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氏管

木管樂器

薩氏管[1](英語:Saxophone),也叫薩克斯風色士風薩克斯管,是一種木管樂器,但是管體通常是用黃銅製造,使得薩氏管同時具有銅管類樂器的特性,這也導致了在歸類上令不少人產生疑惑。由於從發聲原理上來看,薩氏管和同樣使用單簧片單簧管相同,所以便將它歸類為木管樂器。薩氏管同時也是一種移調樂器,常見調性為E和B,也有C調和F調。中音薩氏管以其菸斗狀的外形為人所熟知。

中音薩氏管
Saxophone」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薩克斯管、薩克斯
臺灣薩氏管、薩克斯風
香港色士風

音樂表現力 編輯

由於其結構特性,同時具備了木管樂器的細膩和靈活以及銅管樂器的大音量和爆發力,並發展出了介於銅管和木管間的演奏技巧。薩氏管音域寬廣,樂器通常提供從降B音到高兩個八度的F音或升F音,通過技巧還能擴大。相對於其他木管樂器,薩氏管的音色變化靈活,薩氏管演奏家因此容易發展出有別於他人的個人音色。總體來說薩氏管是高靈活性低約束性的樂器,有時也會讓人有過於自我表現而不夠內斂的印象。這也是薩氏管在古典樂中出現相對較少而多在爵士樂或搖滾樂為人喜愛的原因之一。

法國知名作曲家柏遼茲(Hector Berlioz)曾經形容薩氏管是:「時而莊嚴、平靜,時而夢幻、憂傷;時而如林間微風般難以察覺,有時卻又如同鐘鳴過後,留於謎樣般的撼動。」

薩氏管歷史 編輯

薩氏管由比利時阿道夫·薩克斯於1840年發明的[2]。阿道夫是一位銳意的樂器製造者,擅長黑管長笛演奏。他最初的設想是為管弦樂隊設計一種低音樂器,比奧菲克萊德號Ophicleide英語Ophicleide)吹奏靈活並能適應室外演出。他將低音單簧管的吹嘴和奧菲克萊德號的管身結合在一起並加以改進,以自己名字命名了這種新型樂器。

  • 1841年第一支低音c調薩氏管在布魯塞爾向公眾展出。一說那支薩氏管曾被人惡意踢壞而無法展出,也有說當時是在幕布遮蓋下展出以防止剽竊。
  • 1844年阿道夫的好友、在巴黎音樂家圈中頗有影響力的白遼士對薩氏管非常讚賞,3月13日於La Revue et gazette musicale介紹了這種"改造過的開孔低音號"。6月12日再次於La Journal des Débats撰文大力推介,使薩克斯為世人所知。
  • 其後阿道夫遭到競爭對手的聯手攻擊,薩氏管受到抵制而沒有被廣泛使用。當時作曲家多採取謹慎態度,較少將薩克斯納入管弦樂團編制。據說當時薩氏管一度被抹去商標出口國外,後又被匿名引進法國。1845年法國軍事部打算改良陳舊的軍樂隊,在阿道夫自薦之下,4月22日於巴黎戰神廣場舉行了一場阿道夫的樂隊與Carafa帶領的傳統樂隊的比賽,由觀眾決定勝負。戲劇性的是支持阿道夫的一方的音樂家當天甚至缺席數人,阿道夫填空補缺、拿上兩個薩克斯交替吹奏。新樂隊音樂效果完全勝過傳統樂隊,觀眾完全倒向阿道夫這一方。於是薩克斯最先在軍樂隊中嶄露頭角。
  • 1846年3月21日薩氏管家族獲得了法國的專利。
  • 1927年法國古典薩氏管手Marcel Mule英語Marcel Mule建立了第一個薩氏管四重奏團體。
  • 1910年以後,爵士樂在美國興起,薩氏管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薩氏管種類 編輯

 
薩氏管家族, 從大到小依次是: 倍低音薩氏管(ContrabassSaxophone英語ContrabassSaxophone)、低音薩氏管(Bass Saxophone英語Bass Saxophone)、上低音薩氏管、次中音薩氏管,C調次中音薩克斯、中音薩氏管、F調高音薩氏管、高音薩氏管、C調高音薩氏管、倍高音薩氏管(Sopranino Saxophone英語Sopranino Saxophone)。
(註:圖中並沒有列出超低音薩氏管(Subcontrabass Saxophone英語Subcontrabass Saxophone)和超高音薩氏管(Soprillo Saxophone英語Soprillo Saxophone

