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烏龍茶
臺灣烏龍茶(臺羅: Oo-liông-tê),又稱半球型包種茶,產於臺灣的烏龍茶,屬於青茶的一種。以南投鹿谷地區所產的凍頂烏龍茶起源最早。與中國大陸的分類方法不同,在臺灣,烏龍茶專指用「烏龍茶種、並以烏龍茶方式加工」的茶種。

臺灣烏龍茶以輕度發酵、團揉方式製成,外型呈現捲曲的球狀。[來源請求]茶湯呈金黃色,味道醇厚,有強烈果實香。
特徵
编辑臺灣烏龍茶種,在南投鹿谷地區培育而成。製作烏龍茶必須使用青心烏龍品種,始被認同為正統烏龍茶。臺灣也有使用金萱、翠玉、四季春或其他品種,來製作烏龍茶,這些皆被視為新近研發的茶類,有別於正統的烏龍茶。
製程
编辑臺灣烏龍茶大致指輕或中度發酵、輕焙火、揉捻成半球狀的品種。臺灣烏龍茶與中國大陆青茶迥異之處,尚有一重點是中國大陆青茶在凋萎後還以搖青、作青程序補充初步發酵,臺灣則通常在萎凋後即進行炒青,炒青是一道兼具促進發酵與停止發酵的細緻手工,成敗全憑炒茶師父的經驗與天時地利人和。
歷史
编辑臺灣種植的茶種,都屬於烏龍茶種,可以製成烏龍茶。在清朝時,臺灣製作及外銷的烏龍茶,都屬於重發酵。在日治時期,日本人請來福建製茶師傅,在臺灣改良了製程及口味,現今臺灣烏龍茶都屬於輕發酵或半發酵,在發酵過程中,進行炒青,以停止發酵過程。之後又經過揉、搖等手法,使茶葉呈現捲曲狀。
20世紀初期,烏龍茶在日本内地逐漸推廣開,商人以西化風情推銷,讓大眾認為烏龍茶是舶來品。烏龍茶在日本因此成為大眾飲品,直到台灣主權移交後依然。[1]
茶藝雜誌第68期31頁文章
紅水烏龍到清香烏龍
凍頂烏龍傳統製造法的特色是傳自安溪鐵觀音製法的布球揉捻,傳統的布球揉捻係純手工製作,反覆培揉,茶葉經長時間(四至八小時)的加溫包揉過程,茶葉中的化學成分進行複雜的熱化學變化,水色轉紅,喉韻增強,成就了傳統凍頂烏龍茶的紅水韻強、耐泡及可長期貯放的特色。
民國六十二年政府為加速農村建設,在各主要茶產區成立茶葉生產專業區專案輔導示範,改進茶葉生產技術。當時鹿谷鄉亦被納入茶葉生產專業區,政府積極輔導改良茶園栽培管理技術,舉辦製茶技術講習,培育青年茶農,茶園面積逐年擴增。民國六十五年舉辦首屆凍頂優良茶比賽,打開凍頂烏龍茶的知名度以來,年年舉辦是茶區的一大盛事。
青年茶農成為凍頂茶產業的生力軍,一時蓬勃發展。當時茶業改良場吳振鐸廠廠主張宜改良凍頂茶的產製技術,使凍頂茶具有包種茶的清香(花香)兼有鐵觀音的喉韻,即傳統凍頂烏龍茶著重滋味、喉韻,水色帶紅之特色轉變要求水色金黃醇、清香撲鼻,成為醇厚甘滑宜飲的清香烏龍茶。此清香型烏龍茶頗獲愛茶人士的喜愛,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新興高山茶區也隨之引入清香凍頂茶的製法,因此台灣高山茶區也以產製清香烏龍茶為主。民國七十年代鹿谷鄉彰雅村老一輩的製茶師傅仍以傳統的製法,遵古的包揉及供焙技術產製傳統風味的凍頂烏龍,因其水色偏紅而被稱為紅水烏龍,區別於清香烏龍。雖然量少但亦別樹一幟,也為凍頂烏龍茶的發展留下了歷史的見證。
種類
编辑凍頂烏龍茶
编辑高山烏龍茶
编辑在臺灣,種植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山區的烏龍茶,稱為高山烏龍茶。從1980年代臺灣茶葉內銷市場日益活躍以來,臺灣烏龍茶的種植海拔越來越高,這些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茶,在製作上與傳統烏龍茶製作,又有不同;一般傾向輕發酵輕焙火,強調保留較多茶葉的原始茶香,並留住更豐富的物質、口感,具有茶葉本身輕花香的特質。由於高山茶價格好,所以臺灣烏龍茶的製作日漸傾向高山茶的輕發酵輕焙火,捨棄傳統中發酵中焙火、重「果香」的特色。
根據估計,茶的全球產量超過二百五十萬噸,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全發酵的紅茶,百分之八是不發酵的綠茶,百分之二為「半發酵」的烏龍茶。
翠玉烏龍茶
编辑翠玉烏龍是在1945年日本人曾留下500多株的茶樹樹苗中,經過台灣茶葉農民30幾年研究與選育,加上改良與發明,成為全新的茶樹品種。由資深農委會茶改場員工也是「台灣茶之父」的吳振鐸先生,為紀念母親,使用母親名字「翠玉」來命名台茶13號的名字。[2]
白毫烏龍茶
编辑紅烏龍
编辑產地於臺灣臺東縣鹿野鄉,2008年後出現。
外部連結
编辑相關條目
编辑- ^ 岩間一弘. Forgotten Imperial Culture: The Spread of Taiwanese Oolong Tea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Japan [被遺忘的帝國文化:臺灣烏龍茶在20世紀前半日本的傳播]. 臺灣史研究. 2024, 31 (3).
- ^ 【翠玉烏龍】台茶13號茶葉-特色&秘密 - ABoxTik 一盒精品. aboxtik.com. 2023-03-28 [2023-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1)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