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柬埔寨高棉語កម្ពុជាក្រោម羅馬化Kampuchea Krom),簡稱下柬,又稱下高棉高棉語ខ្មែរក្រោម羅馬化Khmer Krom),是柬埔寨下高棉人生活的地區的稱呼,大致位於湄公河三角洲一帶。下柬埔寨總面積89,000平方公里,[1]中越古籍稱作「水真臘」,歷史上曾先後是扶南真臘高棉帝國的一部分。自17世紀起,下柬埔寨在越南人「南進」中逐步蠶食,成為越南南圻(交趾支那)的一部分。法國殖民之後,成為法屬交趾支那的一部分。1949年,法國將交趾支那移交給越南。

下柬埔寨在越南的位置

柬埔寨歷史系列條目
扶南
約1世紀–550
真臘
約6世紀–802

水真臘陸真臘
高棉帝國
(吳哥時期)
802–1431
金邊時期 1431–1525
洛韋時期 1525–1593
斯雷桑托時期 1594–1620
烏棟時期 1620–1863
越南統治時期 1835–1847
法國統治時期
1867-1953
日本占領時期 1941-1945
第一王國
1953-1970
高棉共和國
1970-1975

柬王國民族團結政府
民主柬埔寨
1976-1979
民柬聯合政府
1979-1992

柬埔寨
人民共和國
1979-1992

聯柬權力機構
1992-1993

柬埔寨王國
1993至今

在柬埔寨脫離法國殖民統治之後,下柬埔寨被許多高棉民族主義英語Khmer nationalism者認為是失去的領土,諾羅敦·西哈努克朗諾波爾布特等柬埔寨領導人都曾希望將此地併入柬埔寨之中,但均以失敗告終。現屬於越南南部

歷史 編輯

柬埔寨是東南亞地區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建國於公元1世紀,在古代歷經扶南真臘時期,其中9到15世紀初的吳哥王朝國力強盛,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16世紀末開始,柬埔寨走向衰落,到了18世紀末,柬埔寨基本上處於強鄰的控制之下,成為屬國。同時,從17世紀到18世紀越南逐步吞併了下柬埔寨的全部領土,形成了今天的越南南方。

當時柬埔寨處於內憂外患,柬埔寨國王吉·哲塔二世決定與越南南方的廣南阮氏結盟來平衡暹羅的勢力。廣南君主阮福源將其女阮氏玉萬嫁給吉·哲塔二世,並藉此向柬埔寨討得了波雷諾哥這片沿海土地,准許越族難民進入波雷諾哥,躲避越南鄭阮紛爭的內戰,同時增建房屋供難民居住,此系越南人在此大批定居之始。此後,衰弱的柬埔寨王國無法抵擋逐漸增多的難民潮。漸漸地,波雷諾哥變成越南人的土地,此地亦開始被稱為柴棍(中文音譯西貢,今胡志明市)。此後越南吞併了占婆最後的領土,並逐漸蠶食下柬埔寨地區。

阮朝自主時期,下柬埔寨地區屬於越南的南圻(西方人稱之為交趾支那)。1863年,法國從越南手中取得了南圻六省中的東三省(邊和、嘉定、定祥),並將西三省(永隆、安江、河僊)與阮朝本土隔絕開來。同年,柬埔寨接受法國保護,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此後,柬埔寨國王曾多次向法屬交趾支那殖民當局提出建議,希望法軍占領南圻西三省,並將三省交還給柬埔寨,但交趾支那當局沒有同意。

1869年,法軍占領西三省,柬埔寨再一次請求法國將西三省交還給自己,但仍被交趾支那當局拒絕。隨後作為補償,法國殖民當局在70年代劃定柬埔寨與交趾支那的邊境時,將邊境地帶原屬交趾支那的部分地區(今柬埔寨柴楨省茶膠省貢布省邊境地區)劃歸柬埔寨管轄,奠定了今日柬埔寨與越南的南部邊界線。

