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命名常规/存档10

英文维基百科:关于中华民国/台湾用法

在英文维基百科上正在有讨论关于条目中的"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和"Taiwan"(台湾)词言用法。现在,英文维基百科的WP:NC-TW方针页指出在写文中"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代表国家的名称,"Taiwan"(台湾)代表岛的名称。可是,最近有些编辑者反对这个方针,所以现在有讨论关于改变这个方针页。在英语中,国名因该是"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还是"Taiwan"(台湾)呢?

这些用户者最后的目的就是把所有条目里的"Republic of China"变成"Taiwan",如:

  • "Ma Ying-jeou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马英九是中华民国的总统) > "Ma Ying-jeou is the president of Taiwan" (马英九是台湾的总统)
  • "ASUS is a computer manufacturing company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US是中华民国的一个电脑公司) > "ASUS is a computer manufacturing company from Taiwan" (ASUS是一个台湾电脑公司)

如果有人愿意把观点说出来,你可以参加这个讨论在en:Wikipedia talk:Naming conventions (Chinese)#NC-TW straw poll120.18.218.90 (留言) 2012年1月17日 (二) 14:37 (UTC)

是时候投票:条目名称应该使用I、II、III还是Ⅰ、Ⅱ、Ⅲ?

如:应该使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还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个人比较倾向后者——Shakiestone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5:55 (UTC)

请投票:(+)支持(-)反对

分开的的拉丁字母更便于输入-Mys 721tx(留言) 2012年4月6日 (五) 17:40 (UTC)
内文和标题分开用怎么样?—— 天真傻子  §⇈ 狼来了!狼来了! 2012年4月6日 (五) 18:25 (UTC)
见之前的讨论-条目名的罗马数字是写成“Ⅲ”还是“III”?。--Mihara57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9:41 (UTC)
我个人支持前者:简单,方便,快捷,意味着易统一,易搜索,易处理,不想要新手费心神去找那些Unicode字,不想有人得写bot或当人肉机器人移动前者到后者。DISPLAYTITLE随意吧,但是用了好像标题转换用不了,还是我火星了?-Lakokat 2012年4月7日 (六) 16:58 (UTC)
  • 方便搜索的理由不成立,可以用重定向解决。不过内文输入的确是需要考虑……要不就类似noteTA这样处理一下,代码中输入的是拉丁字母,但是显示时候是罗马数?--KuailongTM 2012年4月8日 (日) 06:26 (UTC)

没有Unicode的罗马数字不是还得用英文字母吗?--MakecatTalk 2012年4月8日 (日) 06:29 (UTC)

使用后者,但前者做重定向。--Reke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6:50 (UTC)

同,严谨考虑建议后者喵--罪猫奈野:橙猫大萌紫猫同样还有蓝最关键的是灵梦猫!留言2012年4月16日 (一) 21:52 (UTC)
(+)支持使用后者,更规范,前者作重定向即可。--Belone Simplest Myself留言2013年1月12日 (六) 12:50 (UTC)

支持使用I,II,III -- Tusooa Zhu 2012年4月17日 (二) 10:24 (UTC)

支持使用I、II、III,罗马数字本来就是由I、V、X、L、C、D、M组合而成,数到Unicode用完后还是要用回拉丁字母,例如MMXII。--Mewaqua 2012年4月17日 (二) 12:40 (UTC)

(!)意见:支持使用前者,对于编辑者和读者都更为方便。很多极为权威的网站都采用了前者。在拉丁文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天主教圣座在其官方网站[1]介绍真福若望·保禄二世时采用了分开的两个I来表示“II”。 AlexHe34留言2012年4月19日 (四) 13:44 (UTC)

支持使用I、II、III,理据同Mewaqua。--沙田友留言2012年4月19日 (四) 14:55 (UTC)

远洋邮轮命名

用户喷水铳完全不顾通用词义和没有得到讨论结果的情况下硬性更改该词条。请问如何处理? 该条目本来是远洋邮轮,但是改用户完全不顾词条本身的含义,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看法,完全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去更改条目名称,不等结果就直接将讨论的另一个条目名称自行编写,这算是什么?如果这样做也可以,还需要讨论吗?--笑嘻嘻的魔王留言2012年8月11日 (六) 21:48 (UTC)

命名常规之连接号

很抱歉,当初是我多事,加上什么外文人名连接用半角,但现实是,我看过标准的人名译名手册(如《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全部用全角,所以深感懊悔。建议修改命名常规的连接号使用规范,只要是中文名字(包括译名)全部用全角(除非其本身用半角),但可保留半角连接号作为重定向,而纯粹的外文则可用半角(除非其本身用全角)。——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2年8月31日 (五) 05:47 (UTC)

这,会死人的........维基百科这么多外国人名。--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留言2012年8月31日 (五) 05:55 (UTC)
(:)回应:并不是强制性改动,而是建议改动,看到一个改一个,把全角作为标准,另外仍保留半角作重定向。——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2年8月31日 (五) 06:01 (UTC)
这个需深入讨论。--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留言2012年8月31日 (五) 06:08 (UTC)
半形全形不影响内容质素,将错就错--Dragoon16c留言2012年9月1日 (六) 13:13 (UTC)
只要“改了没错”就行。--铁铁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9月2日 (日) 04:21 (UTC)
(:)回应以上:果然歪楼党,先汗一个。我重申不会将半角作为错误命名,而是将全角作为标准命名,如果发生移动战,以全角为准,就这么简单。——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2年9月5日 (三) 10:42 (UTC)

中学的命名常规

大家好,想请问一下中学的命名有没有命名常规的方针或者是以前的相关讨论?如黄冈中学等,是用全称、官方称谓,还是最常用称谓?--CHEM.is.TRY 2012年8月18日 (六) 12:57 (UTC)

  • 以学校官网的“学校概况”为准即可,比如寿光二中全称为“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3],且它是有初中部的。湖北省黄冈中学[4],也有初中部。广东实验中学[5],因为是省属,所以不能加广州市。--Leon3289留言2012年8月21日 (二) 02:13 (UTC)
“某大学附属中学”前面显然就不用再加地名了对不对。。。--氢氧化钠 NaOH 2012年8月22日 (三) 09:07 (UTC)

想为WP:NAME新增一条规矩

修正建议

(关了上面的讨论,以下面的为准)

在听取了多方意见后,我建议名从主人部分:将“人物,如果其个人发表的作品,或其认可的中文官方资料中出现有他本人的中文姓名或译名的,以该中文姓名或译名来命名”改为“人物,如果其个人发表的作品,或其认可的中文官方资料中出现有他本人的中文姓名(简体或繁体)或译名的,以该中文姓名(简体或繁体)或译名来命名”。

2012年9月7日候补:新规生效当日及之后创建大陆有关人士的条目时,条目名称应该为简体,生效当日之前创建有关条目的条目名称可建议性地转为简体(也就是说:转不转随你便)。

该条例没生效之前,大陆相关人士的条目可建议性地按照名从主人的“如果其个人发表的作品,或其认可的中文官方资料中出现有他本人的中文姓名或译名的,以该中文姓名或译名来命名”来把原来条目名称为繁体的条目移回简体。例如新华社报道周克华事件是使用简体为主的,可以移回简体(下面有详细描述)。

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8月31日 (五) 05:28 (UTC)

Mra将未通过的方针执行[6][7],更指“移回繁体死全家”,求讨论。卍田卐JC1 2012年8月31日 (五) 05:32 (UTC)
楼上的老鼠 反感······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1日 (六) 15:43 (UTC)
多谢支持。卍田卐JC1 2012年9月2日 (日) 16:23 (UTC)
楼上还™乐了······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3日 (一) 09:38 (UTC)
遇到问题再改,别为了移动而移动……Liangent留言 2012年8月31日 (五) 16:40 (UTC)
问题就是现在这条规定有漏洞,中文姓名那段没有详细说明是使用简体或者繁体来命名条目。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2日 (日) 01:34 (UTC)
为什么要详细说明?现在的先来先得的方法病媒没有什们问题吧?--KOKUYO留言2012年9月2日 (日) 15:33 (UTC)
那把所有格式指引改成先来先得如何?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2日 (日) 15:54 (UTC)
这个可不行。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7日 (五) 04:42 (UTC)
为避免有人用类似WP:OTHERSTUFF来回应,我把我上面写的复制下来:先到先得事实上是没有“内容”方针,没有说我要写一个东西的时候“应该写成什么样子来给别人看”,只是用以避免编辑争议。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2日 (日) 16:00 (UTC)
主要是我不认为简繁的命名能够厘清争议,一来没有解决如果万一有人以此方针大量批改的处理,但是如果说方针制定前都不能更改又未免过于无理;二来中文官方资料到底是什么的定义也不清,如果同时有跨中港台官方网站、个人作品的话如何处理?我并不认为这样厘清规则就能够解决争议,只让咱感觉有人可以借此大量改而已。另外整个方案好像完全没有提到为什么要增加这条规则。--KOKUYO留言2012年9月2日 (日) 16:17 (UTC)
跨中港台官方网站以站点主要使用的字体为准,如新华社就是以简体为准,中央社以繁体为准。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7日 (五) 04:42 (UTC)
规定主要限制在大陆用繁体写有关大陆人物条目名称的用户。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3日 (一) 09:08 (UTC)
那干嘛要规定,咱认为一个没有什么好处的方针没有再增加的必要。--KOKUYO留言2012年9月3日 (一) 09:15 (UTC)
如果能制定得足够好以至于能确定下来一个名字,要移动也只会有一次,还有争议的就不应该移。其实我想的主要是那些明显的,比如行政区划名、车站名、在中文使用区仅有单一国籍的人名等,相应的当地民政部门、当地交通运营者、本人在政府部门的登记/护照上,都能找到一个确定的写法。另外可以参考enwiki怎么处理的。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2日 (日) 16:34 (UTC)
我觉得如果有人没事这样大规模搞就算骚乱了,此外:一、在繁简转换运用没什么重大问题的情况下我不懂要有干嘛新增规则,这对于条目呈现上并没有无重要影响;二、基本上维基百科编者创建相关条目还是以自身语言使用区域为主,也就是说照理大陆条目仍多简体、香港条目多繁体、台湾条目仍多繁体中文。那么那么何必出现一个规范效用不怎么大、以改过去条目为多的列为方针呢?--KOKUYO留言2012年9月2日 (日) 16:50 (UTC)
回复前半句:所以我说遇到问题再改。繁简转换的事很烦的……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2日 (日) 17:18 (UTC)

