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讨论:Aizag/暂存区20

Template:Infobox former country/eventTemplate:Infobox former country/event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Republica Socialistă România

1947年-1989年
国旗 国徽
国歌
打破的锁链》(1947–1953)
我们赞美你,罗马尼亚》(1953–1977)
三色旗》(1977–1990)
罗马尼亚位置图
罗马尼亚位置图
首都 布加勒斯特
常用语言 罗马尼亚语
政体 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总统
- 1947–1952 康斯坦丁·扬·巴洪(首任)
- 1967–1989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末任)
罗马尼亚总理
- 1945–1947 彼得鲁·格罗查(首任)
- 1982–1989 康斯坦丁·达斯卡莱斯库(末任)
立法机构 大国民议会
历史时期 冷战
面积
- 1956年 237,500 平方公里
人口
- 1956年估计 17,489,794
  密度 73.6 每平方公里
- 1989年估计 23,151,564
  密度 97.5 每平方公里
货币 罗马尼亚列伊(ROL)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语Republica Socialistă România )是一个存在于1947年至1989年的巴尔干共产主义国家,由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首都为布加勒斯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身为前轴心国成员的罗马尼亚苏联红军所占领。在苏联政府的扶持下,罗马尼亚共产党于国内逐渐掌握统治权,最终于1947年12月逼使米哈伊一世国王退位,建立完整的共产党一党专制政权,并将国号立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65年后又改作“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因罗马尼亚前轴心国身份,苏联驻军占领该国长达14年之久,并对罗国进行经济上的压榨与文化同化,引发其民族主义,走上自主独立的政策。

历史 编辑

苏军扶持罗马尼亚共产党 编辑

 
格奥尔基·乔治乌-戴伊,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核心人物之一,与苏军合作取得罗国统治权。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主要是外力所造成,而非是罗马尼亚共产党争取民心、取得执政权的结果。19世纪末,罗马尼亚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念,其共产党前身—罗马尼亚社会党于1893年成立,社会党受当时西欧民主风气影响,立场属温和派[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党内部意见不合,自1917年起开始分裂成诸多类似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组织,派系冲突后的结果使社会党决定转为共产党,于1922年10月正式改名为“罗马尼亚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2]

然而罗共在罗国不受到欢迎,早在1924年后者与苏联恢复邦交、讨论关于比萨拉比亚一地究竟要划给苏联还是罗国时,罗共支持苏联之立场,这使得罗国政府以叛国之名宣布为非法,被迫转为地下活动[3]。罗国本身也不具有共产主义的政治传统与风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罗马尼亚是以议会制度爱国主义君主主义亲法主义为主要意识形态[4],罗马尼亚的工人阶级者也并不多[5],且共产国际对罗共的活动时常以苏联的利益考量或经验来进行指挥,其政治路线往往不受罗国人民的欢迎[6],罗人还因为历史仇恨而对俄国人有相当的恶感,其蓬勃的民族主义背景也与共产党的国际主义相背离,比萨拉比亚割给苏联的主张也导致罗共在国人眼中为敌国的政治工具,而非同一民族的政党[5]。上述种种使罗共在国内支持者极少,1933年世界正处于经济大恐慌时,罗共人数也仅1,665人[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马尼亚在总理扬·安东内斯库领导下加入轴心国,派兵对苏联作战。时至1944年,苏军已转为战略反攻,将轴心军驱逐出苏联领土、转进东欧。同年8月,苏联攻入了罗马尼亚本土,罗国国王米哈伊一世亦于8月23日发动政变,推翻了安东内斯库的法西斯政府,由康斯坦丁·瑟讷泰斯库将军组成新阁[8],于24日对德宣战[9]。苏联于8月底占领罗马尼亚,其控制了罗国的军队、警察和秘密警察,使其接受苏联政治教育,除了罗共外的武装政治团体也均被解散,令罗共影响力迅速上升[10]。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鉴于苏军扶持了东欧各国共党政权,希腊共产游击队也十分活跃,极可能被赤化,故于10月飞往莫斯科,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史达林进行利益分配,并达成了共识,签署《百分比协议[11],苏联在罗马尼亚可享有90%的影响力,英美为10%。1944年10月,罗国国内成立了“全国民主阵线”,为罗马尼亚共产党、“爱国者联盟”与“农人阵线罗马尼亚语Frontul Plugarilor”等组成的政治联盟,并由佩特鲁·格罗查担任领袖。盟军管制委员会的苏联将军弗拉迪斯拉夫·彼得罗维奇·维诺格拉多夫俄语Виноградов, Владислав Петрович于11月5日迫使萨纳德斯古内阁重组,而到了12月2日逼使萨纳德斯古本人辞职,由尼古拉·勒代斯库继任总理与内政部长职务[12]。在苏联的策划下,全国民主阵线发动了全国性的反政府示威和罢工,拉迪斯库政府采取了镇压手段,爆发了罗国“二月危机”,苏联外交次长安德烈·维辛斯基赴往罗马尼亚王宫向罗王下最后通牒,以拍案恫吓的态度要求后者接受由全国民主阵线组阁,否则罗国将丧失主权,罗王被迫屈服,于3月6日任命了格罗查为政府总理,同时内政、司法部长皆由罗共党员担任[12]