薩氏管有多種音域和調性,其中以高音、中音、次中音、上低音四種最為常見。古典薩氏管以中音薩克斯為主,而在爵士樂流行樂里是以中音、次中音為主。所有的薩氏管指法基本都是一樣的,吹奏者可以不用指法練習就更換樂器。

  • 高音薩氏管Soprano Saxophone英語Soprano Saxophone) 為降B調,實際音高比記譜低大2度。是薩克斯家族中高音調的樂器。常見的為直管,略微曲頸或類似中音薩氏管的形狀。相對於單簧管,高音薩克斯音量更大,更有穿透力。但由於管身細小緊湊,使得其不容易控制音準,上手難度較高。高音薩克斯主要用於獨奏,在木管重奏中常用來替代雙簧管。著名的高音薩氏管演奏家有Sidney Bechet,Wayne Shorter,肯尼·基等。
  • 中音薩氏管Alto Saxophone英語Alto Saxophone)是最常見的薩克斯,形狀近似菸斗,降E調,實際音高比記譜低大6度,也是應用在古典樂獨奏合奏中最多的薩氏管。由於按鍵距離適中,氣息要求和嘴部控制難度相對簡單,以及搬運成本容易,成為初學者入門最常使用的薩克斯。中音薩克斯對比其他薩氏管音色最為溫和。中音薩氏管構成了管樂隊薩克斯聲部的最主要部分,在爵士大樂隊編制中和次中音幾乎占同等重要位置。其經常作為獨奏樂器。中音薩氏管是薩氏管家族最有代表性的種類。著名的中音薩氏管演奏家有爵士樂:保羅·戴斯蒙查理·帕克(美國)等。古典樂:Marcel Mule(法國),謝德驥(香港)、Sigurd Raschèr(美國),Claude Delangle(法國),須川展也(日本)等。
  • 次中音薩氏管Tenor Saxophone英語Tenor Saxophone)為降B調,實際音高比記譜低大9度(一個8度又大2度),外形比中音薩氏管稍大,彎管前端多了一個彎曲,音色溫和穩重。在管樂隊中次中音薩克斯數量少於中音,一般具備與作為輔助角色的長號和上低音號同樣的功能。而在爵士樂中次中音起核心作用。1920年代Coleman Hawkins沙啞厚重的聲音重新定義了人們對次中音音色的概念。後來,約翰·柯川斯坦·蓋茨桑尼·羅林斯萊斯特·楊麥可·布雷克一步一步地奠定了次中音聲音的個性。

  • 上低音薩氏管Baritone Saxophone英語Baritone Saxophone)通常為降E調,實際音高比記譜低大13度(一個8度又大6度)。體積重量較大,近中音兩倍左右,可用以作獨奏或者低音聲部,而在薩克斯四重奏中上低音薩氏管以它低沉渾厚的音色把其他聲音承托起來;在爵士大樂隊中可作為低音支持,有時也會演奏旋律聲部(通常演奏比中音薩克斯低一個8度的旋律,以此與其他薩克斯一起演奏出流動的七和弦);在管樂隊中常和低音號起類似的作用,有時讓人聯想起大提琴的聲音。上低音薩氏管最低音域原本與其他薩氏管一樣是降B,但自1980年代起開始設有低音Alow A鍵(可以演奏記譜上的A,即實際音高的C,過去亦存在為了獲得更輕快的音色而省略此構造的)之後上低音薩氏管漸趨流行。著名演奏家有Gerry Mulligan、Ronnie Cuber等。