加“逝世于简化字发明前者的名字(不包括译名),一律用繁体。”--王小朋友留言2012年8月31日 (五) 13:39 (UTC)

(-)反对:还是不懂有为何必须有这方针的理由。--KOKUYO留言2012年9月1日 (六) 15:53 (UTC)

(-)反对:太繁琐了--张树人留言·Talk·电邮·Email·IM - LGBT协会 2012年9月2日 (日) 17:21 (UTC)

(-)反对,中文维基百科超过55%浏览量来自台湾、香港和澳门[8]。--Mewaqua 2012年9月3日 (一) 09:41 (UTC)
这有什么关系?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3日 (一) 09:50 (UTC)
(-)反对:这个修正建议很麻烦。--Lanwi1(留言) 2012年9月3日 (一) 10:01 (UTC)

(-)反对:先到先得!Urga留言2012年9月6日 (四) 04:20 (UTC)

(!)意见:但是先到先得这个标准是不适用于用户所使用的字体。就比如楼上创建的部分大陆人士条目,条目名称都是繁体,跟WP:NAME#命名冲突里面第二条规定不相符,还有楼上,下次创建大陆人士相关的条目,记得使用简体!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6日 (四) 22:23 (UTC)
我笑了……既然阁下说先到先得标准不适用字体,什么自己先脑补说名从主人就适用字体了。还有没成立或者没通过的方针,本来就没遵守的必要。--KOKUYO留言2012年9月7日 (五) 04:03 (UTC)
(-)反对:绝不使用简化字,您所说的第二条也没有明确描述字体的问题?;要是在您的提议之下,大家确实能够形成公认的共识,大陆人就应该用简化字的条目,我无话可说,也不会再创建此类条目,不过在这之前,我仍然会使用正体字创建。Urga留言2012年9月7日 (五) 03:27 (UTC)
给楼上再看多点WP:NAME的内容:
“但只在某一个或多个中文使用地区为常用,而在其它的中文使用地区并不常用,应当使用符合“名从主人”命名原则确立的名称”,这里也可以指的是使用繁体作条目名称的大陆相关条目,虽然繁体只在港澳台使用,但是你在编辑一个和大陆人物相关的题目,因此按照上述的说法条目名称应该是简体,条目内容的字体随你便,可是楼上你在大陆,写大陆相关条目的时候,你就应该用简体作为条目的名称!还有之前周鸿祎那个条目你没有对部分条目进行简繁地区转换!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7日 (五) 04:42 (UTC)
啦啦脏话就直接给没关系啦,怪不得台湾某些人总说对岸人品都……“名从主人”什么时候就一定要听阁下的变成“名称字体也从主人”啦,没通过(或者现在讨论)的东西就别急着拿来要求别人,这是一般常识吧。--KOKUYO留言2012年9月7日 (五) 04:50 (UTC)
(!)意见改来改去的有什么意思吗.....现在用的不是很好嘛。.-- 2012年9月7日 (五) 04:57 (UTC)
现在规定的漏洞也够多,造成的影响也够大。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7日 (五) 05:10 (UTC)
咱只会看到眼前势利,不过好像看到有人好像为了坚持改标题而想通过方针。--KOKUYO留言2012年9月7日 (五) 05:18 (UTC)

关于修改维基百科:命名常规的建议

现有的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似乎基本忽略了维基百科英文官方方针"Wikipedia:Article titles"中的第三条"Neutrality in article titles"中关于“常用”与“中立”冲突时的解决办法。忽略的原因未知。现部分摘录该英文官方方针3.1如下:

Non-neutral but common names:When the subject of an article is referred to mainly by a single common name, as evidenced through usage in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English-language reliable sources, Wikipedia generally follows the sources and uses that name as its article title (subject to the other naming criteria). Sometimes that common name includes non-neutral words that Wikipedia normally avoids. In such cases, the prevalence of the name, generally overrides concern that Wikipedia might appear as endorsing one side of an issue.

Article titles and redirects should anticipate what readers will type as a first guess and balance that with what readers expect to be taken to.

总结一下英文内容:维基页面命名的总则是“常用”,即该名字被使用这种语言的“绝对多数人”使用。当“中立性”与“常用性”发生冲突时,“常用”应该压倒“中立”。词条页面的命名应该最先考虑读者在搜索时会用什么名字。(而不是维基百科的编辑者们偏好什么名字)

回到中文的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中文的使用者遍布全球,这些人对某个词条的命名有不同的见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也非常赞同应该在内容首段列出该页面的其它不同命名。但是页面的主命名,应该遵从“常用”原则,以尊重大多数读者的习惯。

判断哪种命名方法更常用的依据,可以是相应的Google搜索结果数目。如果简繁页面需要使用不同的命名,那么可以使用简繁版的Google,分别搜索。

此外,以“常用”作为页面命名原则,与维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并不冲突。无论该页面最常用的命名方法来自哪个地域,只要是最常用的,就应该作为主命名。为了政治正确或者中立原则而放弃某个最常用的命名是不明智的,因为照顾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才是最主要的,常用应该压倒中立。

欢迎讨论,谢谢。--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8:02 (UTC)

诸位所言极是。— TTPES 2012年10月11日 (四) 00:48 (UTC)

同名同姓同性别同职业人物条目命名问题。

同名同姓同性别同职业人物条目命名,我看到有同名同姓同职业的“王刚”是:王刚 (1964年出生)这种命名方式,我个人觉得使用籍贯比较好,如:王刚 (北京籍演员),请大家谈谈看法。--剑指中原留言2012年10月8日 (一) 14:20 (UTC)

