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濟義橋碑台灣南投縣古蹟,勒石於清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原為集集廣盛宮前左側石獅座前之古石碑,右側石獅座前為古石碑「嚴禁水沙連社丁首索詐碑記」,兩者皆於921大地震中毀損,現置於集集廣盛宮倉庫中。

長濟義橋碑
集集廣盛宮左側石獅以及長濟義橋古石碑碑(921地震前)
位置集集鎮廣盛宮
建成时间清光緒十八年 (1892年)
類型登錄種類:碑碣
長濟義橋石碑之拓印

沿革 编辑

光緒年間,集集街仕紳林天龍、陳長江等人,對於集集草嶺腳下濁水溪,每逢春夏之間久雨纏綿,當洪水暴至,行人出入不方便,乃籌集出資捐助,先買劉烏田水田一段,約二甲餘地,全年計共租粟四十石,以為「義渡」之費用;另架設竹木為「長濟義橋」於草嶺、風空二處,並簽報當時埔里社通判劉威,劉威獲知批示並立告示申明,要求地方人士公置長濟義橋田產,作為渡船經費,嚴禁筏夫收取渡資,更不可以藉端勒索,於清光緒18年2月告示勒刻,碑為砂岩陰刻。[1]

碑長122公分,寬58公分,厚13公分。現石碑已字跡斑駁、風化難以辨識[2]

特色 编辑

長濟義橋碑捐獻金額記載沿用當時會計的數字,如: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〇,舉例:分府劉成喜捐〣〥(十兩),即三十五。如今,全球已通用阿拉伯數字,此記錄方式恐怕已成絶筆。另由石碑捐獻者名單中觀察到除了以個人為名捐獻之外,更有以「店號」名義捐獻,如「黃興號」「原記號」「瑞元號」「同震號」等等,也由此可知當時集集地方商業之繁榮。[3]

全碑文 编辑

補用直隸州即補縣正堂代理埔裡社撫民分府劉,為勒石示諭事。 案據集集街紳董林天龍、吳玉振、黃東綺、陳長江、董鍾奇、黃達理簽稟稱:「集集草嶺山脚有溪河一条,遇春夏之間,久雨纏綿,山水暴至,行人出入甚是為艱。幸逢列憲大人親見斯苦,不忍坐視,愿為倡捐;遂邀仝集集紳董等出為捐題,共成義舉。茲已先買劉烏番水田一段,經丈二甲零三厘二毫八絲,時值田價銀二佰五十大員;全年計共小租粟四十石,以為逐年倩工開費之資。謹繳契書丈單五紙呈上,懇請存案出示」等情,計繳單契紙到廳。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示諭。為此,示仰所屬士庶軍民人等知悉:爾等須知設立義渡,係為地方便民起見;置買田產,以資經費,簰夫人等,由該紳董等雇用,給發工資,不取民間分文渡費;該簰夫等,亦不得藉端勒索,致干查究不貸。各宜凜遵!特示。

簡放總鎮余保元為興起義舉,設立草嶺、風空二處簰橋;曾定記兼監修造。 分府劉威喜捐三十五兩,總鎮余保元捐二十一兩,委員李烇喜捐七兩,委員程邦基捐七兩,委員王錫圭捐七兩,北協吳光忠捐四兩二錢,曾定記捐七兩,林天龍捐七兩,陳長江捐九兩,吳合用捐七兩,同震號捐七兩,黃隆旺捐七兩,陳經邦捐二十兩,陳紹道捐十五兩,鄭占魁捐十五兩,黃再捐十兩,鄭阿聆捐十兩,瑞元號捐十八兩,陳萬福捐十四兩,陳達聰十兩,陳川離捐十兩,王元利捐七兩,原記號捐四兩一錢,陳宗英捐七兩,何合順捐四兩二錢,杜乞食捐三兩,張德行捐三兩,劉德源捐二兩一錢,陳坤號捐二兩一錢,黃興號捐六兩,吳振坤捐一兩四錢,陳合源一兩四錢,陳連欉捐一兩四錢,林有泰捐一兩四錢,張智號捐一兩四錢,廖正和捐一兩,蔡老色捐一兩,吳振順捐七錢,楊謙益捐七錢,林泉捐七錢,陳長源捐七錢,陳源興捐七錢,吳振美捐七錢,陳海瑞捐七錢,陳金春捐七錢,張媽成六錢,楊永春六錢。 開買田共平一百七十八兩,開石牌橋費五十二兩。 光緒壬辰拾捌年弍月 日給。[4][5]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長濟義橋碑. 集集鎮公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2. ^ 吳素珍. 為廣盛宮前兩塊古石碑 集集鎮公所召開協調會. 今日新聞. 2014-05-06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3. ^ 集集薪傳社區報55期. 文化部台灣社區通.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4. ^ 長濟義橋田產示諭碑記. 台灣記憶-國家圖書館.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5. ^ 長濟義橋田產示諭碑記. 台灣中部碑文集成.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