1945年,日軍發動三九政變,接收了整個法屬印度支那。越南派人至西貢遊說日軍高層,希望日軍歸還交趾支那。與此同時,柬埔寨亦派人至西貢,要求歸還下柬埔寨。最終日軍決定把交趾支那交還給越南。柬埔寨國王對此聲明,柬埔寨保留聲索交趾支那領土的權利。此前日本曾計劃通過會議的方式協商解決問題,但不久後日本戰敗,法國重新占領了交趾支那,越南人對交趾支那的統治僅僅維持了十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重返印度支那。法國人聲稱,「交趾支那的地位應交由交趾支那人自己決定。」隨後在交趾支那成立交趾支那自治共和國。此後,法國與退位的越南皇帝保大多次協商,最終決定將交趾支那交還給越南。在法越交涉期間,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曾向法國方面去信,要求法國重視柬埔寨在交趾支那的利益,但法國沒有理會這一要求。1949年6月4日,經法國議會批准,法國政府正式將交趾支那全境移交給越南。柬埔寨政府亦派員參加了法國議會的相關討論,並對最終表決結果提出抗議。

1949年11月8日,法國與柬埔寨簽訂關於柬埔寨獨立的新條約。事後,柬埔寨再次發表聲明,該條約不代表柬埔寨放棄在下柬埔寨的利益。

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日內瓦會議,柬埔寨亦派員參加。在會議《最後宣言》上,柬埔寨代表將本國對交趾支那領土問題的態度以備忘錄的形式補充為宣言附件。在備忘錄中,柬埔寨回溯了越南從自己手中奪取下柬埔寨的歷史過程,並從考古、歷史、國際法等領域論證下柬埔寨為柬埔寨領土,而越南的占領為非法。最後從現實出發,呼籲由聯合國處理交趾支那的歸屬問題,或者由法國、柬埔寨、越南三方成立特別委員會,單獨處理下柬埔寨的問題,在三國有爭議時,可將下柬埔寨國際化,並交由聯合國託管。[2]

越南戰爭期間,下高棉人受到美軍的雇傭,組建下柬埔寨鬥爭陣線(法語:Front de Lutte du Kampuchea Krom),同越共對抗。這個組織由下高棉人僧侶Samouk Sen領導,該組織綽號「白圍巾」(高棉語កន្សែងស越南語Can Sen So),與越南的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勢力被壓制民族鬥爭統一戰線(FULRO)結盟,共同對抗越南共和國(南越)。為了實現「大柬埔寨」的夢想,西哈努克對這些組織給予支持。西哈努克被普遍認為是FULRO的後台。[3]

1970年柬埔寨政變後,朗諾也延續了西哈努克支援FULRO的政策。朗諾希望將所有-高棉民族生活地區都併入「大柬埔寨」中,他預計「大柬埔寨」的夢想實現後,柬埔寨人口將在2020年達到三千萬人。[4]除了要收復下柬埔寨,朗諾還曾試圖恢復歷史上的占婆王國

繼其之後的紅色高棉亦具有強烈的高棉民族主義英語Khmer nationalism色彩。因此在越南戰爭結束的時候,「白圍巾」的一些成員投奔了柬埔寨。他們受到喬森潘的收留,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很快就在大屠殺中被消滅。在早期的時候,由於與越南共產主義者的關係,紅色高棉收復下柬埔寨領土的野心暫時沒有展露出來。民主柬埔寨時期,因沿海水域歸屬問題,與越南發生軍事衝突。柬埔寨曾入侵越南實際控制的富國島土珠島,越南則入侵柬埔寨控制下的威島。至1976年時,柬越關係全面惡化。波爾布特認為下高棉人正準備推翻越南人統治,便派出特工煽動下高棉人起義。然而不管下高棉人對越南持有何種看法,他們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武器、動機和組織能力發動起義。波爾布特便懷疑這些特工叛變了,在這之後,柬埔寨革命軍不但對越南人進行無差別屠殺,亦對下高棉人大開殺戒,[5]因為波爾布特認為這些同胞是「高棉人越南心」。

1977年4月17日,以民主柬埔寨建立二週年紀念日為契機,柬埔寨革命軍做好了入侵越南的準備。同月,柬埔寨入侵越南治下的安江省同塔省,要求越南交歸還下柬埔寨。這引起了越南的憤怒,成為柬越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之一。隨後,越南侵略柬埔寨,推翻了民主柬埔寨政權,在柬埔寨建立傀儡政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1982年,柬埔寨人民共和國與越南表面上達成解決富國島海域爭端的協議。但自越南軍隊撤離柬埔寨後,此協議一直未被柬埔寨承認。[6]目前柬埔寨官方對此爭議未作出任何表態,但下柬埔寨被高棉民族統一主義者認為是柬埔寨領土。柬埔寨的反對黨柬埔寨救國黨仍宣稱富國島是柬埔寨領土。

