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水鎮 (響水縣)

響水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位於縣境西北部,灌河南岸。

響水鎮
坐標:34°11′39″N 119°34′41″E / 34.19413°N 119.57806°E / 34.19413; 119.57806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響水縣
村級區劃單位數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32 09 21 100
電話區號+86 

行政區劃 編輯

響水鎮下轄以下地區:[2]

東園社區、​城東社區、​城南社區、​西園社區、​南園社區、​灌河社區、​上興村、​苗寨村、​潘莊村、​小浦村和五河村。

歷史 編輯

元代形成村落。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形成集鎮,名吳集。嘉慶年間(1796~1820年)稱響水口。咸豐六年(1856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攻克南京、鎮江、揚州等地,切斷清政府水路,南北交通阻塞。上海、青島、大連等地客商遂開通從海外沿灌河至響水口貨運,響水成為商市。民國初年,響水商業日益興起。沿河南岸「T」型古街,包括北灣口、回南街和德路橋兩側商號密集,百貨紛呈,英、美、日、德、意、葡、荷7國商船,曾來往於響水港。1939年日軍占領響水口。

20世紀50年代初,響水口市政設施建設開始恢復。但基礎設施發展緩慢,全鎮人口不足萬人。1962年,經省人委批准,成立灌南縣響水鎮。同年新建小型電廠,供部分單位、居民照明用電。1966年成為縣治後,城市開始發展。60年代中後期,先後興建道路橋梁、電廠、麻紡織廠。70年代,興建了一批工業、交通、郵電、市政建設項目。其中包括電信大樓、500噸級外貿碼頭、自來水廠等重要工程。80年代,縣城建設步伐加快。東方紅大街、西大街、幸福路、朝陽路等道路先後拓寬改造,鋪設瀝青混凝土路面。通榆路貫穿縣城中心,東西兩條橫向平行街道(雙園路、東方紅大街)東西各500米,對稱建成兩條縱向平行街道(東園路、幸福路),構成「井」字形街道格局,形成城鎮中心。公共建築上,先後興建人民商場、農貿大樓、商業大廈、響水商場、郵電辦公樓等工程。1987年,灌河大橋建成通車,縣城建成區面積5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縣機關主要分布在雙園路兩側;工業區主要分布在通榆路、響灌路兩側;商業區集中在東方紅大街。1992年,響水縣城人口2.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2.4萬人;縣城轄區面積為5.5平方千米,縣城建設用地4.63平方千米。建成區範圍大體西至黃響河,北至灌河,東至響坎河,南至五排河。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