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梵語Mahāyāna-samgraha),簡稱《攝論》。印度無著菩薩所造,是對《阿毘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的詮釋[1]。此論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最為重要的論典之一。印度无著撰。梵文原本已佚。

譯本 编辑

《攝大乘論》流傳到中國以來,一共有三個譯本:一、北魏佛陀扇多譯,二、陳真諦譯,三、唐玄奘譯《攝大乘論本》。玄奘譯本是近現代研究攝大乘論的法師所主要採用的版本,呂澂將藏譯《攝大乘論》轉譯漢語為《西藏傳本攝大乘論》[2]

攝大乘論釋 编辑

《攝大乘論》在印度時期就有論師對其做註解。世親造《攝大乘論釋》,有三個譯本:陳真諦譯、隋笈多共行矩等譯《攝大乘論釋論》和唐玄奘譯。無性造《攝大乘論無性釋》,有玄奘譯本。無性的《攝大乘論無性釋》認為菩薩相比於聲聞,是相子和婢子的差別[3]

內容構成 编辑

本論分為十一品,第一品為序品,其他十品詮釋了「十相殊勝殊勝語」[4]

  1. 總摽綱要分
  2. 所知依分: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
  3. 所知相分: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
  4. 入所知相分: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
  5. 彼入因果分第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
  6. 彼修差別分: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
  7. 增上戒學分: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
  8. 增上心學分: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9. 增上慧學分: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
  10. 彼果斷分 :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
  11. 彼果智分: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

《攝大乘論》的內容阿賴耶識為起點,而後導入唯識三自性說,即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再藉由阿賴耶識與三自性為基石,切入至佛學的其他觀念,如六波羅蜜多菩薩十地涅槃等。無著在此論內對於阿賴耶識有詳細的解說。

影響 编辑

《攝大乘論》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論典之一,是漢傳佛教法相宗的“六經十一論”之一,攝論宗因以此論為根本而得名。

註釋與引用 编辑

  1. ^ 《攝大乘論本》:「《阿毘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2. ^ 呂澂《西藏傳本攝大乘論》序言:「西藏別有傳本,約在西紀九世紀頃譯出,距唐譯又後百五十餘年也。各譯文句頗有出入,……。至於立名釋義,則藏本與隋陳諸譯又時見一致焉。以藏本之最晚出,乃與數百年前魏陳等本有相同處,此正可證西土之傳無著學說有以章句分判者。餘嘗謂唯識古今學各傳無著世親之說,而各異文,如奘師傳今學亦依無著世親,而其引據則已殊於舊文也。今以藏本攝論證之,此說彌信。如賴耶之為一切種子,賴耶之以依得名,聞熏種子之為無漏因緣,至三性之解釋,凡古學之所特異,皆可於藏本攝論得其確詁,而見其不必一一與今學家言同也。此實藏本論文最足珍重者已。」
  3. ^ 無性菩薩《攝大乘論釋》:菩薩現觀證得自他平等法性。成熟有情加行無絕。聲聞現觀分別自他。唯修自利不修他利。生差別中菩薩現觀。於如來家法界中生。是真子。如輪王家生有相子。非如聲聞同於下賤無智婢子
  4. ^ 《攝大乘論本》:「《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參考文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