構造和發音原理 編輯

 
吹嘴以及簧片

薩氏管主要可以分成管體、頸管、吹嘴、簧片四部分,另外還需束圈、蓋帽、頸帶等配件。

  • 薩克斯管體是一個共鳴腔,其中的空氣柱震動產生聲音。薩克斯管管體為圓錐形,喇叭直徑比其他木管樂器大,音量也就比較高。管身上多個有大小不同的音孔並構造了複雜的按鍵系統[3](根據波姆音鍵系統)。由21到23個按鍵通過連杆(rod)控制一系列蓋板(pad)的閉合或者開啟,同時改變了管身的有效長度(從吹嘴到最近打開的孔的距離,所有的孔閉合即整個管身長度),管身的有效長度控制了聲波的波長,於是產生了不同的音高。容易想像,蓋板的密閉性對於音準非常重要。管體上設有兩個八度控制的小開口(其中一個可能在脖管上),開啟時能干擾基頻聲波,以造出高頻的聲音。
  • 有些薩氏管設有低音A,喇叭口一端比較長,多了一個音孔,也多設一個按鍵來操作。
  • 典型的薩克斯管身用黃銅製成,蓋板膜上皮革,按鍵採用觸感良好的珍珠母。管體外常會有附加鍍層防止黃銅氧化影響外觀(但對音色幾乎沒有影響)。最常見的薩氏管鍍的是金色的丙烯酸清漆,此外還有銀,銀鎳,金或者彩色烤漆層。鍍層會不會改變音色存在爭議。此外管身還常經過雕花工藝顯得更加美觀。其他被用作量產的管體材料包括銀、磷銅、青銅、塑膠、木等。
  • 脖管連接吹嘴與管體,一般是與管體可拆分的,也有脖管與管體一體成形的薩氏管,常見於高音和超高音薩氏管。中音及次中音薩氏管脖管上有一個八度控制的小開口,透過槓杆由管體按鍵操作。脖管連接吹嘴的一端以水松覆蓋表面,吹嘴套牢在脖管上。
  • 吹嘴(笛頭)是一個激振器,固定在其上的簧片經由吹奏者吹入氣流激發其震動,傳入管身。薩克斯吹嘴和單簧管一樣使用單簧片但內腔更大。吹嘴一般以硫化硬橡膠或黃銅製作,也有塑膠、銀、不鏽鋼、陶瓷、木或其他合成材質。吹嘴的長度,內腔形狀,開口大小(末端和簧片的夾角大小)以及材質都會對音色很大影響,一般來說金屬材質,內腔扁平的吹嘴音色更明亮,常見於流行爵士樂(Smooth jazz);橡膠材質,內腔圓潤的吹嘴音色較柔和,常見於古典樂。近年對於吹嘴材質會不會改變音色也開始存在爭議。[4]
  • 簧片(哨片)是真正將吹奏者的氣息轉化為空氣震動的部件,它一般由蘆竹(Arundo donax)製成。對於不同大小的吹嘴使用不同的哨片,軟硬度是哨片的關鍵參數。

薩氏管的音樂領域和表演形式 編輯

古典樂 編輯

薩氏管由於自身音量較單簧管要響許多,在發展早期並不受古典音樂家歡迎,僅某些樂曲中偶有獨奏片段,交響樂隊編制中往往也僅有1位薩克斯手,例如比才的《阿萊城姑娘》組曲中的獨奏樂章;丹第樊尚·丹第)的歌劇《蘇瓦爾》;聖桑白遼士馬斯內利奧·德里布等也曾將其用於他們的作品中。

直到20世紀初薩氏管在美國得到真正發展之後,古典作曲家越來越多地將其用在樂隊中或專為它創作獨奏樂曲。著名的有:亨德密特的歌劇《卡迪拉克》;普羅高菲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甚至在《Lieutenant Kijé》作品中運用了從高音到上低音的四種薩氏管完整編織;拉威爾的《包列羅舞曲》和《古堡》;威廉士雷夫·佛漢·威廉斯)的《第六交響曲》;伊貝爾雅克·伊貝爾)的《小協奏曲》,德布西的《狂想曲》;海托爾·維拉-羅伯斯的《幻想曲》,格拉祖諾夫的《薩氏管協奏曲》, 巴爾托克的《木刻王子》,柯普蘭阿隆·柯普蘭)的鋼琴協奏曲和第一交響曲。其他運用薩氏管的作曲家有:米約大流士·米約),傑帕西(帕西·葛人傑)等。

薩氏管四重奏(Saxophone Quartet) 編輯

以高音(soprano)、中音(alto)、次中音(tenor)及上低音(baritone)薩氏管各使用一把,這樣的組合讓樂器在聲音上不但可融合在一起,產生多層次的感受,可演奏的曲風範圍也很豐富,包含輕音樂,流行歌,民謠,爵士樂,到由古典名曲改編的樂曲都有;而近來也有專為它們作的高品質的曲子,如德布西葛拉朱諾夫,Jean Bouvard等等.