那没有籍贯的人该怎么办?在维基百科上惯例是用出生年份作消歧义。--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0月8日 (一) 14:25 (UTC)
同意楼上。还有一个例子是陶伟。--CHEM.is.TRY 2012年10月8日 (一) 14:27 (UTC)
籍贯带有歧视意味,如果没特别必要最好不要列籍贯,特别是用在条目名。--Znppo留言2012年10月8日 (一) 16:30 (UTC)
好奇一问:为何籍贯会带歧视意味?--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0月9日 (二) 06:25 (UTC)
这个也是早就讨论过了的,是不是应该加入命名方针?乌拉跨氪 2012年10月8日 (一) 16:34 (UTC)
百科上面相关条目也有说明籍贯涉及歧视,有兴趣者自行参阅,台湾也是基于歧视原因才舍弃不用。--Znppo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1:52 (UTC)
老实说我并不知道籍贯跟歧视有啥关连,但我想到的是外国人并没有‘籍贯’这种东西(虽然还是有与出生地点不同的‘出身地’概念),所以为何维基百科要专为华人圈特别开一种消歧义原则呢?既然不该只以华人为中心思考事情,那自然就应该转向人人都通用的出生年份这标示方式了......--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0月10日 (三) 16:26 (UTC)
(!)意见,可上google搜寻“籍贯”跟“歧视”等关键字,台湾就业上出生地歧视之探讨兼论美国经验之启示深圳街头挂歧视性横幅打击犯罪不宜以籍贯界定招聘会上的性别、学历、籍贯歧视,地域越广的超巨型国家越容易发生籍贯歧视问题。
  • 举例,以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籍贯歧视为例,例如欧洲的欧盟,现在虽然欧盟作一个国家内部的凝聚力不高,难以用一个国家界定,但假定它是一个主权完整且中央集权的国家,全国假定皆以中文单一一种语言当作普通话,西南沿海为富裕省份,东部中央山区靠近阿尔卑斯山山区为贫瘠省份,如果在这国东部有一个省份叫希腊省,此省份的省民天生乐观,省政府又目光狭小善以借贷维生寅吃卯粮,年年超额借贷使省库逐渐见底,最后导致省政破产,闹到最后此国的中央政府还要动要全国的资源去拯救此省份,而且情况糟到救一年救不起来要以十年为单位统计来施救,整个欧盟这个国家里较富裕的德国省、瑞典省的经济发展全部被拖落,也因此跟着贫困十余年,假定这希腊省充斥着农民工,由东部贫瘠省份希腊省的省民大量到西南沿海法国省、北部沿海德国省当工厂作业员,此省份希腊省从此在该国其余省的省民印象低落,这时若其中有一个希腊省的省民叫作“阿里巴巴”因关注度已足被写入维基百科,此希腊省省民的条目名称被以籍贯命名写着“阿里巴巴 (希腊省雅典市)”,不知其他省民一上到维基百科看到这条目名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对此条目名作另外感想?
  • 举例,以各区域产生的重大疾病问题所带来的籍贯歧视,例如欧洲的欧盟,假定它是一个主权完整且中央集权的国家,假定这国盛行法西斯民族主义,四处挑起战争逐渐蚕食周边他国领土,并且引来国际警察美帝的军事关注,两国发生激烈的军事争斗,最后美帝欧盟在希腊省丢了两颗原子弹藉以平息战争,战争虽然平定,但希腊省的省民被原子弹炸死了大半,其余省民虽未死但身体也遭受大量核辐射的袭击,产生突变癌症等情况,虽然经过了十余年该省份的环境核辐射量逐渐减低,假定这希腊省因为辐射问题使得经济发展迟缓,企业裹足不前,该省异常贫困,大量农民工涌到西南沿海法国省、北部沿海德国省当工厂作业员,但因为希腊省的省民带有超额辐射量的刻板印象,让全国其余省的省民因怕被沾染辐射量而心怀畏惧,这时若其中有一个希腊省的省民叫作“阿里巴巴”因关注度已足被写入维基百科,此希腊省省民的条目名称被以籍贯命名写着“阿里巴巴 (希腊省雅典市)”,不知其他省民一上到维基百科看到这条目名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对此条目名作另外感想?
籍贯难免流于地域歧视,应该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尤其是体会过相关痛苦的日本,该国有在广岛原爆后的相关经验,也不会要求自己国民一定要在身份证上注记自己来自哪里,还有中国大陆的民众要入籍到一线、二线城市的标准严格,经济能力、学历、超生也都会纳入入籍此城市的考核,对于已经拥有这些一线、二线城市的市民籍的民众,当他们看到其他民众的籍贯是来自较贫困省份,这些原本就拥有市民籍的民众对这些其他民众是如何感想?这些民众在维基百科上如果看到这些较为出名的人之条目名是依籍贯写着“某某人 (较贫瘠省份某某市、某某县)”是作如何感想?--Znppo留言2012年10月13日 (六) 11:40 (UTC)
(:)回应
  • 您举的这两个例子,只能说明籍贯本身没有错,有错的是人们看待该籍贯的以偏概全的心态,不去试图矫正这种心态,反而干脆不写籍贯了,这岂不是鸵鸟心态?养你育你长大的母亲名字就那么羞于启齿吗?土地永远没有错,有错的是人。
  • “阿里巴巴 (希腊省雅典市)”不能写,那“阿拉丁 (德国省慕尼黑市)”就能写了吗?
若说能写,凭什么阿拉丁的妈妈就可以勇于见人,而阿里巴巴的妈妈就该躲起来, 不敢让人家知道她儿女的妈妈是谁?
若说不能写,养你育你长大的母亲名字就那么羞于启齿吗?土地是人类的母亲,向来都是子女对不起母亲,母亲从来不愧于子女的。
  • 即使条目名不陈述“某某人 (较贫瘠省份某某市、某某县)”,内文也会陈述的,那么会歧视的还是会歧视。
  • 这些民众在维基百科上如果看到这些较为出名的人之条目名是依籍贯写着“某某人 (较贫瘠省份某某市、某某县)”是作如何感想?
可是越是不敢把籍贯写出来,他们就越是那样想啊!不敢说自己来自哪里的家伙,是要别人怎么看得起他呢?这不是恶性循环吗?
  • 我是不建议用籍贯做消岐义,但那不是因为歧视,而是因为有时难以定义;某人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以及某人本人,每一代都迁徙到三四百公里远的地方,某人的籍贯要怎么算呢?克劳棣留言2012年10月13日 (六) 13:26 (UTC)
不知有没有同年同月同姓名的?--管闲事Inspector留言(←讨论页被墙? 2012年10月11日 (四) 07:45 (UTC)
如果真的那么巧,到时再来看他们之间有啥主要差别,例如职业、出生地之类的。总之没有必要非得用到籍贯这种只局限在一部分人才有的特殊属性上。--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0月11日 (四) 11:35 (UTC)
  • 制定一个人物类条目消歧义项顺序,性别>职业>出生年份。这样怎么样?乌拉跨氪 2012年10月11日 (四) 12:13 (UTC)
    • 不建议性别优先,一方面,对一个不熟的人来讲,要搜一个没看过的人,知道职业(或者是属哪个领域)的机会比较大,而知道他是什么性别的机会比较小;再者,性别有时候争议性比较大,例如对于第三性、跨性别,使用性别标注有时候非常不礼貌。--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35 (UTC)
      • 我不认为性别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分类方式,因为除了少数比较中性的名字外,大部分的人所使用的名字都是与其性别有关连的吧?既然同名的人大部分都同性别,那这样的消歧义方式岂不是有分跟没分一样呢?相比之下我认为职业跟出生年份都是比较有意义的消歧义,用职业区别适合使用在同时代的人物之间,但如果是相隔时代很远(例如古代与现代出现的同名人物),有时出生年份的区别比职业更看得出不同。或许这点应该先参考两个同名人物本身的出生时代和职业类别哪个差异比较大,再选择适合的消歧义项目?--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0月13日 (六) 05:23 (UTC)

无法理解条目名不含书名号

理由1:如果能熟练、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肯定会认为不含书名号是非常不妥的。书名号内部的内容只能指书名,包括了书名号的内容才能指这本书。在内链时也是如此。你们看到《》不觉得很不妥吗,应该是《诗》啊。

理由2:我不认为给书的名称加上消歧义就能指书了。

理由3:英文wiki此类条目均使用斜体,作用等同于书名号。

理由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百科大辞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都在条目中使用了书名号。 --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8:38 (UTC)