1945年,英美苏三国领袖于雅尔塔会议上通过让所有被解放欧洲国家进行民主选举、决定自身命运,但实际上除了希腊之外,所有东欧国家的政府都已为苏联扶持的共产党所控制,选举仅为一个表象。

格罗查时期:从附庸到自主 编辑

齐奥塞斯库时期 编辑

1989年革命:共党政权崩溃 编辑

地理与行政区划 编辑

政府 编辑

空行 编辑

空行 编辑

空行 编辑

外交 编辑

苏联 编辑

东欧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编辑

第三世界国家 编辑

经济 编辑

 
1948至1989年的罗马尼亚人均GDP

和其他东欧国家类似,罗马尼亚将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罗马尼亚最重要的工业是能源工业,其中又以石油工业最为突出。罗马尼亚的石油主要埋藏在喀尔巴阡山脉的东侧和南侧。1950年时,罗马尼亚石油产量约有500万吨。1975年,罗马尼亚石油产量达到1400万吨[13],在欧洲处于前列。天然气也是罗马尼亚重要的能源。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是罗马尼亚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区。1950年,罗马尼亚的甲烷产量是约20亿立方米。1975年,这一数字大幅增加到约270亿立方米。罗马尼亚成为世界第六大甲烷生产国,仅次于美国苏联荷兰加拿大英国[14]。罗马尼亚对发电厂建设也十分重视。1975年,罗马尼亚总发电量达500亿kWh。其中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其馀则主要是水电。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合作,在多瑙河上建设了铁门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达到50kWh[15]。钢铁业在重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罗马尼亚最重要的钢铁业中心是加拉茨,其钢铁厂有“火之要塞”之称。非铁金属产业中,以铝产业最为发达。最大的铝产业中心是斯拉蒂纳。罗马尼亚的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在布加勒斯特等大都市。机械制造业中较为发达的部门是拖拉机和农业机械。1975年,罗马尼亚的电视机产量是约50万台;收音机产量是约70万台;汽车产量超过10万辆[16]。就工业分布来看,布加勒斯特集中了全国20%的工业[17]。而东北部的摩尔达维亚则是罗马尼亚工业化较为滞后的地区。

罗马尼亚农业由国营农业和农业生产协会构成。罗马尼亚国土面积中,63%是农业用地,而其中60%以上用于栽培谷物。小麦玉米是罗马尼亚最重要的谷物,两者合计占罗马尼亚谷物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玉米的栽培面积占谷物总栽培面积的一半,产量则达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18]。除此之外,也有种植裸麦稻米。在商品作物中,最为重要的则是葵花甜菜。布加勒斯特近郊则是罗马尼亚最大的蔬菜产区。罗马尼亚葡萄种植业发达,以喀尔巴阡山脉附近地区最为盛行。罗马尼亚产的葡萄酒在国际也享有一定评价。罗马尼亚数量最多的家畜是羊,1975年时数量约有1500万头,主要饲养品种有以美利奴羊等[19]。除了羊之外,饲养较多的家畜还有猪(约1000万头)、牛(约600万头)、马等。总的来看,西部平原、罗马尼亚平原、多布罗加地区、多瑙河沿岸、摩尔多瓦高原的大部份地区是罗马尼亚主要的谷仓。而家畜饲养产业则在都市近郊、喀尔巴阡山麓较为盛行[20]

在1975年时,罗马尼亚和世界140个以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主要出口产品有石油生产设施、列车、拖拉机、汽车、发电机等。主要进口产品则以机械设施、工业原料为主。罗国和非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多于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经互会各国及西德、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奥地利[21]

交通 编辑

罗马尼亚共产主义时期修建了大量的铁路,并且将一部份铁路线复线化及电气化。1975年时,罗马尼亚铁路总长度超过11,000公里。罗马尼亚开通了多条国际铁路,主要有自布加勒斯特出发,经由布达佩斯、维也纳开往巴黎的列车;经由布达佩斯、布拉格,开往柏林的列车;经由雅西,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布加勒斯特、普罗耶什蒂、布拉索夫、蒂米什瓦拉是罗马尼亚主要的铁路交通枢纽[22]