爵士樂 編輯

薩氏管或許是爵士樂最具標誌性的樂器,薩氏管樂手也對爵士樂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早成名的爵士薩氏管手可能是西德尼·貝徹。從1920年以後優秀的爵士薩氏管手層出不窮,其中查利·帕克把爵士樂從搖擺樂帶入了畢波普咆勃爵士樂)時期,Coleman Hawkins英語Coleman Hawkins確立了次中音薩氏管的地位,奧尼特·科爾曼最早開始了自由爵士free jazz)的嘗試等等。薩氏管作為主奏的旋律性樂器需要節奏部分以及和聲歌手部分來支持,所以較少以獨奏或者單純的薩氏管重奏形式出現。最常見的樂隊構成是四重奏形式:薩氏管、鼓、貝斯和鍵盤,在這種構成中音薩氏管起著類似司機的作用。

現代流行音樂 編輯

1980年代開始後,以美國演奏及作曲家肯尼·基為代表的大多數薩氏管演奏家開始活躍於世界各地的流行樂壇,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們多數將輕爵士樂帶入流行音樂中,配合薩氏管的伴奏來形成一種新浪潮方式的流行音樂,並與眾多著名流行樂巨星進行合作。肯尼·基亦成爲了當代世界上唱片銷量最高的獨奏樂器演奏家,他的作品廣為流行,為薩氏管於世界各地的普及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其他音樂風格 編輯

薩氏管在傳統的搖滾中,以及靈魂樂布魯斯搖滾樂尤其是新浪潮新浪潮)中亦經常出現。

表演形式 編輯

在管弦樂隊中薩氏管較常作為伴奏樂器;室內樂中有時會作為木管的代替;而在軍樂隊,普通管樂隊,爵士大樂隊中薩氏管都有相對龐大的聲部;爵士樂中薩氏管組隊靈活;此外還有薩克斯四重奏,六重奏等固定形式的純薩氏管樂隊。

薩氏管學習和技巧 編輯

一般認為薩克斯入門學習相對於其他木管類樂器要容易。尤其是從其他木管轉向薩氏管學習在一定量的練習保證下可以較快上手。薩氏管技巧包括指法掌握和聲歌手色控制,具體則根據音樂風格(古典, 爵士, 流行等)要求不盡相同。當然從音樂本身的意義上看,薩氏管包括其他樂器技巧學習都是為了演奏者能儘量無礙地音樂表達而服務的,演奏者對於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比技巧高低重要的多。

有一種誤解認為薩氏管作為管樂器演奏時很費力氣,需要強健的體魄才能控制它。其實薩氏管的吹奏主演取決於樂器的狀態和演奏者的方法,正常演奏一場音樂會(大約90分鐘)是絲毫沒有負擔的。由於薩克斯製造工藝的迅速發展和科學的演奏方法,一般來說在七、八歲門牙發育完成後開始學習會比較妥當。 薩氏管的技巧包括:

  • 顫音(Vibrato):產生抖動的效果,發出「嗚啊嗚啊」或者「啊一啊一」的聲音。薩克斯顫音可以通過下顎抖動、喉部控制或氣息控制。
  • 滑音(Glissando):使一個音利用演奏者舌部控制內腔大小來調整音高並「滑動」過度到另一個音上。常見於爵士樂,典型的例子是藍色狂想曲開始部分的大範圍上行滑音。
  • 柔弱音英語Ghost note(Ghost Note):使一個音透過演奏者調整舌頭在吹嘴的位置來發出發出「唔一唔一」的柔弱聲音。見於爵士樂。
  • 泛音(Overtone):透過氣息與喉部肌肉的控制,在基本指法範圍內以同一指法吹出基音以上的泛音(例如按低音C而發出高八度的C、再高五度的G等等)。
  • 超高音(Altissimo):結合泛音的使用與特殊的指法,吹出比正常音域還高的音,是常見的進階演奏技巧,在爵士樂上大量被應用,在其他音樂領域也被用來炫技。
  • 咆哮音英語Growling (wind instruments)(Growl):使薩克斯發出沙啞粗糙的聲音,常見於爵士樂,搖滾樂等。
  • 複音(Polyphony):同時吹幾個音,非常高階的技巧。約翰·柯川曾鑽研過和聲歌手演奏,麥克·布雷克James Carter英語James_Carter_(musician)也熟悉此技。
  • 循環換氣(Circular breathing):最早用於嗩吶的吹奏中,後被引入笛子的演奏中。笛子循環呼吸的特點,主要在於循環「換氣」。常規換氣是以鼻、口同時呼吸,間隔進行循環換氣則由鼻吸口呼,同步進行。這一反常規現象,要求吹奏者必須能夠以其理智指令去調動人體各有關肌肉的運動機能作出相應配合,改變其自然的呼吸習慣。而腹膈肌肉的能力是這一機制的重要環節。
  • 拍音英語Slap tonguing(Slap tonguing):也名「薩氏管節奏口技」(Beatbox Sax),通過下顎抖動、嘴唇吐氣和舌頭收放發出「啪﹑啪」的聲音。

