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车站

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车站(英语:Metropolitan Avenue/Lorimer Street station)是美国纽约地铁一个地下车站复合群,由BMT卡纳西线IND跨城线共用,位于布鲁克林威廉斯堡,设有G线(任何时候停站)及L线(任何时候停站)列车服务。

 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
Metropolitan Avenue/Lorimer Street
 
纽约地铁车站复合群英语List of New York City Subway transfer stations
罗里默街楼梯
车站统计
地址纽约州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联合大道间路段)
镇区布鲁克林
位于威廉斯堡
坐标40°42′46″N 73°57′05″W / 40.712752°N 73.951464°W / 40.712752; -73.951464
系统BMT/IND[1]
轨道路线BMT卡纳西线
IND跨城线
服务路线   G all times (任何时候停站)​
   L all times (任何时候停站)
连接巴士 NYCT巴士:B24、B48、Q54、Q59
楼层2层
其他资讯
启用1948年7月1日,​75年前​(1948-Jul-01
车站编号629[2]
无线网络此站设有无线网络和蜂窝服务[3]
运输
乘客数量
(2016)
5,156,893(车站复合群)[4] 1.6%
排行90/422
位置
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车站在纽约地铁的位置
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车站
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车站在纽约市的位置
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车站
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车站在纽约州的位置
大都会大道/罗里默街车站
街道图

地图

BMT卡纳西线月台站名标示为“罗里默街”,位于IND跨城线月台上方,而IND跨城线月台站名标示为“大都会大道”。

车站结构 编辑

G 街道层 出入口
B1 侧式月台,右侧开门
北行    第八大道贝德福德大道
南行    卡纳西-洛克威公园道格拉汉姆大道
侧式月台,右侧开门
B2 夹层 往出入口、车站询问处、MetroCard自动售票机
B3 侧式月台,右侧开门
北行    法庭广场纳苏大道
南行    教堂大道百老汇
侧式月台,右侧开门

L字型行人通道位于跨城线北端上方和卡纳西线西端下方,同时服务跨城线下层的夹层。从跨城线夹层看过去,行人道分岔,右半以坡道通往卡纳西方向月台;左半下穿轨道到第八大道方向月台。

起初,希望在卡纳西和跨城线之间转乘的乘客需要缴付额外的车资,因为布鲁克林-曼哈顿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卡纳西线营运公司)与独立地铁系统(跨城线营运公司)是竞争对手公司。1948年7月1日,纽约三间地铁公司合并成一个实体之后8年,转乘通道改设于闸内,自此容许免费转乘[1][5]

BMT卡纳西线月台 编辑

 罗里默街
Lorimer Street
  
  纽约地铁车站 (地铁)
 
车站统计
系统B系统BMT
轨道路线BMT卡纳西线
服务路线   L   (任何时候停站)
结构地下
月台2个侧式月台
轨道2条
其他资讯
启用1924年6月30日,​99年前​(1924-06-30
车站编号121[2]
无线网络 [3]
服务
上一站   纽约地铁 下一站
贝德福德大道   格拉汉姆大道
轨道配置

 
 
   
     
     
     
 
 
 

BMT卡纳西线的罗里默街车站设有两个侧式月台和两条轨道。1924年6月30日作为地下卡纳西线的首段启用。地下卡纳西线是双重合约英语Dual Contracts的产物,由曼哈顿第六大道蒙特罗斯大道[6][7]

罗里默街入口在车站上方设有夹层。联合大道设有另一入口,可直接通往曼哈顿方向月台。往跨城线的转乘通道近联合大道一端,行人通道自各月台下降至联合大道夹层。

图片 编辑

IND跨城线月台 编辑

 大都会大道
Metropolitan Avenue
  
  纽约地铁车站 (地铁)
 
大都会及联合大道东南角街梯
车站统计
系统B系统IND
轨道路线IND跨城线
服务路线   G   (任何时候停站)
结构地下
月台2个侧式月台
轨道2条
其他资讯
启用1937年7月1日,​86年前​(1937-Jul-01[8]
车站编号285[2]
无线网络 [3]
旧有/其他名称大都会大道-格兰街
服务
上一站   纽约地铁 下一站
纳苏大道   百老汇
轨道配置

 
 
   
     
     
     
     
 
 
 

IND跨城线的大都会大道车站在1937年7月1日作为跨城线延长段启用,由纳苏大道霍伊特-歇尔美角街[8]。此站设有两个侧式月台和两条轨道[9]

图片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Transfer Points Under Higher Fare: Board of Transportation Lists Stations and Intersections for Combined Rides. New York Times. June 30, 1948: 19 [May 5,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2. ^ 2.0 2.1 2.2 Station Developers' Information. 大都会运输署. [June 13, 2017]. 
  3. ^ 3.0 3.1 3.2 "NYC Subway Wireless – Active Stations". Transit Wireless Wifi. Retrieved 2016-05-18.
  4. ^ Facts and Figures: Annual Subway Ridership 2014–2019. 大都会运输署. 2020 [May 26, 2020]. 
  5. ^ Sparberg, Andrew J. From a Nickel to a Token: The Journey from Board of Transportation to MTA.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1, 2014. ISBN 9780823261901 (英语). 
  6. ^ Subway Tunnel Through.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8, 1919 [February 28,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7. ^ Celebrate Opening of Subway Link.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 1924 [February 13,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8. ^ 8.0 8.1 New Crosstown Subway Line Is Opened. Brooklyn Daily Eagle. July 1, 1937 [December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0). 
  9. ^ Review of the G Line: Appendices (PDF).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July 10, 2013 [October 28,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1-2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