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禁取巴利语sīlabbata-parāmāsa梵语śīla-vrata-parāmarśa),又称戒禁取见,佛教术语,是指修行不依四圣谛,却错误依不正确的邪见戒禁,误会也一样能达到佛教的解脱。戒禁取是佛教三结(身见、疑、戒禁取)之一。断三结已,则称证得须陀洹果。例如佛教持素、持五戒、布施能帮助精进四圣谛,但有人却误会持素、持五戒、布施就是修行,不用精进四圣谛,这就是戒禁取见。

概论 编辑

佛教认为有五见(又名五恶见),是障碍成就佛道的五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即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戒禁取是其中之一[1]。例如《俱舍论》提到,有外道见一些牛犬死后升到天界,便认为是因牛犬长期食草啖粪的果报,故拟学牛犬的行为,亦食草啖粪,以此作为戒禁,谓受持“牛戒”、“狗戒”等,认为这样便可以离苦得解脱;这便是戒禁取见的表现。[2]

戒禁取源自于欲贪(Kāma-rāga)[3]佛陀指出,因为不正确的见解与欲望而修行,即称为戒禁取见。如果有人已经破除了这种见解,至少也是得到须陀洹果的圣者[4]

注释 编辑

  1. ^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9:“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如大自在生主,或馀非世间。因妄起因执,投水火等种种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执,唯受持戒禁。数相应智等。非解脱道,妄起道执。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
  2. ^ 《俱舍论》卷十九;《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刹鬼戒哑戒聋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赞,唐苦无善报。”
  3. ^ 《瑜伽师地论》卷10:“戒禁取云何?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
  4. ^ 《法蕴足论》卷3:“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

参考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