此外現在有越來越多薩氏管嘗試使用電子設備來改變音色,獲得更加金屬的聲音質感。

薩氏管品牌 編輯

  •   法國
  •   德國
    • Keilwerth (2010年併入Buffet Crampon)
    • B&S (已停產)
    • Couf (已停產)
  •   義大利
  •   日本
  •   美國
    • 塞爾瑪(Conn-Selmer)
    • 比費·庫姆布恩(Buffet Crampon)
    • Theo Wanne
    • Cannonball
    • Oleg
    • Conn (已停產)
    • Buescher (已停產)
    • H.N. White (已停產)
    • Martin (已停產)
  •   瑞士
    • Inderbinen
    • Holton (已停產)
  •   臺灣
    • TOP TSAO 后里薩氏管曹小妹產銷總部
    • ZORLI SAXPHONE 佐力薩氏管
    • TK薩氏管&手工專利吹嘴 TK SAXOPHONE & MOUTHPIECE
    • 台灣薩得爾企業有限公司-薩氏管和吹嘴專業製造工廠
    • 張連昌薩氏管
    • Phantasma 幻象薩氏管 ( 芬塔仕瑪 / 力揚樂器 )
    • 凱鑫
    • 萬麗福(Wongful)
    • Antigua Winds
    • C&T(華罡)
    • Jupiter
    • J.Swing
    • Ochres
    • 保爾莫莉亞(P. Mauriat)
    • 軒音Shuanyin
    • Weissenberg 韋笙堡

薩氏管的其他特別構造 編輯

已停產或式微的薩氏管構造 編輯

  • 高音標(High Pitch)薩氏管:在1900年代至1930年代之間,樂界的標準音高經歷變革[5],當時生產的薩氏管有些根據較低的A=440赫茲製造,有些則根據較高的A=457赫茲製造,二者的長度大小微有不同[6][7]。隨著1930年代後高音標式微,高音標薩氏管也停產了。
  • C調薩氏管英語C_melody_saxophone:C調,音域介乎次中音與中音薩氏管之間。
  • C調高音薩氏管英語C_soprano_saxophone:C調,音域比高音薩氏管再高一度。
  • 次高音薩氏管英語Mezzo-soprano_saxophone:F調,音域介乎中音與高音薩氏管之間。
  • 低音A中音薩氏管:法國塞爾瑪公司曾經製造過有低音A的中音薩氏管[8],管身喇叭口端較長,多開一個音孔,其控制鍵在八度鍵拇指墊的下方。

未普及的薩氏管構造 編輯

  • G調高音薩氏管:由丹麥技師Peter Jessen研發及製造[9],音域介乎中音與高音薩氏管之間。[10]
  • Soprillo英語Sopranissimo_saxophone:比超高音薩氏管更高音的薩氏管,降B調。其管身太短,以致原本在脖管上的八度控制小開口要移到吹嘴上。目前只有開發它的公司Eppelsheim生產。
  • 線性按鍵薩氏管:由Jim Schmidt研發,按鍵不同於常見的波姆音鍵系統,多數的相鄰按鍵音距為半音[11]
  • 無鍵薩氏管:也稱作無音孔薩氏管,主要用於練習泛音。[12]
  • Aulochrome英語Aulochrome:由Francois Louis發明的雙高音薩氏管樂器,改建的按鍵系統能允許吹奏者奏出遠比「同奏」廣泛的和聲。

其他 編輯

  • 單手按鍵薩氏管:原本按鍵系統需雙手操作,但經過改裝,也可以單手操作,不過改裝方法因人而異。[1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薩氏管 saxophone(中國大陸譯名:萨克斯管).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中文(臺灣)). 
  2. ^ 存档副本. [2007-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30). 
  3. ^ http://www.schreiber-keilwerth.com/deutsch/allgemein/grifftabelle_sax.htm[永久失效連結]
  4.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http://forum.saxontheweb.net/archive/index.php/t-174236.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存档副本.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4). 
  6. ^ 存档副本.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0). 
  7. ^ 存档副本.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8. ^ 存档副本.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9. ^ 存档副本.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8). 
  10. ^ 存档副本.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11. ^ 存档副本.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5). 
  12. ^ 存档副本.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13. ^ 存档副本.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6). 

參考資料 編輯

Sax, Mule & Co, Jean-Pierre Thiollet, Anagramme, 2004. ISBN 2 914 266 03 0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