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先(1622年11月4日—1664年9月),字友铜四川重庆府合州人,明末政治人物。

朱耀先

大明广东仁化县知县
籍贯 四川重庆府合州
字号 字友铜
出生 天启二年十月初二日(1622年11月4日)
逝世 康熙三年甲辰八月(1664年9月)
配偶 沈氏[1]
亲属 曾祖朱光,庠生;祖父朱体干,岁贡,学正;父朱之赏,廪生;玄孙朱奂
出身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出身
著作

生平

编辑

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中式四川乡试第四名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科会试书四房,中式第一百九十九名,殿试三甲第二百名,吏部观政,弘光元年乙酉授广东仁化县知县[5],未几调福建侯官县知县,国变弃去,侨寓苏州,清康熙三年甲辰八月卒,年五十馀,著有《鸡肋集》若干卷[6][7]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朱耀先妻沈氏,八十四歳,有传”《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卷八寿民,四十
  2. ^ 《鸡肋集》无卷数,朱耀先撰,耀先字友铜,合州人,崇祯癸未进士,官侯官知县,卒于苏州,《重庆府艺文志》
  3. ^ “鸡肋集□□卷,无传本,明朱耀先撰,耀先事迹具本书鄕贤传三,此集世无传本,其家稿亦不存,莫由知其卷数,但相传有灵岩赋一首为耀先作,误入于其子圻集耳,以命名之意测之,其在明亡以后,橐笔依人时所作与然不可考矣,姑存目于此,以俟后访”,《民国新修合川县志》艺文二,十二
  4. ^ “程衮,字公锡,少孤,敬承母命,厉志读书,蜚声胶庠,甲申后,脱然世外,伏处以自终,享年八十有七。兄言,同榜进士西蜀朱耀先赞曰:公号娲石,奋志春秋,试辄冠军,身为介弟,未尝一入公门,惟灌园种花以自乐,洵不愧淸洁高风”《嘉庆太平县志》卷之六
  5.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履历便览》
  6. ^ “朱耀先,字友铜,州北城人,为诸生时,以绩学工文知名,中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举人,明年癸未联捷成进士,选授广东仁化县知县,未几调福建矦官县知县,国变弃去,侨寓苏州,以笔墨自活,吴江诸生沈希声,故明工部侍郞江邨孙也,见而才之,会耀先妻卒,希声有女年二十五矣,以妻耀先,即赘于其家,耀先安之,作灵岩赋以见意,其词曰:吴王之霸业忽焉,灵岩之山色依然,登高一望,惟见万顷云烟,风光如昨,不知岁月几千,具区之波兮春碧,洞庭之橘兮秋绿,遥对灵岩之嵯峨兮,走荒台之麋鹿,馆娃宫兮蔓草侵,响屧廊兮野鸟吟,况乃香水溪边雁落鱼沈,当时君王既醉,美人罢舞,白玉床高,银灯夜午,绣幕魂消,锦衾情妩重,以露湿庭花,月映窗纱,天黯黯而将曙,城昏昏而散鸦,妾整鸾台之镜,君来凤吹之车,临溪步岭游赏何賖泛兰桡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鸳鸯戏兮有偶,鹦鹉愁兮无语,已矣哉,春风暖兮杨柳骄,秋月凉兮梧叶雕,淸磬一声兮山半,千秋霸业兮濳销,葢不忘情沧桑之感,而不敢显言之,故托词吴王,以自悲身世,其恉深矣,子圻钞而存之,后人刻圻集因并为圻作,其实非也,耀先既橐笔游,则不家食吉,团聚日少,甲辰七月病归吴江,逾月卒,时清康熙三年也,年五十馀,著有《鸡肋集》若干卷,藏家。子圻,字素存,号默斋,耀先殁时未成童也,母沈敎之学,少长就外傅于常熟,作洞庭山赋,惊其长老,皆以大器目之,赋见文在,然孤客浮寄,无以为家,康熙十六年有族人遇修挈家自川来,圻与叙族谊,叔之,又二年遇修资以费,始婚于秦氏,二十五年孑身西还,明年抵州,访旧庐墓,得诸荆榛中,圻诛茅葺茨,安砚读书,意豁如也,二十七年试提学,入邑庠,旋南下迎家至,则秦已前卒,仅母存耳,及归家徒壁立,生计萧条,乃藉馆谷自养,而名其堂曰三馀,轩曰三惜,为文记之曰:鱼凫子素安淡泊,不治生业居恒,惟以授徒讲学为事,性复不喜入城市,尝于水村山郭僦居,茅舍数椽,不蔽风雨,处约食贫,夷然自适,为名其堂曰三馀,葢取董子夜者日之馀雨者晴之馀冬者岁之馀之意也,其言曰:良宵夜坐篝灯煮茗万籁俱寂疏钟时闻当此情景对简编而忘倦彻衾枕而不御则夜之馀者一,至如风雨蔽途掩关却扫绝人往还图史满前随兴抽检潺湲在耳檐花拂砚如此幽寂则雨之馀者一,又若空乡贤三十林岁晏微霰密雪枯条振风寒禽号野一室拥炉茗香茶熟陈编讽诵宛对良友顾此景象则冬之馀者一,当此三馀,正可一意读书,有以得其三乐云,葢尝于占毕之馀留连歌咏不觉心神飞越甚矣文之至者能移人性情也既而玩其词意有美无箴若成人固然已其如弟子何似于立言垂训之义犹有未尽,故复于堂之前轩题曰三惜,并诏子弟而诲之曰:尔辈値此三馀,勿辞勤苦,静守一编,殚心探索,庶几有益,尤当默会圣贤垂敎之旨,否则敎者一片婆心,求其能善体者鲜矣,保无以夜寂更长疲神强读昏然欲睡而漫不经心者乎保无以风雨凄淸境幽人静无心图史而驰情外物者乎保无以天寒岁尽风景萧条门外雪深炉头火烬志倦体疲而作辍任意者乎曾亦知此生不学一可惜也,此日闲过二可惜也,此身一败三可惜也,昔人云大禹圣人尝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讵可逸游荒废悠忽岁月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而甘为自弃也哉,葢当三馀之际,不可无三惜之心,则生平志节由此而立,而千秋功业亦由此而成矣,爰作三惜轩记,聊补三馀之说,而代学者韦弦之一助云尔葢圻之志事具见于此矣,后以考满,充岁贡生,寿终于家,箸有《三馀诗文钞》行世,玄孙奂自有传《三馀诗文钞》、寇宗《重庆府志》、《朱奂会试行卷》”。《民国新修合川县志》乡贤三,九
  7. ^ “贼已从安定德胜西直三门尽入,入外城者亦已梯而上矣,城内数处火起,弃甲满路,予至私寓,展家大人小影泣而拜曰:儿不能更事老亲矣,取从前寄来家书悉焚之,索刀自裁,家人劝以君亲俱在,事尚可为,何遽以死,予是其言,易衣而岀,诒家人觅一民间小舍以避,而自趋僧舍,为祝髪计,僧不可,予曰吾以从君也,僧许之,同时薙染者编修宋之绳、吏部郞侯伟时、兵部郎刘若宜、宫允杨昌祚、金吾张鹿征、进士朱耀先也”,《无他技堂遗稿》卷十五杂著,康熙四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