公路交通是罗马尼亚货物运送量和旅客运送量最多的交通方式。罗马尼亚在多瑙河上修建了通往保加利亚的大桥,改善了两国间的交通。1975年时,罗马尼亚国内道路总长度达77,949公里。其中国道和汽车专用公路长度为12,918公里[23]

罗马尼亚国内的水上交通主要集中在多瑙河和黑海沿岸地区。罗马尼亚境内多瑙河沿岸的主要港口有加拉茨、图尔恰等。罗马尼亚最重要的海港则是康斯坦察。康斯坦察也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内陆国重要的货物出口港[24]

在共产主义时期,罗马尼亚开设了国内各主要都市之间和布加勒斯特至世界各主要都市之间的航线。布加勒斯特有飞往莫斯科、柏林、巴黎、罗马、伦敦。纽约、伊斯坦布尔等都市的航线[25]

军事 编辑

 
自TAB-71装甲人员输送车跃下的罗军边防部队士兵。

自1944年苏联占领罗马尼亚期间,前者即为控制和影响罗军的主要力量,与罗共政府整肃了军中的亲法西斯与反共份子军官(大多为罗国军事经验最丰富者,约占全军30%),还要以苏联编制改组、以苏联军官当任顾问和派遣罗国军官前往苏联接受培训。

至罗马尼亚确立其自主路线后,军事思想也受到相当的影响。罗马尼亚开始在军事面上与苏联不合作,如拒绝参与华约的演习。由于罗国与苏联领土相接壤,加上军队质与量的相当差距,苏联极容易入侵与占领罗国全境,故罗军采取了名为“全人民战争”的军事学说,罗军不以击败苏军为目的,而是分散武器装备、利用罗国多山地形进行长期抗争,据罗国专家估计,敌军必须耗费约100万的兵力驻守罗国才能维持其占领,长时间下来,对任何国家都是极巨大的负担,再者,侵略者必须承受国际的指责,甚至是干涉,罗国进而取得胜利。基于此思想,罗国仅维持小股的常备军,另外再大量培育准军事部队,并以紧急状态时可动员全国三分之一壮丁投入战场,并以骚扰、突袭和夜战等非常规性、对占领军威胁较大的作战为训练要点。

社会 编辑

人口 编辑

罗马尼亚人口于1950年7月为16,311,000人[26],1977年初时,则到达21,559,416人,人口密度为90.8人/每平方公里[27]。1984年时,罗国共有22,625,000人,其中男性为11,165,000人,女性为11,460,000人,人口密度为95.3人。罗国人口增长率为逐年下降的趋势,1950年为13.8%、1960年为10.4%、1980年为7.6%,到了1983年时仅为3.9%[26]。罗国人口也逐渐走向老化,1950年5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2.7%,1960年时占15.4%,1970年则为18.5%[26]。自1970年到1984年,罗国领取老人年金者也从1,117,000人增加至1,894,000人,增加了69%[28]

为增加出生率,齐奥塞斯库下令禁止堕胎,要求妇女要在工作地点接受随机的检查,确保其生理期正常,离婚手续困难、没有子嗣的夫妻还要额外缴税[29]。穷苦的妇女因政策所逼,不得不进行非法而危险的堕胎,许多人因此感染了爱滋病[30],或将婴儿丢弃,造成妇女极大的痛苦。相较下,其他东欧国家碰到这种状况采取的政策是增加福利措施[31]

都市化方面,在罗共执政前仅有总人口20%的人生活于都市[27],到了1980年年底时,则提升到了46.3%,乡村人口则为50%,剩馀者则为838,000名居于邻近城市的乡村人口,占3.7%。1950年代时近75%的罗人生活于乡村,见其都市化之发展,然而罗马尼亚一直到1984年都还是东欧诸国中都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仅49.2%,相较之下,苏联为65.4%、东德为76.6、波兰亦有60%[32]

宗教 编辑

罗马尼亚境内的主要宗教为罗马尼亚正教会罗马天主教喀尔文教派犹太教。由于在共产党的教义中反对人民信仰任何宗教,但又为了维持宗教自由之表象而暂时维持其存在,罗共对国内教会进行迫害,没收其财产、断绝国外教会组织联系和指派忠于共党的神职人员。梵蒂冈曾于1962年指出罗马尼亚境内14名天主教大主教主教,有13人被捕,3年后其中的5位主教有4人死于狱中。除了透过直接干预的手法外,共党亦采取间接方式打击教会活动,如安排共产主义青年或群众组织于在星期天或宗教性节日活动来加以妨碍,复活节圣诞节也被定为正常的工作日,致使1966年12月24日引来学生游行抗议,要求将其定为法定假日,最终后者被警察强制驱离。