这只能说是一种习惯成自然。乌拉跨氪 2012年10月7日 (日) 08:40 (UTC)
Wikipedia:命名常规#书名号有明定不带书名号。--全无尊严先生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8:50 (UTC)
不对的习惯成了自然要不要改呢?不能因为有“明定”就视为“不能讨论”吧。——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8:55 (UTC)
曾有讨论可供参考: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存档/2012年6月#标题是否可以有书名号?--YFdyh000 2012年10月7日 (日) 09:03 (UTC)
  1. 我能非常熟练的使用书名号,但不认为这不妥。另外,因为是书所以才被书名号包起来,而不是被书名号包起来才是书,你把前因搞错了。
  2. 我认为能。
  3. 类似使用书名号日文维基也不加链接。拿阁下的《诗》作类比,英文维基也没有''Gone with the Wind''这种格式的链接。
  4. 我们也在条目中使用书名号,可惜纸质图书没内部链接,无法类比。--铁铁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9:11 (UTC)
  1. 同意“因为是书所以才被包起来”,因此在阅读时,只有包括了书名号的才能指书。所以可以有这样的句子:这本书的译名叫“飘”,而不是“随风而去”。不加书名号只能指标题不能指书。
  2. 留待他人讨论吧。
  3. 英文中没有带引号的链接,是因为英文中本来就不用引号表示书名,而是用斜体。无论是条目中、内链还是条目标题命名都使用了斜体。
  4. 可能我表达有误,我是说这些百科全书的标题都是带书名号的。
不好意思刚才忘了签名了……那再补充一个例子,如果我看到“《中国文学史》”会觉得链向这段历史的页面,看到“《中国文学史》”会觉得链向这本书的页面。这不是消歧义可以改变的,这直接决定了我要不要去点这个链接。——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9:46 (UTC)
你看看上次的讨论吧,貌似大部分人都不赞同改变。乌拉跨氪 2012年10月7日 (日) 09:51 (UTC)
我看过了,但是正反两边的理由都不充分,所以我分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且我特意到图书馆查了一下,“辞典类出版物中大多也不会对书、电影等条目/词条加上书名号”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技术角度我不了解,但是我觉得因为会增加搜索和链接的困难而反对是不合适的,不能为了技术问题而抛弃了正确的用法。——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00 (UTC)
如果我看到“《中国文学史》”会觉得链向这段历史的页面,看到“《中国文学史》”会觉得链向这本书的页面。
书名号里面包裹的内容居然是一段历史时期而不是一本书,那请问“《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有什么区别?阁下一个人不理解没关系,倒是大部分人会把“《中国文学史》”解读成“有个东西叫‘书名号——中国文学史——书名号’”呢!--铁铁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10 (UTC)
阁下觉得自己可以代表大部分人吗?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去图书馆查过很多百科全书,都在条目标题中使用了书名号。我也在北师大文学院内部咨询过很多同学(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中文系学生更有发言权,阁下觉得呢?),都认为只有加上了书名号才能指书。《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只应该链向这段历史,而《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才应该链向这本小说。我觉得很多维基人习惯了才会那么想,但维基是写给所有人看的,而不是内部交流,应该用符合规范的用法;如果用一套自己的用法,甚至有“原创研究”之嫌。——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47 (UTC)
我觉得也应该照顾到维基百科是网络百科全书的事实。技术上内链可以链到准确的内容页面,不会造成混淆,所以为了技术上的原因使用不带书名号的书名为条目比较好。网上搜索的时候,直接搜索书名可以直达条目页面,比较方便。—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18 (UTC)
呵呵,是不是代表大部分人,阁下自己点这里(多点几下)看看条目的使用方法就知道了。不论是注册用户还是IP用户,都一直使用着《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种连接方式。我想习惯这点的不只是维基人,还包括广大的读者吧,要不然为什么几乎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呢?既然大家都普遍接受,这个用法就没什么问题。Gone with the Wind一直“误译”成“飘”大家不也都用着的么,谁非要“规范”成“随风而去”,那就随他吧。--铁铁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14 (UTC)
:随机页面中的条目标题没有书名号,不是因为没有人用,而是因为维基规定不这样用。我现在就想讨论这个规定是否合适。Monroe翻译成梦露不规范,但是放在玛丽莲梦露身上改不了了,可是以后都规范成门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斯、思不同,改不了,但以后的译名规范在人名大辞典最后也有了。维基的情况更不相同,完全可以改;之前的不规范不应该成为之后的不规范的理由。——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04 (UTC)
顺路问一句,在正文中,使用《利维坦》符合格式吗?--Numenor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20 (UTC)
觉得《利维坦》和《利维坦》都行。—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37 (UTC)
不赞成对标点符号加内链,因为书名本身就三个字不带标点,因为有名称本身就带标点的项目,可能会导致误导,比如:早安少女组。、《洛克人3:威利博士的末期!?》--铁铁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24 (UTC)
单单是加书名号的话不会有误导啊,其他符号可能会。—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30 (UTC)
能用其他符号为什么就不能用书名号……再说碰到哪个人把书名号也当条目名的一部分不就  囧rz...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个人一定程度上也是考虑的技术原因。--铁铁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38 (UTC)
不同的符号不应该一概而论嘛。如果看到有书名号作为名称一部分但又不是书名/文章名的条目再说吧。感觉应该不存在。话说“早安少女组。”后面有个句号已经雷到我了。—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43 (UTC)
《利维坦》看起来很不顺眼。--维基小霸王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3:54 (UTC)
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我身边的所有中文系学生都同意“《利维坦》”有歧义,不知道链接到动物还是书,但“《利维坦》”没问题。——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04 (UTC)
书名号里的链接当然是连接到书名,如果是连接到别的义项就说明链接出错误了。—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40 (UTC)
既然链接到书名,不带书名号总是很别扭。所以说问题还是回到条目标题是否带书名号上了,重点不应该在内链上。——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46 (UTC)
要加书名号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工程会很浩大。还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是:书名加了书名号之后,专辑名、网络小说名、单曲名、文章名、诗歌名是否也要加书名号呢?如果加书名号的话,台湾、香港和大陆对这方面的规定是不一样的,还要搞标题转换,然后新的条目建立时可能又会产生各种编辑战...—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53 (UTC)
我不知道技术上会不会又有别的困难,我主要是从百科全书的格式和标点使用规范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我觉得这个可以一步一步来,先确定方针,定下来再慢慢做。根据国家标准,书名、篇号(就是单篇的作品,小说、诗歌等)、报纸名、刊物名是确定要加书名号的。——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5:02 (UTC)
正因如此,由于大陆的国家标准和台湾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必须要做标题的地区词转换。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5:15 (UTC)
百科全书中的“参见”之否加了书名号?这就解释您的乌克兰拖拉机历史问题。 --达师218372 2012年10月7日 (日) 13:14 (UTC)
日语维基的标题也没加书名号。中文维基百科已经实行了现有制度不少年,可以算作中文维基的一项传统,无需遵照传统百科的格式。个人感觉这会使消歧义变得更麻烦。英文的引用en:To be or not to be (Shakespeare)的标题中也没加引号。--维基小霸王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3:54 (UTC)
我不懂技术,我只是从百科全书的传统和规范的标点符号使用办法来说明。英语维基中的词条标题都使用斜体字。关于百科全书的参见问题,我明天会到图书馆确认。——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04 (UTC)
没大量见英文维基有用标点符号括起整个标题的条目。--维基小霸王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30 (UTC)
但是英文中斜体字就相当于中文中书名号了。——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46 (UTC)
除非书名号是该书书名的一部分(例如有人写了一本书,叫《我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因为书名中夹着另一本书的名字,所以书名号就变成书名的一部分),否则它不应该变成条目的标题或连结的一部分。毕竟书名号是一个载体,它的用途是告诉读者‘书名号内标示的,是一本书的名字’,但它只是标点符号,并不是书名的一部分。举个类比的例子,门牌号码牌上面写的是一栋建筑物的门牌号码,但是门牌号码牌本身并不是号码的一部分吧?如果举同样是标点符号的例子来说,在过去文章中出现人名可是要加私名号的(例如胡适先生),私名号是用来标示文章中哪里是人名,但这会让私名号变成人名的一部分吗?如果真的如此那可就惨了,各位的身份证或护照里面岂不是随时都要带着一根杠子在名字左边或下面,没写名字就不完整了?--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0月7日 (日) 15:36 (UTC)
提示一下,正确的用法是《我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书名号确实不是书名的一部分,但是书名也不是书啊。书名加上书名号才能指书,这是大陆的标准用法。专名号的例子可以和英语中的斜体字类比。——三猎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5:53 (UTC)
那么请问大陆哪个标准告诉阁下“在文章的任何地方,包括标题,只有使用书名号才能指书”?另外就算加上书名号,“《三国演义》”算上标点六个字也不是书吧,道可道的道理阁下该懂吧。另外,这里是全世界的百科,不一定非要使用大陆规范,建议阁下去把始终奉行大陆规范百度百科搞成标题加书名号再说吧。再另外,请不要类比使用拉丁字母英文,二者没有可比性,要类比也请类比同样使用方块形字的日文和韩文维基。(By the way,英语维基只是纯粹使用字体,没有改变任何标点符号,这点和中文严重不同)既然阁下到了现在还是一人孤军奋战,我想这个讨论继续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阁下一人不理解没关系,只要在实际使用上大家方便就行了,不可能为此照顾到个别“只会奉行标准规范”而不顾实际使用的研究者。--铁铁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8日 (一) 04:57 (UTC)
为真理,孤军奋战,我愿意。何况我不是孤军奋战,你可以拿我们的对话去问任何一个大学的语言学老师,我相信都会赞成我。拿百度百科来简直是侮辱我,正是因为同学们嘲笑百度百科的用法时,我发现维基也是如此,作为一个维基人非常羞愧,所以才来和大家讨论;再退一步说,百度百科有什么责任心,不过是想赚钱,而只有在维基,为了一些共同的理想目标,可以民主的讨论,所以即使你们都不理解,我也会尽我全力来跟你们解释。——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09:15 (UTC)
很实际的问题,我找一本书时,那里去找一个开关书名号来输入?--Nivekin请留言 2012年10月7日 (日) 17:54 (UTC)
根据GB/T 15834-2011的说明,书名号是标号的一种(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的性质和作用)。标准中对书名号的定义是:“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另外,不要忘记,以前的书籍可是用波浪号(﹏﹏)作书名号的。无论如何,书名号只是用于标示,并不成为书的一部分(标准中的定义也是说“语段中”,单独作为标题没有必要非得加上书名号。谁见过书店中卖的图书中,封面和扉页的书名会加上书名号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8日 (一) 02:12 (UTC)
  1. 下午去问了GB/T 15834-2011的主要起草人沈阳老师。他说,百科全书的词条名,如果词条内容是指书等,当然要书名号。他也认为超链接应该是《水浒传》的格式。
  2. 语段的概念在GB/T 15834-2011就有,是语言片段,包括词、短语、句子、复句等,可能有人误解成句群的概念了。
  3. 图书封面不加书名号,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时候只是标题,是书的一部分;标题加上书名号后,才指整本书。
  4. 如果因为技术原因,依然反对,我也没意见,因为我不了解这方面的难度。但至少希望能往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向努力。
  5. 如果暂时不调整内链、标题,只是在标题显示的时候,用某种模板把书名号加在标题上,这样不影响搜索,各位觉得如何?——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09:07 (UTC)

支持为所有书名添加书名号,维基百科需要尊重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标点规则,不能以图方便为借口而改变汉语标点规则。在一本书封面标题之外的场合指代该书时,应该使用书名号。并请修改或删除Wikipedia:命名常规#书名号方针。 --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09:32 (UTC)

书名号在两岸之间无法直接转换,技术上会出问题。据我所知中国用法是无论篇名、书名、作品名都是《》,《》中还有用到篇名、书名时才用〈〉;可是台湾的用法是书名用《》,而单独一篇文章用〈〉,其他作品的话像音乐专辑名用《》,专辑中的单首曲命用〈〉,这在转换上做不到。

另外在寻常用法上书名号其实颇常被忽略,使用者搜寻时也不会有键入《》的习惯,甚至《》在输入上是有难度的,加了这种东西之后只会制造一堆无聊的重定向页。另外我不知道是不是你问的人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所以才有《》一定要包含在书名里的想法,至少我自己在台湾的中文系念了五年,也教过台湾中学生的国文,在此地的教材里完全没有这样子的说法。《》是被视为“标点符号”而非“词”的一部分,“水浒传”做为一个名词就是指那本书的名字,《》只是方便阅读用的,并不算作词的一部分。我也从来没看过哪篇论文在说标点符号可以变成词的一部分。--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4:17 (UTC)

