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民(1922年—2016年),原名蔡川燕台湾高雄人,中国病毒学家。

生平 编辑

1922年-1946年 编辑

李河民,原名蔡川燕,1922年出生于台湾日治时期冈山街尾仑,因为父亲蓝土生是入赘蔡家,故第二个儿子从母姓。16岁时,父亲将他送到屏东读农校,毕业后他在1940年到了东京,后来以自学的方式,在1941年考上东京医学专科学校(现在的东京医科大学)。[1]

大约在1942年,李河民与大哥蓝明谷、刘世英、王荆树、张顺安[2]等人,集合一些在东京的台湾青年,成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兴汉会”。[3]

1944年9月,因为战争而提前半年毕业的蔡川燕到了北京,到日本驻北京医疗机构“华北防疫处”工作。[4]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二次大战结束,蔡川燕也因而失业。1946年6月初,蔡川燕为取得医生资格,进入北京的协和医院第一卫生事务所学习。一位他东京医专的学弟也在事务所,经过观察互动,身为共产党地下党员的学弟向他表明身份,蔡川燕在与蓝明谷讨论后,于6月底与志同道合的台湾同学,变装成平民,由北京搭火车到中共控制的“解放区”工作。[5]

1946年-2016年 编辑

1946年6月,蔡川燕与朋友在共产党地下党的安排下,进入共产党控制的张家口。为了掩饰身分及保护在台湾的家人,蔡川燕自此改名“李河民”,他被分到卫生部,到“白求恩医大附属医院”担任军医;1948年4月,在一家农场的旧房舍成立了“华北防疫处”,生产牛痘疫苗、破伤风类毒素和抗毒素。1949年二月,中共攻陷北平,李河民第一批进城,接管中央防疫处,到各地调查及控制疫情。1950年,他担任中央卫生部防疫总队大队长。   1951年,李河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到苏联深造的留学生,他在苏联留学4年,获得医学副博士的学位。1955年回国,李河民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检所)工作,历任中检所病毒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李河民还担任过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台湾联谊会副会长兼北京市台湾联合会会长和名誉会长。

李河民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台湾人的身份,被下放劳改,大女儿在李河民劳改时期因病残废。在文革结束后,李河民仍无怨无悔的投入中国医疗的研究,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办事处主任到中国考察时,肯定李河民在肝炎研究上的成就,中国政府亦确认他所领导的检定所肝炎研究室为“国家肝炎研究中心”。李河民在1945至2002年间,共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130多篇(1994年以后发表共100篇),内容涵盖卫生防疫、疾病预防控制、病毒病原学和免疫学研究、生物制品研制和品质控制、生物制品标准化等领域。

李河民于2016年9月29日凌晨病逝,享年94岁。[6]

1949年后与台湾的联系 编辑

李河民的大哥蓝明谷基隆市工作委员会案于1951年被判处死刑枪毙后,蓝家的人认为,一直没有与家中联络留在中国大陆的蔡川燕也是凶多吉少,故替蔡川燕申报死亡。直到台湾解严后不久,因为李河民到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在台湾的亲人喊话,蓝家人才从偷听的人口中得知,蔡川燕还好好的活著。得知蔡川燕还在人世后,蓝家移民美国的航太专家蓝川滔,透过到北京讲学的同事,以“来自台湾的蔡川燕,在东京医科大学上学”的资讯请官方协寻,才终于联络到己改名的李河民。

后来,在中国卫生部的安排下,李河民曾趁赴美交流期间见到已是美国航太专家的弟弟蓝川滔。在台湾解严后,李河民曾数度回台,拜访蓝张阿冬及为蓝明谷书写访查的蓝博洲等统派朋友。李河民日语及华语都很流利,但已忘记如何说台语。[7]

参考 编辑

  1. ^ 蓝博洲,《高雄县二二八暨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民众史》(高雄县凤山市:高县府,1997),页133-134。
  2. ^ 张顺安,冈山街尾仑人,医生,开设有冈山峰田医院,曾任高雄市卫生局局长。
  3. ^ 蓝博洲,《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联合文学,2001),页247。
  4. ^ 蓝博洲,《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页254-255。
  5. ^ 蓝博洲,《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页284-287。
  6. ^ 我国著名病毒学家李河民同志病逝 http://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029074459737493&jumpfrom=weibocom&_T_WM=c30e77c6e817ee363085e92b6e829f8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许雪姬访谈,辛佩青纪录,〈蓝健东、蓝芸若兄妹访问纪录〉《狱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难者女性家属访问纪录(下)》(新北市:国家人权博物馆筹备处,2015),页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