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督(日语:家督かとく Katoku)是指日本在傳統父權制度下,家族權力最大的領導者。家督一詞最早出於《史記[1],《史記》原意也與日本的用法不同。

日本 编辑

鎌倉時代,家督的地位一定要由嫡長子繼承,而財產則是分成幾份來繼承。在室町時代,原則上權利和財產都由嫡長子繼承,但是事實上並沒有設立完整的制度,因此會造成家庭內部的紛亂。之後的江戶幕府的絕對權力為背景下,確立了家督由嫡長子繼承之制度。另外,預定繼承人被稱為「跡目」(あとめ),家督死後,跡目繼承為新的家督,年幼者繼位時,則選取一人輔佐,稱為「後見人」。

還有,主要是在武家中,已經斷絕的家名,依照收養由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來繼承而持續著名跡。而兒子亦會成為下一任繼承人。主要的例子有源氏足利氏足利義純繼承了平氏畠山氏,變為源氏畠山氏而廣為人知。

明治憲法下,雖然也被當作家制度的一環而成為制度,但在日本國憲法實施後的民法大改正中被廢止。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