  1. 上次有人提到,可以有某个模板,可以不改动其他,就是进入条目之后,在显示时,标题显示为带书名号的。这样的话,就不会影响重定向和搜索了吧。
  2. 暂时先在简体中文推行如何?因为我提到过,大陆出版的百科全书条目标题都是带书名号的;我也查了台湾的百科全书,确实没有使用。
  3. 后面的说法,不能说是一个老师教的,是大陆的标准。我下午专程去问了起草最新的2011大陆标点符号国家标准的沈阳老师,他赞同我的说法。所以在学术讨论方面,至少在大陆的用法中,应该是再没有异议了的。——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5:55 (UTC)
  1. 实行起来的技术问题是:要逐个条目更改加上模板,而且可能会助长繁简分家的可能。
  2. 再次提醒:网络文本和纸质文本有差别。百科全书中的词条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词条一般是另起一个段落,然后继续,一般不用另起一页。网络百科全书中的词条名是单独于文本框外的,不同的条目列于不同的网页,所以条目名事实上并不在语段中。加不加书名号其实没有影响。
  3. 再次强调:书名号不是书的一部分。国家标准里面写的是:书名、篇号、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志。书名号是用来标志书名,而不是书名的一部分。国家标准里面也提到: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例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也就是说,国家标准认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书名,而不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如果《中国大百科全书》才是书名,那么间隔号的用法应该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条目名不应该加书名号。—Snorr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6:11 (UTC)
关于学术角度的探讨,我真的无心再说了……书名不是必须加书名号的,但书名加上书名号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指这本书。这也是沈阳老师的观点:他当时说,指的是这本书的话,当然要加书名号。阁下一面引用国家标准的抽象性规定,一面无视标准制定者的具体判断,我觉得并不妥当。
请大家不要再从学术角度讨论了。如果你们一定要质疑大陆最前端的语法学家之一(不要误解成我在说自己……)的回答,我觉得这不符合维基百科的科学、中立态度。
我认为探讨的方向应该是:技术角度、是否会造成繁简分裂、网络百科全书是否不应该等于纸质文本等的探讨。
技术角度,我认为,如果不对,不能因为要逐个改很麻烦就不改。
繁简分裂,我觉得这和我们无关。如果各地标点符号用法不一样,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在不同的繁简中做到符合各自的标准。
网络百科为什么不等于纸质文本?纸质百科的标题往往用不同字体,加粗,后不加标点,也是一个独立于文本的语段。——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8:21 (UTC)
技术角度不是很麻烦,而是近乎做不到。理由:
  1. 中文维基百科目前繁、简并无分家,只是用技术做字词转换,但是模板语法是没有繁简转换这回事的,不可能简中版本的条目名透过模板加上书名号,而繁中版本却没有模板效果。如果硬要推行,那唯一的可能就真的只有繁简分家,不是“这跟你们无关”。
  2. 在内文部分只要你加了书名号,势必会造成每一个繁简都必须手动输入模板去对应,因为程式不可能自行判断这是书名还是篇名,就算都是书名,也很难去判断它是在第几层。换言之这个工作量大到难以估计,而且大量的更动对百科内容的改善极其有限,一般人并不会因为这合乎国家标准而觉得维基百科内容真棒。
另外,网络百科不等于纸本百科是必然的,纵然你可以找到很多一样的版式,但是他们仍有、且可以有很多的不同。例如网络百科的排版是可以决定于用户端的,每一段的起首可以缩排也可以不缩排。你说什么标题用不同字体、加粗等等,实际上网络百科可以靠用户端显示成相同字体、不加粗,甚至于浏览工具的不同而以非影像的媒介呈现内容,这些跟纸本百科都不一样。
同时我更要提醒你,百科不一定唯“正确”是尚,也要考虑“方便”,这个提案不利于编辑者的训练(无论教繁简手动转换或使用模板,对编者学习都很不直觉、又很多此一举兼浪费时间)、也不利于维基百科的无障碍环境(太多无必要的冗余码会干扰非主流浏览器的使用者)、更不利于华文使用者的整合(因为这套规定对非中国政府治权所及的地区根本不是“正确”的,要这样改只能给你们自己去玩)。坚持这种无聊的“正确”(还是很片面地正确,而且都只是透过你转述,谁知道你是不是用了误导性的词语去问让回答者误答?)搞到更多重要的事情没法去做,拜托一下,这种枝微末节可以等到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世界第一,七成以上条目都内容丰富时再来处理可以吗?--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8:50 (UTC)
我感到很荒谬。我提出自己的说法时,每个人都说我的用法是错了,我不懂。他们随口一说,我就去跑图书馆查资料,查了他们又不认。他们随口一说,我就跑了半个北京城去找沈阳老师,然后他们又说这根本不算。那什么算?全大陆的语言学界都不算,谁算?(这里说的是简体中文,繁体另说)这样死要面子的伪学术讨论,真想不到是一个自由的百科全书的编辑部里会有的。
按阁下的说法,正文部分也不应该加书名号了?那更是幽默了。一个标点符号都能用错的百科,也敢称“百科全书”?——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1:25 (UTC)
不是全大陆的语言学界都不算,而是要算得要有公开的纪录,可以查证提问人没有误导,同时未来有疑惑的人也可以查到。现在你怎么问、老师回答是不是真的那个意思,都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实,如果你的专访有登在学术期刊上,那或许还可以跳过理论的部分。
至于内文部分,单纯的加书名号问题不算太大,因为这没有动用模板的问题,不会造成过多的冗余码。技术上并不像标题带书名号会有连结搜寻问题,而必须用模板来处理,然后造成繁简转换之间更复杂的问题。标点用错这件事在维基里已经不算需要先解决的问题了,在大部分人都不会有阅读障碍前(我想如果“水浒传”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标题而不是书,会造成他们的混淆,那么早就一堆留言反应了,不会等你这里孤军奋战),这个事倍功半而且还有争议的事情根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处理。--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4:35 (UTC)
你也考虑考虑我啊。我跑到北大就问了沈阳老师一句,他给了我答复。这一问一答我还能发到学术期刊上么。> <而且这么一个问题,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上问题啊,简直是句子末尾要加句号一样的道理。
我确实没考虑到技术问题那么麻烦。我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既然这样对就这样做。如果技术确实有障碍,我觉得搁置也无妨。但从学术角度看,不应该再存在什么争议了,只是现在搁置,至少得记得有一天要去处理。
但我觉得“标点用错算不上问题”这样的现状实在太蛋疼了。若要扫天下,大屋小屋都要扫。诸君共勉。——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4:58 (UTC)

语言是习惯的集合,哪有那么多假学术讨论?说实话这么简单的问题引来这么长的讨论实在很可笑。9岁的小学生都知道书写书名时应该加书名号,LS一个个的不知道在犟什么。书名不加书名号的场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印在那本书封皮上的时候。--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8:40 (UTC)

你下回可以建议老师把标准部分特别针对网络媒介做一说明,例如标点已经用对的情况下,前后的《》到底要不要包在超链接里;另外,也可以在标准说明的文件中加入举例的方式证明已经很明显是书名的名词,在不加书名号时只能做标题理解,而不能做书理解,这样就有文献可考了。目前,学术上有争议是因为“没有可查的证据”。我再说一遍,不是不相信沈老师,而是你跟沈老师的对话只存在你们之间,第三人无从查考你问的问题对不对,会不会让沈老师误会问题而误答;同时也无从查考沈老师是不是真的那么回答,还是他回答不是那个意思,而你理解错了。现在全部都只靠你转述,这叫“片面之词”,当然无从查证。就算有100个人都去问过沈老师,后面出现质疑时仍是这么尴尬。只有公开的白纸黑字或者录音、影像纪录,我们才能考证到底你的叙述有没有问题。--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27 (UTC)

请你回去告诉你们的网站都出错了,再来说书名一定要加上书名号。不会连你们的网站都没逛过吧。-cobrachen留言) 2012年10月11日 (四) 19:36 (UTC) :“我们”是谁们?你管多数人都叫“你们”?真好笑。--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28 (UTC)

抬杠就没意思了。维基百科不是书本身,也不是可以指引你找到原书的图书馆。作为第三方资料库,维基当然应该使用书名号。真心感觉某些地方的小学语文教育不给力啊XD --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28 (UTC)
我知道了,你是9岁的小孩。 --达师218372 2012年10月12日 (五) 04:56 (UTC)
如果图书馆预约时没写书名号,所以不能指书,只能预约标题,那场面还满好笑的。不过这种笑话感觉已经老了,“请问四库全书有多少字?四个字:四、库、全、书。”--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20 (UTC)
图书馆和版权页的问题不一样。因为只有书,所以无所谓。(就像很多专著会在序里说明,便于行文,不会混淆,所以文中某个标点用特殊用法)而维基百科并非只有书。我还是那个老问题,如果一个页面是“乌克兰拖拉机简史”,阁下觉得内容会是什么?而这本小说是确实存在的。——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1:27 (UTC)
如果一个页面是“泰坦尼克号”,阁下觉得内容会是什么?而这不止一部电影是确实存在的。如果一个页面是“野草”,阁下觉得内容会是什么?而这部散文诗集是确实存在的。您是不是连Wikipedia:消歧义都没有读过?真是搞笑。 --达师218372 2012年10月12日 (五) 04:50 (UTC)
各位,我已经一再说过,起草大陆标点符号标准的沈阳老师,确认了我的说法。各位的看法,可能是因为用惯了维基,而这种用法是不规范的。如果用拼音转写,yecao和Yecao是根本不一样的。——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04 (UTC)
我们用的又不是拼音转写,何况起草标准的老师再怎么解释也没有标准文本的效力,不能回避“语段中的书名”中“语段不等于书名”的意思。顺便一提,圣路易红雀不是一个物种,李氏力场不是物理学名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不是政治标语,“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还可以用书名号区分,和它们比起来可是小巫见大巫了。 --达师218372 2012年10月12日 (五) 05:17 (UTC)
我不理解阁下所说的“语段不等于书名”是什么意思?只要是语言片段,不管长短内容,都是语段。
区分不了没办法。通过书名号区分书这一类,是有办法、有惯例,为什么不去做呢?——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24 (UTC)
“语段中的书名”是否包含“这个语段中有且只有一个书名”?换句话说,为什么要说“语段中的书名”而不说“书名”? --达师218372 2012年10月13日 (六) 17:31 (UTC)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若我是已知这本书而要查阅,那么我只会觉得那是书,而不会觉得这条目是某个机器的历史;而若我是在让书作者的条目里看到,因为条目中会呈现《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形式,所以我仍理解那是书,而不会因为内连部分排开了前后书名号而觉得那只是历史,前后的《》没有作用。而且,百科的历史条目不会有“简史”这种东西,有简史那要不要有正常史的条目?通常一段历史百科就只会有一条,不会有“明朝历史”跟“明朝简史”并存这种事情。
即使真的有两个条目重名,维基百科的命名方式“乌克兰拖拉机史 (书)”已经很明白地表示是书,置顶的页内消歧义也会说明得很清楚。而且这种形式能让读者搜寻“乌克兰拖拉机史”时,系统正确地判定“乌克兰拖拉机史 (书)”也可能是目标想搜寻的对象。既然你说了有的专著会便于行文,在说明某个标点特殊用法后就不会混淆,维基百科也等于因为便于连结的理由,声明了在条目名称处会使用这种特殊的用法。如果你真的很担心混淆,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怎么让这种特殊体例的说明文件更容易被读者看到,而并不一定要强求系统做不到、对读者很麻烦、对繁简对译也会造成困扰,外加耗费无谓人力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4:59 (UTC)
如果因为技术原因而反对,我可以接受阁下的观点。主要是争论的开始,其他人都是从学术的角度讨论,要以错为对,这是我不能接受的。——三猎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04 (UTC)

