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沅君(1900年9月4日—1974年6月17日),原名淑蘭,字德馥,筆名淦女士漱巒大琦吳儀易安等,女,河南唐河人,中國現代作家中國古典文學史家,一級教授。

馮沅君
個人資料
出生1900年9月4日
逝世1974年6月17日(1974歲—06—17)(73歲)
山東大學內的馮沅君與陸侃如

生平 編輯

馮沅君生於河南南陽唐河祁儀鎮,父親為清朝官員馮臺異。1917年考入國立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2年畢業後考取北京大學研究所研究生,並於1927年畢業。1932年與丈夫陸侃如留學法國,1935年在巴黎大學文學院獲博士學位。

回國後,先後在金陵女子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任教於山東大學,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第一屆、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家庭 編輯

丈夫陸侃如。同胞哥哥為哲學家馮友蘭及地質學家馮景蘭

著作 編輯

著有短篇小說《卷葹》、《春痕》、《劫灰》,古典文學論著《中國詩史》、《南戲拾遺》、《古劇說匯》等等。

早期創作 編輯

1924年春,在上海創造社的刊物上,接連發表了淦女士的一組反對封建家長、舊禮教對婦女的迫害,歌頌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小說:《隔絕》、《隔絕之後》 、《旅行》、《慈母》。四個短篇雖獨立成篇,但猶如當今的電視系列劇,有着相同的主題:抵抗家長的包辦婚姻,爭取自由的愛情婚姻;相似的女主人內心解不開的情結——母愛和情人愛的無法調和。

這組異軍突起的新小說刊出後,以其鮮明的反封建立場,對自由愛情的大膽追求和熱烈嚮往,在青年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書寫這組反映時代青年「公意」,喊出時代青年「呼聲」的作者淦女士,就是正在讀研究生的馮沅君(當時叫馮淑蘭)。

1926年,四個短篇結集後取名《卷施》,編入魯迅先生編輯的《烏合叢書》之六,由北新書局出版。 馮沅君寫作的時間極其短暫,作品數量也不多,只有十幾萬字,但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

文學研究 編輯

古劇研究 編輯

馮沅君一生從事古典文學研究,主要成就在古劇研究方面。《古優解》、《古劇說匯》是她的卓越的研究成果。

古優解》是研究古優的。論述的是古代社會中「優」這類人的地位、職能、特點,本屬於社會學的命題,然而,古優實與後世的戲曲有關。運用中西比照的方法,得出了「古優」是一種供君王貴人娛樂的奴隸的結論,並進而提示出古優與後世優伶的淵源關係。從而使王國維提出的論斷提到了具體的論證,中國戲曲史上的一些現象和疑問,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釋。由此可見,《古優解》是一部古代社會學和戲曲史學的經典性的學術著作。

古劇說匯》收入了馮沅君1936年到1945年10年間寫的有關中國古代戲曲的考證文章。《古劇四考》和《古劇四考跋》,包括《勾欄考》、《路歧考》《才人考》和《做場考》,分別考證出了宋元時期的劇場、演員、劇作家及其社團和演出等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其中還對元雜劇的重要作家關漢卿馬致遠鍾嗣成等人的生卒年代作了新的考定。《說賺詞》及的《說賺詞跋》、《〈天寶遺事〉輯本題記》及其跋文,《金院本補說》及其跋文,分別考證了與元雜劇有直接關係的賺詞、諸宮調、金元本的曲詞、體制及其演變,以及作品、演唱等方面的諸多問題。豐富了對宋金元明戲曲及其演變的認識,對研究中國戲曲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文學史研究 編輯

馮沅君學術成就的另一方面是和陸侃如攜手編著的中國文學史。他們聯袂合作的第一部著作是《中國詩史》。這部詩史以史為序,着重論述詩體的興替和評論風格不同的重要詩人,展示出中國詩歌發展的面貌。馮沅君將當時尚不登大雅之堂的元明散曲及清代俗曲,當作中國詩歌的主流,而不論述元明清三代詩詞,雖然有失偏頗,但也不失為一家之言。它的積極意義在於將以前不為學者重視的散曲、俗曲編入到了詩史中來,拓寬了文學史研究的視野。

1956年,經兩位先生修改校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詩史》修訂本。被評論界稱為第一部有系統的詩歌史,進入改革開放年代,仍然被學術界所看重。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版了《中國詩史》,1996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印製了精裝本,1999年百花文藝出版社作為20世紀經典學術史之一出版。

馮沅君、陸侃如在五十年代中期,編著成一部新的《中國文學史簡編》。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中國文學通史。

1957年,兩位先生又應中國青年出版社之約,撰寫了更為簡約的《中國文學簡史》,不僅在國內出版,還翻譯成了英文羅馬尼亞文,把中國文學史介紹到了國外。

參考文獻 編輯

《馮沅君傳》,嚴蓉仙著,2008年8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ISBN978-7-02-006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