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開嶂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丁開嶂(1870年—1945年8月7日),原名作霖,字小川,化名開山河北省豐潤縣南青坨村人。辛亥革命時參與發動灤州起義等一系列反清武裝鬥爭,曾任反清鐵血軍軍長,後被推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北部民軍臨時大元帥。

丁開嶂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70年
 清朝河北省豐潤縣南青坨村
逝世1945年8月7日
 中華民國河北省豐潤縣南青坨村
籍貫河北省豐潤縣南青坨村
政黨中國同盟會

生平

編輯

小時在鄉間讀私塾,20歲左右應遵化州鄉試,中秀才。後入京師大學堂第一班,畢業時獲「奏獎」文科舉人。1900年7月,沙俄乘八國聯軍侵華之機出兵占領中國東北。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化名開山,赴東北創立「抗俄鐵血會」,襲擾俄軍。次年又創立華北救命軍,進一步擴大鐵血會力量[1]。1906年冬加入中國同盟會。其年改「華北救命軍」為「革命鐵血會」,設根據地於豐潤縣南青坨村[2]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建立的湖北軍政府派主持北方革命運動的代表胡鄂公孫諫聲前往豐潤縣與丁開嶂商議舉行灤州暴動。不久在天津法租界小白樓設鐵血軍軍部,任軍長。同時建立四部軍,即永遵通薊之京東部軍4萬人,張家口、古北口外之京北部軍5000人,朝陽、熱河之邊外部軍萬餘人,錦、廣、義、寧南至營口之關東部軍5萬人,並着手籌劃灤州暴動方略和購置軍火等準備工作。12月29日與已加入鐵血會的灤州清軍管帶王金銘施從雲張建功多次計議後,密電邀北方革命組織齊集灤州準備起義[3][4]

1912年1月2日,灤州宣布獨立。派鐵血會永、遵部長孫鼎臣、炸彈隊隊長李輔廷、副隊長胡珍率領聚於灤州的鐵血會成員入城共同防守。4日拂曉,清通永鎮總兵王懷慶與第三鎮統制曹錕合力向灤州大舉進攻。革命軍遭埋伏,總司令施從雲等遇難。丁開嶂率軍增援,受阻而退[5]

灤州暴動失敗後,又發動鐵血會,相繼在張家口、通州、天津、奉天、遵化組織起義,均遭鎮壓。1912年2月在天津召集四部軍將領舉行軍事會議,決定各部軍精選壯士潛入北京,於舊曆年除夕,分路攻擊清廷各衙門,各部樹旗,宣告獨立。會議推舉他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北部民軍臨時大元帥。3日,改組鐵血會,軍部為軍政府。鐵血會的舉事,被密探告知袁世凱。袁迫於南北革命彼呼此應,乃於2月12日強迫清宣統帝退位。於是鐵血會再次放棄全軍起義的壯舉,於1913年自動解散[6]。在辛亥革命後,回歸故里,因右臂染丹毒殘疾。1943年,被舉國民政府議員。

1945年8月7日,與世長辭,享年75歲[7]

參考

編輯
  1. ^ 張穎主編. 刀锋上的行走 亲历1911-1949.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3.01: 259. ISBN 978-7-5309-7020-1. 
  2. ^ 中國人民解放軍河北省唐山軍分區. 唐山市军事志. 中國人民解放軍河北省唐山軍分區. 1997.09: 351–352. 
  3. ^ 劉萍,李學通主編;李學通,孫彩霞編. 辛亥革命资料选编 第1卷 反清革命 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2012.01: 458. ISBN 978-7-5097-2758-4. 
  4. ^ 鄭天挺,譚其驤主編. 中国历史大辞典 1.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09: 29. ISBN 978-7-5326-2765-3. 
  5. ^ 邱樹森主編. 中国历代人名辞典.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03: 1219. ISBN 7-5392-0396-X. 
  6. ^ 黃邦和,皮明庥主編. 中外历史人物词典.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11: 517. ISBN 7-217-00228-1. 
  7. ^ 李松林主編;凡理撰寫. 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 1998.06: 383. ISBN 7-212-00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