关于修改维基百科:命名常规的建议

现有的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似乎基本忽略了维基百科英文官方方针"Wikipedia:Article titles"中的第三条"Neutrality in article titles"中关于“常用”与“中立”冲突时的解决办法。忽略的原因未知。现部分摘录该英文官方方针3.1如下:

Non-neutral but common names:When the subject of an article is referred to mainly by a single common name, as evidenced through usage in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English-language reliable sources, Wikipedia generally follows the sources and uses that name as its article title (subject to the other naming criteria). Sometimes that common name includes non-neutral words that Wikipedia normally avoids. In such cases, the prevalence of the name, generally overrides concern that Wikipedia might appear as endorsing one side of an issue.

Article titles and redirects should anticipate what readers will type as a first guess and balance that with what readers expect to be taken to.

总结一下英文内容:维基页面命名的总则是“常用”,即该名字被使用这种语言的“绝对多数人”使用。当“中立性”与“常用性”发生冲突时,“常用”应该压倒“中立”。词条页面的命名应该最先考虑读者在搜索时会用什么名字。(而不是维基百科的编辑者们偏好什么名字)

回到中文的维基百科:命名常规。中文的使用者遍布全球,这些人对某个词条的命名有不同的见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也非常赞同应该在内容首段列出该页面的其它不同命名。但是页面的主命名,应该遵从“常用”原则,以尊重大多数读者的习惯。

判断哪种命名方法更常用的依据,可以是相应的Google搜索结果数目。如果简繁页面需要使用不同的命名,那么可以使用简繁版的Google,分别搜索。

此外,以“常用”作为页面命名原则,与维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并不冲突。无论该页面最常用的命名方法来自哪个地域,只要是最常用的,就应该作为主命名。为了政治正确或者中立原则而放弃某个最常用的命名是不明智的,因为照顾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才是最主要的,常用应该压倒中立。

欢迎讨论,谢谢。--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8:00 (UTC)

如何定义“常用”呢?如何给出令人信服的来源说明一个名称的常用性呢?—Snorr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8:55 (UTC)
比如Google搜索词条数目。或者参考在发行量较大、影响较广的图书中的用法。另外可参考英文维基的方法。常用总是可以证明的,这个不太用担心。--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9:36 (UTC)
Google的结果并不能作为可靠的依据,“参考在发行量较大、影响较广的图书中的用法”中的“发行量较大、影响较广”也是很模糊的说法。退一步假设通过调查发现某“不够中立”的名称使用率为50.6%,另一个“较为中立”的为47.9%,那么应该用哪个?—Snorr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9:51 (UTC)
不妨先考虑大方针,再回头来看这些细节。否则英文维基官方方针岂不成了摆设。--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20:24 (UTC)
方针只是原则性的要求,不可能规定死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11日 (四) 01:53 (UTC)
这可能就是英文维基百科的Republic of China要改成Taiwan的原因吧。发言者:福尔摩沙尼亚 (留言簿) 2012年10月11日 (四) 02:02 (UTC)
有个误区要谨慎避开:大陆在一些名词上的中文用法独特,而在其他周边地区和国家却是感到陌生的称呼,但却会因为大陆的网站数量庞大,而致使被方针确立为“常用”。这些名词也可能会涉及政治相关。--章安德鲁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0:43 (UTC)
阁下认为“常用”的标准不应该是“被占多数的中文使用者使用吗?”那应该是什么?或者阁下认为大陆的中文使用者比其他地区要低等一些,所以不该考虑他们的习惯?--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1:34 (UTC)
这是个数量级的问题,确实有可能导致条目命名大部分变成是以中国大陆的用词为主,而旁落了港澳、台湾、新马及海外的用法。--章安德鲁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2:23 (UTC)
借助于google,至少可以区分某个词简繁体的用量。因此很多时候这不是问题。另外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异化,同时还要看到语言的融合和交流,一些词汇可能大陆影响其他地区,而另一些词汇则是港澳台,甚至新马的用法影响大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11日 (四) 12:28 (UTC)
回应“旁落了港澳、台湾、新马及海外的用法”:这个顾虑有一定道理,所以我说了在页面第一段可以列出其它的名称。注意区分页面的词条名并不等一“唯一的命名”。而主命名应该照顾大多数读者的习惯,这一点相信再没有疑虑了吧?--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2:48 (UTC)
主命名应该是先到先得,重定向页才是顾及其他地方用语习惯的方式。没有道理主命名全部都被中国大陆的用语占走。--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3:56 (UTC)
主名当然不应该先到先得,阁下这是典型的编辑者思维。编辑维基百科词条不是编辑者抢地盘、占城堡的游戏,相反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读者和用户的感受,英文官方版维基采取的就是照顾读者的方针(Article titles and redirects should anticipate what readers will type as a first guess)。另外我把您的后一句话话翻译一下:“没道理主名使用多数人习惯的用法。” 请问这句话的逻辑何在?您言下之意的“少数人”比“多数人”高等在哪些方面?请详述。--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4:08 (UTC)
读者只要能搜到就没有什么感受的问题,纯读者是有谁会认得出哪个是主名、哪个是重定向?先到先得才能够维持条目的稳定,不然各华文区的编辑战只会越演越烈,或者,唯有繁简分立一途。另外别乱改我的用语,我说的是没道理全用“中国大陆”习惯用法,这是中文维基百科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维基百科。--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8:53 (UTC)
。常用原则才是维持稳定的最好办法。再重复一遍:编辑维基百科不是土匪抢地盘,少提什么“先到先得”。这是中文维基百科,不是台湾维基百科。如果一个词条符合大多数中文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就应该成为主命名。大多数人为什么要服从你个人或者少数人的习惯?中国大陆的多数人就不是多数人了?是否多数人跟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难道你认为你所在的地方更高等吗?友情提示你,这种思想很危险,上世纪上半叶德国也有人有过类似的想法。--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9:17 (UTC)
你要不要去读一下关于两岸用语歧义的解决方针?我没有认为台湾比较高等,同样地,中国大陆并不因为人比较多就比较高等。平等并不是 比人头的游戏,否则不会中国那么多人在联合国只有一标,太平洋小岛上几只猫的国家也是一票,如果因为人多就完全不给人空间,这叫霸道不叫平等。两岸的习惯 用语是对等的,不因为谁人多谁就一定可以霸住主条目,不只两岸,港澳、新马亦同。这些地方的人的习惯用法先成为主条目名,台湾的用语就只能当消歧义页面, 不能去占人的位,这才叫尊重各地的不同。
还有先到先得比常用稳定,因为常不常用会随时间有所变化,甚至数年就会一大变,隔一阵子就又要翻案;而先到先得反而是成为既定事实之后就不会再变化,不需要没事改来改去。--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9:33 (UTC)
为什么得票多的人会上台当总统?为什么受到民众支持最多的党派会在立法院占据多数?为什么立法通过时要举手表决?请解释。--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9:39 (UTC)
至少我知道台湾不会发生台北市民投票,就可以决定台湾资源要给台北优先,金门只能分小点点,还大言不惭这叫“尊重”这种事。除了选举以外,少数人声音可以大过多数人的地方多了,有兴趣我可以一一算给你听,但是讲多就扯远了。--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17 (UTC)
少数人群的意见当然可以照顾,又不是堵住你的嘴不让你说话。都说了可以在页面第一段把其它的命名放进去啊。至于少数人的说法一定要用页面大标题,而把多数人最习惯的命名变成小标题,请问这里的逻辑何在?此外再一次重复,“先到先得”是很恶劣的做法。“谁占到了就是谁的”,会把维基百科变成逐利甚至商业工具,抢占域名之类的事情不应该出现在维基百科。--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9:49 (UTC)
请问一下用一个重定向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怎么个逐利法?重定向不是要把习惯命名变小标题,显示上它还是大标题,先到先得的意思是叫你条目不要一直移动来移动去,只要多个标题指向最早建的那个标题就可以了。请先搞清楚维基的技术,不要在讨论中讲笑话。--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17 (UTC)
主命名,第一段中的其它命名,和重定向根本就是两码事。这里说的是页面命名应该改为最常用名。--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25 (UTC)
页面命名就是主命名,非主命名的其他命名则是重定向,一点都不是两码子事。一个条目主命名到底是本拉登还是賓拉登,应该是先到先得,如果先写的人用賓拉登,那就是把本拉登重定向过去,你看到的页面标题还会是本拉登,不会因为主命名是宾,就看不到本。这就是我说的,页面命名是先到先得,不能因为各地用语不同就移来移去,也不能因为某治权人多就霸占所有主条目命名。晚来你就是用重定向加字词转换技术,一样可以看到你习惯的词在大标题。--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45 (UTC)
“常用优先”是英文维基官方方针。那先到先得呢?除了“你愿意这样”之外,还有什么理论支持?英文维基为什么不使用先到先得?--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48 (UTC)
因为英文维基没有繁简分别的问题,再者,他们是拼音文字,所以音译也不会有多个同音字译音造成的问题。他们没有这种问题要解决。--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54 (UTC)
这借口太可笑了,这根简繁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英文维基百科是全世界公用的,会英语的人都会使用,不同国家地区和立场的人对一个页面的命名有不同意见太正常了。先到先得那就乱套了。英文维基特地强调常用说法即使不中立也应该被用作主名。你不过是不想看到你不喜欢的说法成为主名而已,要牺牲大多数人的方便,为你的立场服务。--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02 (UTC)
至于你要的理论,请参考,当初这个方针是为中文维基开疆拓土的先辈们基于合作、尊重而发想出来的智慧,当年的中国大陆维基人并没有自我为尊的主义,认为可以靠自己人头多就拿下全部的条目主命名,而是懂得礼让、妥协;同样地,这些年来在台湾一直有某些政治倾向者对简体字、大陆用语在维基上的存在不满,而台湾社群也一再教育新手必须尊重这是中文维基,不是来宣示主权的场合。先到先得是在补足所谓“常用优先”造成的问题,并不是要凌驾常用优先。“常用”是个会流动的概念,在不同时空就有不同的“常用”,并不是粗糙地Google算数字就了事。这个规则并不是我随便乱提,而是在中文维基行之有年的。要翻案,也许了解一下来龙去脉,质问多了不见得显得你有理,反而只显得你所知甚少。--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08 (UTC)
那么英文维基官方方针使用常用优先,在阁下看来是不是野蛮不开化、强横不文明的?是还是不是?请正面回答。--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19 (UTC)
英文维基不是,但你是。--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22 (UTC)
我问问你对英文维基官方方针的看法你就人身攻击?理屈词穷了之后,跳脚骂街就是你唯一的出路?阁下的教养程度果然让人叹为观止。这样子的修养还一本正经地谈什么合作、尊重,一定憋得很辛苦吧?XD --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38 (UTC)
(!)警告:Voodoowiki您好,请勿使用“在阁下看来是不是野蛮不开化、强横不文明的?”这样激动的情绪性问句,无助于正面讨论,模糊了议题焦点。而且,以二分法的命令句“......是还是不是?请正面回答。”硬性要求答复,得到的结果无法令阁下满意,就抨击对方是“人身攻击”、“跳脚骂街”,此举亦不合乎维基社群应有的讨论原则。戒慎之。--章安德鲁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0:43 (UTC)
骂人者太平无事,被骂者收到警告。了解了。--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1:19 (UTC)