行政區劃 編輯

下表是以原法屬交趾支那行政區劃為基礎製作的下柬埔寨政區表。

序號 類別 高棉語省名 越南語省名 侵占年份
高棉文 羅馬化 中文譯名 越南語省名 越南國語字省名 中文譯名
1 ព្រះត្រពាំង Preah Trapeang 佛井 茶榮 Trà Vinh 茶榮 大約1731年-1840年
2 ឃ្លាំង Khleang 滀臻 Sóc Trăng 朔莊 大約1758年-1840年
3 មាត់ជ្រូក Moat Chrouk 豬井 朱篤 Châu Đốc 朱篤 大約1715年-1757年
4 ក្រមួនស Kramuon Sâ 白臘 瀝架 Rạch Giá 迪石越南語Rạch Giá (tỉnh) 大約1715年、1757年-1758年
5 ពលលាវ Pol Leav 力寮 北遼 Bạc Liêu 薄寮 大約1840年
6 ទឹកខ្មៅ Tưk Khmau 黑水 哥毛 Cà Mau 金甌 大約1840年
7 ពាមបន្ទាយមាស Peam Bânteay Meas 金營 河仙 Hà Tiên 河仙 大約1715年
8 ព្រែកឫស្សី Prèk Russei 竹溪 芹苴 Cần Thơ 芹苴 大約1758年-1840年
9 លង់ហោរ Long Hor 隆豪 永隆 Vĩnh Long 永隆 大約1740年
10 ពាមបារ៉ាជ Peam Barach 炳巴萊 龍川 Long Xuyên 龍川越南語Long Xuyên (tỉnh) 大約1715年-1731年
11 រោងដំរី Roûng Dâmrei 象營 西寧 Tây Ninh 西寧 大約1770年
12 ព្រៃនគរ Prey Nokor 波雷諾哥 嘉定 Gia Định 嘉定 大約1696年
13 ទួលតាមោក Tuol Ta Moûk 堆達木 守油沒 Thủ Dầu Một 土龍木越南語Thủ Dầu Một (tỉnh) 大約1696年
14 ផ្សារដែក Phsar Dèk 鐵市 沙的 Sa Đéc 沙瀝 大約1757年
15 ចង្វា​ត្រពាំង
(កំពាប់​ស្រកា​ត្រី)
Chângva Trâpeang
(Kâmpéâp Srâka Trei)
淨華井 邊和 Biên Hòa 邊和 大約1651年
16 មេ ស Mé Sâ 白主 美湫 Mỹ Tho 美萩越南語Mỹ Tho (tỉnh) 大約1731年
17 ព្រះសួគ៌ា Preah Suorkea 佛境 婆地 Bà Rịa 巴地越南語Bà Rịa (tỉnh) 大約1651年
18 កោះគង Koh Kong 國弓 鵝貢 Gò Công 鵝貢 大約1731年
19 កំពង់ឫស្សី Kâmpong Russei 磅竹 𤅶椥 Bến Tre 檳知 大約1732年
20 កំពង់គោ Kâmpong Koû 磅牛 新安 Tân An 新安越南語Tân An (tỉnh) 大約1669年
21 អូរកាប់ O Kap 砍溪 淎艚 Vũng Tàu 頭頓 大約1651年
22 កោះត្រឡាច Koh Trâlach 瓜島 崑島 Côn Đảo 崑崙島 大約1765年
23 កោះត្រល់ Koh Trâl 多島 富國 Phú Quốc 富國島 大約1700年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cHale, Shawn. Ethnicity, violence, and khmer-vietnamese relatio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ower mekong delta, 1757–1954.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13, 72 (2): 367. doi:10.1017/s0021911813000016. 
  2. ^ 《日內瓦會議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最後文件》附三:柬埔寨關於它在南越(交趾支那)的領土問題的備忘錄,《國際條約集 (1953-1955)》,世界知識出版社,1960年,202-210頁。
  3. ^ "Tiger Men: An Australian Soldier's Secret War in Vietnam" by Barry Petersen.
  4. ^ Kiernan, B. How Pol Pot came to Pow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48. 
  5. ^ Chandler, David P. A history of Cambodia 4th. Westview Press. 2008: 269–270. ISBN 0813343631. 
  6. ^ Amer, Ramses. 2002. Claims and Conflict Situations in "War or Pe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dited by Timo Kivimaki.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NIAS), Copenhagen, Den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