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三昧经(梵语:Vajra-samādhi),该经中叙述释迦牟尼佛入金刚三昧说一乘真实之法,收于《大正藏》法华部,藏译本是从汉语转译,有学者质疑是信奉中国佛教禅宗中国朝鲜半岛禅师所作,托名为“天竺译经”[1][2][3]

题解 编辑

金刚三昧,为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金刚三昧[4]

传译 编辑

本经始见于《出三藏记集》〈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北凉时代,397~439),为失译经典。《彦琮录》卷五将其归入“阙本(旧录有目而无经本)”,此后,释静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卷五、《大周录》卷十二均认定其有目而无本。至《开元释教录》,重得此经,记载为“拾遗编入”[2][5]

宋高僧传记载一则本经问世的神话,称本经从“钤海龙王”宫中传出,仗新罗国王后之病为增上缘,出此经流传新罗,而由元晓为之作疏[5]

内容 编辑

本经阐释法空、佛性如来藏中国佛教于南北朝时期探讨的教说,计分八品:第一序品、第二无相法品、第三无生行品、第四本觉利品、第五入实际品、第六真性空品、第七如来藏品、第八总持品,赅摄当时所流行的诸大乘思想[2][6][7]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的“二入”说与本经颇为类似,故佛教界多认为本经与禅宗关系密切[8][9]。禅宗僧人道信堪布摩诃衍永明延寿的著作,皆引用此经[10][11]

注解 编辑

  • (新罗)元晓《金刚三昧经论》三卷
  • (明)圆澄《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
  • (清)诛震《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十二卷
  • 释智谕《金刚三昧经一波记》,2002年,西莲净苑

考证 编辑

现存经本的内容,说到“本觉”、“如来藏”,“庵摩罗”,“如来禅”,“九识”,由于本经杂有许多后起内容和名相,佛教学者多据此断定本经为后人之作[12][5][6]

水野弘元从译语(淮、河、江、海)以及含有中国特有的五十二位菩萨阶位思想,而认为本经在中国成立,约在648-666年间[6],尹富则认为当在671年前后至702年之间[5]。徐文明说此经应当创自中土,与慧可一系有关。韩国金英泰、美国巴斯维尔等人,则认为此经出自新罗[13]

于德隆反对本经为后人伪作之说,主张真谛重译了《金刚三昧经》,并据此弘传阿摩罗识理论[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Jonathan A. S ILK. Chinese Sūtras in Tibetan TranslationA Preliminary Survey. 2019 [202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2. ^ 2.0 2.1 2.2 佛光电子大辞典. 金剛三昧經. [永久失效链接]
  3. ^ 《金刚三昧经》:“尔时,尊者大众围绕,为诸大众说大乘经,名一味真实无相无生决定实际本觉利行。若闻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则为入佛智地,能以方便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作大知识。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即入金刚三昧,身心不动”。
  4. ^ 佛光电子大辞典. 金剛三昧. [永久失效链接]
  5. ^ 5.0 5.1 5.2 5.3 尹富. 地藏菩薩及其信仰傳入中國時代考. 四川大学学报. 2006. 
  6. ^ 6.0 6.1 6.2 水野弘元. 佛敎文獻硏究. 
  7. ^ 《金刚三昧经》:“若有众生持是经者,则于一切经中无所悕求。是经典法总持众法,摄诸经要;是诸经法,法之系宗。是经名者,名‘摄大乘经’”
  8. ^ 8.0 8.1 于德隆. 《金剛三昧經》真偽考. 圆光佛学学报. 2012, 20: 135–192. 
  9. ^ 佛光大辞典. 二入四行.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10. ^ 释智学. 中國疑偽佛典研究 (一) (PDF). 正观. 2007, 40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04). 
  11. ^ 楼宇烈. 讀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隨記. 中华佛学学报. 1999, 12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12. ^ 印顺. 中國禪宗史.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13. ^ 徐文明. 金剛三昧經作者辨. 中国文化研究.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