民族 编辑

罗马尼亚大多数人都是罗马尼亚人,占总人口比例88.137%。其他的主要民族有马扎尔人、德国人、乌克兰人、塞尔维亚人。马扎尔人主要居住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东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在历史上长期是匈牙利领土。德国人多居住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南部和巴纳特地区西部。乌克兰人多居住在罗马尼亚北部。塞尔维亚人主要居住在巴纳特地区[33]

教育 编辑

罗马尼亚在1948年进行了教育改革,实施7年义务教育。1962年延长至8年。1968年延长至10年[34]。1975年时,罗马尼亚的学制为小学4年、中学4年、高中第一阶段2年、高中第二阶段2-3年、高等教育机构3-6年。

媒体 编辑

自1985年起罗马尼亚的电视频道被减少到两个,并且大多数节目为对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埃列娜·齐奥塞斯库的赞美。[35][36]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罗马尼亚人安装电视天线并收看保加利亚的电视节目。[37]有一些人也尝试接受南斯拉夫电视信号但通常需要较好的天线并接近边境。在罗马尼亚拥有彩色电视的人很少,在1981年罗马尼亚成为了在欧洲唯一使用黑白电视讯号的国家(1981年阿尔巴尼亚停止黑白讯号发射)。在1983年8月23日罗马尼亚开始了第一次彩色电视讯号发射,与1984年的20%相比1989年彩色节目所占比例上升到80%。[38]

文化 编辑

音乐 编辑

文学 编辑

体育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King 1980,第14页
  2. ^ King 1980,第15-16页
  3. ^ Ionescu 1964,第22-23页
  4. ^ 关向光 1985,第15页
  5. ^ 5.0 5.1 关向光 1985,第21页
  6. ^ King 1980,第29-30页
  7. ^ Graham 1982,第30页
  8. ^ 李迈先 1990,第551页
  9. ^ 孔寒冰 2010,第239-240页
  10. ^ King 1980,第47页
  11. ^ 洪茂雄 2008,第99页
  12. ^ 12.0 12.1 关向光 1985,第27页
  13.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14页
  14.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16页
  15.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19页
  16.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29页
  17.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47页
  18.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54页
  19.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65页
  20.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70页
  21.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82页
  22.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73页
  23.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75页
  24.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76-页
  25.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78页
  26. ^ 26.0 26.1 26.2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1989,第212页
  27. ^ 27.0 27.1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00页
  28. ^ Comecon 1985,第438页
  29. ^ Stoke 1993,第158页
  30. ^ Stoke 1993,第57-58页
  31. ^ Goldman 2001,第533页
  32. ^ Comecon 1985,第13-18页
  33.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99页
  34. ^ 佐々田诚之助 1979,第195页
  35. ^ http://www.realitatea.net/dezbatere-realitatea-net-era-sau-nu-mai-bine-pe-vremea-comunismului_894651.html
  36. ^ http://www.evz.ro/detalii/stiri/prima-transmisie-color-din-romania-fara-stirea-ceausestilor-video-933453.html
  37. ^ http://www.romlit.ro/revista_revistelor16
  38. ^ http://www.evz.ro/detalii/stiri/prima-transmisie-color-din-romania-fara-stirea-ceausestilor-video-933453.html

参考书目 编辑

  • (中文)孔寒冰, 《東歐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08-09125-2 
  • (中文)李迈先, 《東歐諸國史》, 三民书局, 1990, ISBN 957-14-0023-8 
  • (中文)李迈先, 《東歐共產國家現況剖視》, 行政院敌情研究室, 1962 
  • (中文)洪茂雄, 《羅馬尼亞史:在列強夾縫中求發展的國家》, 三民书局, 2008, ISBN 978-957-14-4968-9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 (中文)林洪亮, 《東歐當代文學史》,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ISBN 7-80109-234-1 
  • (中文)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東歐國情分析與我國對外關係》,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1989 
  • (中文)台湾经济研究所, 《台灣經濟研究所叢書:東歐經濟與貿易》, 台湾经济研究杂志社, 1980 
  • (中文)关向光, 《羅馬尼亞自主路線之研究》, 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1985 
  • (日语)佐々田诚之助, 『世界の地理教科書シリーズ21 ルーマニア』, 帝国书院, 1979 
  • (英文)King, Robert R., "A History of the Romanian Communist Party",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0 
  • (英文)Ionescu, Ghita, "Communism in Rumania, 1944-196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 (英文)Graham, Lawrence S., "Romania: A Developing Socialist State", Westview, 1982 
返回“Aizag/暫存區20”的用户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