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边台(山边台,英语:Shan Pin Terrace)是香港东区筲箕湾的一条已封闭街道,旁边是一个已拆卸的社区。山边台北邻巴色道和原大王里,南接庙东街,位于筲箕湾东大街天后庙后山。

历史

编辑
 
阿公岩道下的山坡是山边台的遗址

随著19世纪晚期筲箕湾东大街的发展,1910年代有建筑商在筲箕湾东大街后的山坡建成一排12座的唐楼,该排唐楼和前面的横街名为山边台。[1][2][3]山边台位处山腰,没有车路到达,居民只能靠连接庙东街和大王里后巷的楼梯或从巴色道出入。

战后,来港的难民在山边台后的山坡搭建木屋,成为一小片木屋群,居民多于阿公岩的船厂或石矿场工作。[4] 山边台木屋区在1956年发生大火,焚毁木屋50馀间,近200居民受灾。[5][6] 1960年,山边台村民成立街坊福利会。[7]1961年,政府开山发展明华大厦阿公岩道,山边台部份木屋被拆,300多户共约2,000名居民获徙置到柴湾新区,巴色道有数间属永久业权的屋舍屹立至今。[8]1964年,木屋区再次发生大火,焚毁木屋16间,百多名居民受灾。[9]1973年,木屋区发生火灾,焚毁木屋约30间,70多居民受灾。[10]

1987年,山边台的一排战前唐楼因结构安全问题被政府勒令封闭和拆卸,馀下的木屋群亦于1990年代中被清拆。至今,山边台仍遗留有路牌、多条石梯和建筑物的地基。[11][12]

近年发展

编辑

2021年,香港房屋协会城规会申请改划山边台整幅地段,计划兴建28层高的公共租住房屋,提供约646个单位。2022年5月,城规会就申请批出许可。[13][14]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for the Year 1912. Hong Kong.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1913. 
  2. ^ 開訊筲箕灣劫案. 香港华字日报. 1916-01-20. 
  3. ^ Administrative Reports for the year 1920.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1921. 
  4. ^ 筲箕灣山邊台 今晨山坭傾瀉一木屋被壓毀 一婦人及女嬰壓傷. 工商晚报. 1955-07-03. 
  5. ^ 筲箕灣山邊區 今晨燬木屋五十間. 工商晚报. 1956-11-11. 
  6. ^ 筲箕灣木屋火災災民百餘待救濟社會局派飯街坊會籌商善後. 华侨日报. 1956-11-12. 
  7. ^ 筲箕灣山邊台村成立坊會辦事處. 大公报. 1960-08-31. 
  8. ^ 筲箕灣木屋僭建屋十萬居民奉命徙置 繼橫坑東西村後山邊台限期領入伙紙. 华侨日. 1961-07-23. 
  9. ^ 筲箕灣燬十六木屋災民百餘人. 华侨日报. 1964-03-10. 
  10. ^ 筲箕灣山邊台木屋區發生大火火海中約卅間木屋被焚燬. 工商晚报. 1973-11-24. 
  11. ^ 山邊台有危樓. 大公报. 1987-02-28. 
  12. ^ 纸筲箕. 筲箕灣山邊台. 辅仁文志. 2012-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13. ^ 房協申請改劃明華大廈北面土地 擬建公屋提供646單位. 东方日报. 202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4) (中文(香港)). 
  14. ^ 規劃申請 Y/H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