的光學字符識別或者抄成胡璦[11]

著作 編輯

著作有《周易口義》、《洪範口義》,皆收入清初《四庫全書》。

後世影響 編輯

胡瑗於其故鄉泰州,創設安定書院(今中國江蘇泰州中學校內)。1902年,後人胡趾祥杭州創辦私立安定學堂,校名就取自胡瑗之

注釋 編輯

  1.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誌,端明集,巻三十七
  2. ^ 據《名臣言行錄》記載:「胡安定讀書泰山,十年不歸,得家書,見平安二字,即投澗中,不復展讀。」
  3. ^ 宋元學案·安定學案》:「為蘇州教授,諸子從學焉」;朱熹編《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十一記:「文正公門下多延賢士,如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之徒,與公從游,晝夜肄業……」。
  4. ^ 臨川文集》卷十三《寄贈胡先生
  5. ^ 宋元學案·安定學案》
  6. ^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第304頁
  7. ^ 《宋元學案·安定學案》
  8. ^ . 異體字字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6-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4). 
  9. ^ . 異體字字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6-03-17]. 
  10. ^ . 異體字字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6-03-17]. 
  11. ^ 中文Wikisource搜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