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裕
高元裕(774年—850年),字景圭,唐代渤海(河北景县)人。
七世祖高士廉,六世祖高真行。德宗貞元十二年(796),進士及第,調補秘書省正字。大和初年,任侍御史。[1]改中書舍人。郑注被任命为翰林侍进学士,由高元裕撰寫詔書,敘述鄭注因醫藥精湛,得以侍奉君王,認為鄭注不應為翰林學士。为郑注所忌。大和九年,李宗閔獲罪南遷,元裕出城餞別,被鄭注檢舉,開成二年五月,貶閬州刺史。開成三年復召為諫議大夫、翰林侍講學士,兼太子賓客。開成四年,任御史中丞。唐武宗時,擔任京兆尹,歷左散騎常侍,遷兵部侍郎,轉尚書左丞。会昌五年,为宣州刺史、宣歙觀察使。[2]大中初年,改任刑部尚书。大中二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官至吏部尚书。[3]高元裕为官清廉,生活俭约,通儒术,性格耿直不惧权贵。大中四年(850年)去世。[4]
注釋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编]
參考書目编辑
- 《新唐书》卷一七七《高元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