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香港人口史

最新留言:119.246.83.162在6个月前发布在话题英国人口政策和移居来源地

人均来源

编辑

本文中有编辑说明,移置此处。--Kolyma留言2017年6月13日 (二) 12:19 (UTC)回复


本文的人均GDP都来自经济学家maddison搜集西方200多年来纪录的历史数据,简短版可参考英文版维基List of regions by past GDP (PPP) per capita。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香港人口史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8月4日 (六) 04:18 (UTC)回复

关于新界和新市镇

编辑

在[早期治港政策]此部份提到, “1997年前在香港出生的人可自动得到英国国民(海外)身份,不少社会精英和政府高层有居英权。” 居英权划六四镇压后英国政府为安定人心而推出,与英国国民(海外)身份无关。

“此外香港的发展区在1970年代前大多集中在永久割让地香港岛和九龙,1970年代因偷渡潮,九龙的人口过多,才在新界近九龙的地方发展新市镇,把九龙木屋区的人口迁入设备较完善的公屋,现今在香港的规划上亦称为伸延市区,但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前,香港政府亦没有发展新界,” 即然都提到“70年代发展新市镇”,包括荃湾、沙田、屯门等等,如何仍可以说“没有发展新界”?

“香港市民对新界没有信心,新界的楼价和港九市区的差别极大,新界的用途大多是农业,水塘……” 新界占了香港全境九成面积,原先又以乡郊为主,农业、水塘当然主要都在新界。然而新界现已高度城市化,说“用途大多是农业、水塘”是错得离谱。--119.246.83.162留言2023年11月22日 (三) 13:31 (UTC)回复

英国人口政策和移居来源地

编辑

此部份大错特错。 “在清朝时,东南亚的福建华侨因为善于经商,闽语人口几乎占了华人90%财产(现今为85%[19]),” 存疑,数据无来源。注19只提供内容农场文,说闽语人占“全世界华侨财富85%以上”,但正文提及的却是东南亚华人。

“而清朝在中国本土居住的富有人士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满族,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是贫穷人口。” 存疑,即使在洋务运动之前,汉人富商已经不少,洋务运动以后,更多致富机会。

“而东南亚华侨实际上是广府、闽海、客家各占3份之1,即广东人最多,福建人少了一倍,所以由东南亚抵港亦有广府和客家人,但因财产不及闽海民系人口,抵港华侨大多为福建人,” 财产多少和是否来香港无关系。

“黎明便是东南亚的客家华侨,本在北京,再以华侨身份逃到香港。现任华人首富李嘉诚在1940年代则因富有亲戚庄月明在香港,而且父亲为教师,有一定学识和亲属保证生活,才可到港。而颜福伟家族本是东南亚华侨商人,东南亚华侨商人大多数资本远超大陆商人,最受英国人欢迎,自动取得居港权。没有香港或东南亚亲属的人比较难移居香港,所以那时香港大多是广东人和福建华侨。” 这里没提过到底是讲解放前或解放后?香港本身没设移民审批,解放前不设边境出入限制,解放后审批权在中国政府手上,港英只和中国大陆磋商每年移居香港人数。

“但有特别例子,如英国在另一殖民地山东威海招山东警驻守英国人居住要地山顶以防广东籍警员叛变,梁振英父亲便是这样抵港,” 说“以防广东籍警员叛变”是夸张了,但自海员罢工时广东警有放软手脚之嫌,港府开始担心其与广州国民政府有联系支援,便专程往山东威海卫招募鲁警

“福建华侨巨富郭春秧后人在北角大搅娱乐夜总会行业,需要当时娱乐色情行业闻名全球的上海人,才有大量上海人移民香港。” 这只能说提供就业机会而已,和人口政策无关

“最后还有当时和中华民国同在资本主义阵营的英国接收了大量国军,安置在调景岭。” 这又与其么“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关系,事实上当时国共两阵营都有人来港,经摩星岭两派冲突后,港英才安置国军一派人在调景岭。

“中国各地实际上还有大量较富有人士,但都因为社会房屋原因而拒绝,不获得批准到港台。当时的满州国首都长春,北洋及国民政府首都北京、南京以及比上海吞吐量更高的大港天津的工业、文化、政治人才很多都不能得到逃往香港的资格,而后三地的富有人士大多为华人而非外籍人士。” 第一所谓“社会房屋原因”是不知所谓,香港政府从来没有因为这原因而拒绝人来港的。而中共会否有一原由说你在香港没“社会房屋”所以不能来港?也一样没听说过。至于“不能得到逃往香港的资格”、“三地的富有人士大多为华人”,似乎是暗示特定人才有资格来港?但又说到语焉不详。最好笑是之前讲东南亚华侨才刚提到“东南亚华侨商人大多数资本远超大陆商人,最受英国人欢迎”,现在引说成“三地的富有人士大多为华人而非外籍人士。反而穷困的上海夜总会工作员和国军士兵可抵港,主要出于英国人为了香港的稳定和发展需要而决定名额,……”,则忽然间财富因素又变得不重要?

“反而穷困的上海夜总会工作员和国军士兵可抵港,主要出于英国人为了香港的稳定和发展需要而决定名额,” 完全不知所云

“但不少得不到居港权的专业人士随后先抵广州再偷渡到香港。这些人包括后来在文化界有名的倪匡和本为富有满族和香港亦有联系的惠英红父亲。香港早期还接收了不少能付学费的精英学生如孙中山。” 天啊!将1950年后的香港又拉回二十世纪初的孙中山!

“其馀各地到港的人大多为该地大富商,但财产与东南亚,甚至香港的富商都无法比较。1950年以前由大陆来港的华人资本多来自广州,当时不少香港人亦拥有广州资产,而上海各欧美日国家大多只有英资企业移港,如HSBC,而移港企业大多为英国人持有而非上海人(即各省工人)。” 仍是在讲移港的人的财富问题。

“香港早期抵港的富有人士,以及富有的东南亚华侨移民,和后来大陆经外国到港的投资移民,绝大多数都住在500万以上的单位以及富有的区份。” 请问到底是指那一个时期的“500万以上”单位?香港楼价和物价变化极大,如香港01举的例子……【多图】50至80年代售楼书大集合 新盘卖点:白领可回家午膳? | 香港01 2017-07-24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143 “1960年白领月薪200元。500呎单位楼价为50000元;今天个人收入中位数为15500元,是1960的77.5倍,500呎楼的楼价却升了超过一百倍。”--119.246.83.162留言2023年11月22日 (三) 13:54 (UTC)回复

返回到“香港人口史”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