另外用Google搜索数字,在某些小众领域极易因为单一篇文章被到处转载而干扰正确的搜寻数(例如可能用A名字的有500个作者,用B名字的只有1个作者,但那1个作者的文章因为比较搞笑而被转载了1500笔…)。某种程度上我认同“常用”可以比“中立”优先,但是“常用”不宜被定义为“搜寻出现笔数最多”。--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4:04 (UTC)

这种是特例情况。除非有证据证明这种情况很普遍,否则Google搜索是最简单直接的依据。--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4:42 (UTC)
常用和先到先得并不矛盾。常用首先是各中文地区的常用,如果各地都同样常用,则无争议,如果各地的常用不同,才是考虑先到先得,其他的重定向和/或繁简转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12日 (五) 01:28 (UTC)
问题就在于有位老兄粗糙地把常用订成只有“搜寻数最多”,各地常用不同对他而言因为台、港的“常用”在搜寻数上根本比不过中国大陆用法,通通不能当主标题。--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02 (UTC)
你们两位刚才大半夜的还在这里打不休息了吗……搜寻数不能代表一切,但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如果一个东西名称真的很通用的话那么搜寻数自然会高,而“比较搞笑的文章”那是属于比较少见的情况了,到时拿出讨论也可。至于港台和大陆常用词问题,一个条目只能有一个名称,如果为了这个纠缠不休的话似乎永远都吵不完。-- 2012年10月12日 (五) 06:32 (UTC)
只要不把方针写死成“搜寻数多=常用”就没有问题,这部分应该保持弹性。--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8:39 (UTC)
那么建议先修改维基方针,至少确立常用优先的命名指导原则。至于常用标准的确立,也可以参看英文官方方针。--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9:38 (UTC)
本来就是常用优先。最多是需要进一步阐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12日 (五) 14:45 (UTC)

为什么要常用优先?罗玉凤难道还移动到“凤姐”?英文维基百科的方针不是圣经,请不要照搬,否则就会出现像“Republic of China”移动到“Taiwan”这种笑话……--CHEM.is.TRY 2012年10月12日 (五) 14:56 (UTC)

英文维基的方针并没有说常用优先于一切啊,“常用”并不是决定条目名称的唯一标准。根据en:WP:Article titles#Deciding on an article title,一个条目的名称需要考虑到五个因素:
  1. Recognizability(可识别) – Titles are names or descriptions of the topic that are recognizable to someone familiar with (though not necessarily expert in) the topic.
  2. Naturalness(自然) – Titles are those that readers are likely to look for or search with as well as those that editors naturally use to link from other articles. Such titles usually convey what the subject is actually called in English.
  3. Precision(精确) – Titles usually use names and terms that are precise enough to unambiguously identify the topical scope of the article, but not overly precise.
  4. Conciseness(简洁) – Titles are concise, and not overly long.
  5. Consistency(一致) – Titles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as those of similar articles. Many of these patterns are documented in the naming guidelines listed in the Specific-topic naming conventions box above, and ideally indicate titles that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behind the above questions.
en:Wikipedia:Article titles#Deciding on an article title还说了,“For most topics, there is a simple and obvious title that meets these goals satisfactorily. If so, use it as a straightforward choice. However, in some cases the choice is not so obvious. It may be necessary to favor one or more of these goals over the others. This is done by consensus. For instance, the recognizable, natural, and concise title United Kingdom is preferred over the more precise titl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就是说,对于某些条目来说,很难选择一个完全符合以上五大原则的名称,有时自然了就不够精确,精确了就不自然,同时精确和自然的名称却又不够简洁。这时候就要对某些原则作出取舍,尽可能符合五大原则中较多的原则。--Symplectopedia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7:09 (UTC)
说得不错,因此“中立”从来就不是维基词条命名的标准。先到先得更是只存在在中文维基的怪现象。--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7:26 (UTC)
如果其他维基需要同时顾及每种事物都有3种以上的地区+偏好用语长久打架的您所谓怪现象,他们会怎么解决呢。—RalfXἀναγνώρισις2012年10月13日 (六) 22:18 (UTC)

Voodoowiki在上面说:“照顾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才是最主要的”,不过中文维基百科的读者中,来自台湾、香港和澳门占超过55%[9]。--Mewaqua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7:46 (UTC)

阁下在驱赶来自大陆的维基百科使用者吗?有话请直说,别客气。--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7:50 (UTC)
  • 那是stats.wikimedia.org提供的Wikimedia Traffic Analysis Report - Page Views Per Wikipedia Language - Breakdown,是1 Apr 2011 - 31 Mar 2012期间的数据,按语言分段。在Chinese (zh) (2.3% share of global total)一段可以看到台湾占37.4%,香港占17.4%,澳门0.7%。“不转换”不需要改,那是编辑者在源代码使用的文字。--Mewaqua留言2012年10月13日 (六) 01:20 (UTC)

港澳台使用者的确比大陆使用者要多,无论从编辑数目还是浏览量来看,因为大陆人平常都用百度。建议Voodoo还是回家去用百毒百科吧,反正维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九紫离火很高兴认识你♥ 2012年10月15日 (一) 10:08 (UTC)

不转换时用zh-cn的算系统bug,有patch了慢慢等。Liangent留言 2012年10月15日 (一) 12:51 (UTC)
编辑界面有什么问题?Liangent留言 2012年10月21日 (日) 16:32 (UTC)
编辑界面的哪个地方总是zh-cn?Liangent留言2012年10月24日 (三) 11:08 (UTC)

以“常用”为标准是大原则,但实行起来有时会有争议。在协作、包容精神下,最理想当然是以每个主要中文社群都常用的名字来作名称。不过,总会有争议出现,于是大家讨论解决办法,例如“名从主人”“先到先得”等辅助方法,我觉得没有问题,毕竟我们有“WP:重定向”这个工具啊。--Gakmo留言2012年10月24日 (三) 10:27 (UTC)

日本人物命名

日本人,例如和泉つばす㭴田レオみつみ美里つぐみ (女演员)やまぐちりく等以非中文为标题的条目,对中文维基用者极为不便。可否跟随其他国家的人物命名方式般,进行音译?另外。一些日本漫画、电玩和唱片都有类似情况,参见:たるとミックス!さかあがりハリケーン ~LET'S PILE UP OUR SCHOOL!~えれぴょん (小野惠令奈单曲)。--14.136.238.69留言2012年11月26日 (一) 06:21 (UTC)

(!)意见,如果要更改就要像伊东杂音一样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中文译名,否则随意自行音译只会造成更多不便。--M940504留言2012年11月26日 (一) 11:08 (UTC)
(+)支持LS,强烈反对维基百科使用原创研究得出来的中文译名。--ふゆきFyd092012年11月26日 (一) 11:26 (UTC)
为何英文名、法文名、甚至泰文名都可以中译,唯独日文名不可以?这些日本人物没有中文译名,是否意味他们于中文使用者的社会里,欠缺一定的关于度呢?--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1月26日 (一) 16:07 (UTC)
不是因为没有关注度而没有通用译名的,而是因为不好翻译。。英文法文只要音译就行了,这些已经有一些规则了,而日文长久以来是平假名用日文中的同音汉字翻译,片假名用中文中的汉字音译,而一些艺人的艺名和传统上日本人的名字差别很大,不容易参照习惯找到广为接受的译名,再加上不像动漫人物一样可以强制推广字幕组的译名,所以很多都没有通用的译名。--ふゆきFyd092012年11月27日 (二) 00:31 (UTC)
对于不懂日文的大多数中文用户来说,那些什么假名都只是一堆没有意思的符号,既不懂书写,亦不会其发音,如果真是不好译的话,可否考虑使用罗马拼音?--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1月27日 (二) 00:42 (UTC)
之前不是已经讨论过有共识了?不只是日文,只要是其他语言无法找到正式或广用中文译名的,都应该一律以罗马拼音方式作为条目名吗?对于中文维基的用户来说要看得懂日文假名是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几乎所有有办法打开电脑上网查阅维基百科的人,都有基本阅读罗马拼音字母(也就是英文字母)的能力。这个是攸关能否顺利阅读的辨识能力问题,不是名字正不正确的意识型态问题。--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1月27日 (二) 03:31 (UTC)
譬如和泉つばす这条目,应该改为和泉Tsubasu还是Izumi Tsubasu呢?--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1月27日 (二) 03:39 (UTC)
应该是“和泉Tsubasu”吧。罗马拼音只是用来替代假名无法中译的部分,汉字的辨识并不会有问题。--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1月27日 (二) 04:20 (UTC)
既然已有共识,本人稍后会对百多个非中文标题的条目进行移动。--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1月27日 (二) 05:00 (UTC)
这类条目只要有保留日文原名的重定向,应该都没什么大问题。-- by User:Alberth2 汪汪 @ 2012年11月29日 (四) 02:26 (UTC)
怪怪的…… --达师218372 2012年12月4日 (二) 15:26 (UTC)
的确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法,但为了维持可阅读性,总是得折衷。像是英文维基或甚至德文、法文维基现在也出现越来越多将其他语言罗马拼音化之后直接当条目标题用、不勉强翻译的情况,这情形在越来越多冷门条目被开发出来时,更显得频繁吧。--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2月4日 (二) 16:00 (UTC)

罗马拼音字母大细写问题

有些维基人选择全大写,本人偏向第一个字母大写,之后全细写。这样衍生了两个不统一的处理手发。请问该当如何是好?--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2月6日 (四) 04:02 (UTC)

一般来说的确是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小写的标准写法为主,但是有些时候特定的公司、作品或人物会定义专门的大小写写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得斟酌了。--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2月6日 (四) 04:17 (UTC)
另外有个问题,日本的习惯是公司英语字母用全大写(比如Logo,页面底部Copyright提及公司名的时候);但是大陆的习惯是无视日本公司在Logo上的全大写,书写时都按照英文仅首字母大写,把Logo大写的SQUARE ENIX写成Square Enix。不知道其他地区是什么习惯。--铁铁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2月6日 (四) 04:56 (UTC)

条目命名当中将别称、简称使用()能容许这么做?

请问条目命名当中,若是有人将别称、简称使用(),比如“台中荣民总医院(简称台中荣总中荣)”这样子,这可否容许这么做?在我观念中,只要是同样指向条目命名,无论是别称、简称,都该被写入内文中,而不是以()取代,这就有种例外、注释、补充说明之意,除了外交名会使用(),别称、简称使用()满奇怪的。--36.232.215.7留言2012年12月29日 (六) 18:06 (UTC)

麻烦各位协助我,看看Wikipedia:命名常规有无问题。--36.232.215.7留言2012年12月29日 (六) 18:08 (UTC)
说实话,我看不懂你要表达什么。麻烦再说明白点。乌拉跨氪 2012年12月29日 (六) 18:10 (UTC)
台中荣民总医院是该条目的名称,然后有其它名称为台中荣总中荣,但基于Wikipedia:命名常规是使用台中荣民总医院,问题是其它名称如台中荣总中荣,这些名称就被人丢入()中,写成“台中荣民总医院(简称台中荣总中荣)”这样子,您可以进去看台中荣民总医院条目内文第一句话就会发现,我是问“台中荣总”、“中荣”这些名称可以用()吗?我会有疑惑是()通常只会用于外文名,若用于中文名会不会有问题?--36.232.215.7留言2012年12月29日 (六) 19:06 (UTC)
这是括号的标准用法,与维基百科命名常规无关。--Kolyma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02:33 (UTC)
不知啥时有括号只用于外文名这种说法,括号通常是用于不破坏原文叙述结构的辅助说明用途,仍然是内文的一部分吧?--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2月30日 (日) 04:51 (UTC)
问题是开题者问的是条目名称能否使用括号,而不是内文中能否使用。印象中,除了条目主题的正式全名本身就带括号,或是消歧义(例如东区 (新竹市)中央区 (东京都))以外,条目名称是不能有括号的。起码开题者举的例子绝不能作为“条目名称原则上不能有括号”的例外:台中荣总的全名就叫台中荣民总医院,而不是“台中荣民总医院(简称台中荣总、中荣)”这个落落长的东西。冬天风摇酒馆绣中灯(克劳棣喜欢的句子) 2012年12月30日 (日) 07:16 (UTC)
会引起前面诸位先进的误解,是因为发题者举了一个不是例子的例子。中文维基目前根本没有台中荣民总医院(简称台中荣总、中荣)这个条目(还是误解的其实是我?)。总之,内文绝对是可以使用括号的,但是条目名称"原则上"不行,中文、外文都一样。--冬天风摇酒馆绣中灯(克劳棣喜欢的句子) 2012年12月30日 (日) 07:27 (UTC)
您想太多了。--Kolyma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09:00 (UTC)
怎么说我想太多了?克劳棣2012年12月30日 (日) 09:32 (UTC)
以下 36.232.X.X(我也怀疑近期在客栈发言的 36.232.X.X 都是同一人)回答了。不过他说“各位都看错”是不正确的,因为大象兄与我都很清楚议题是什么。--Kolyma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2:07 (UTC)
了解,我打字错了,阁下其实看的出来我明白那些人说的话。(36.232这是不会变,浮动IP只会将后面数字变化,倒楣的是后人使用到36.232开头的IP,因为浮动IP不会永远固定只用36.232这组数字,会因电信业者伺服机房或IP分享器的调整而改变。)--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2:20 (UTC)

我觉得各位都看错了,从来就没有指出台中荣民总医院(简称台中荣总、中荣)是条目名称,提出此言的人会不会太聪明过头了?--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1:55 (UTC)

现在条目使用的名称是台中荣民总医院没有问题,问题是在于内文第一行所述“台中荣民总医院(简称台中荣总中荣)”这样子,由于“台中荣民总医院”、“台中荣总”、“中荣”这些名称都是属于条目名称,所以要讨论是内文第一行使用()的问题,为何不是写成“台中荣民总医院,简称台中荣总中荣”这样子去除()呢?--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1:55 (UTC)
另一种问法,就是无论在()里头是写了什么样的名称,这也属于原文一部分,不该被移除(),这您们同意吗?比如(台中荣总中荣)都是指向台中荣民总医院。--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2:00 (UTC)

假如上述问题,您们同意()是这么用的话,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来了。为何很多条目都不跟进呢?甚至反而加上()可能有问题,比如安心亚条目中原文第一行:“安心亚(英语:Amber An,1985年9月18日-),本名廖婧伶”改成这样写:“安心亚(本名廖婧伶,英语:Amber An,1985年9月18日-)”,为何将廖婧伶使用()就有问题呢?--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2:08 (UTC)

就标点符号用法而言,两种都可以,没什么问题;但就此例而言,因为 Amber An 明显是心亚的英文姓名,而非廖婧伶的英文姓名,故后面一种用法不宜。如果想把本名放进括号内,应调整一下次序,将它置于英语姓名的后面,比较不会有语意上的争议。--Kolyma留言) 2012年12月30日 (日) 12:29 (UTC)--Kolyma留言2012年12月31日 (一) 00:37 (UTC)
就像Kolyma兄所言,其实要看行文方式来决定是放在括号还是直述在本文中比较恰当,没有一定的好坏。若要针对这种事情制订统一的规范就太僵化了。--泅水大象讦谯☎ 2012年12月30日 (日) 12:53 (UTC)
返回到项目页面“命名常规/存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