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喬治·斯特林

威廉·喬治·斯特林[1]William George Stirling,1887年—?)英國收藏家、海峽殖民地新加坡官員、漢學家[2][3]

生平 編輯

海峽殖民地《1939年萊佛士圖書博物院年報》(Annual Report Of The Raffles Museum and Library for The Year 1939)中有關於斯特林及其捐贈的銅像的介紹。斯特林生於1887年。早年便對中國的禮俗及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他曾經在中國廣東居住過一段時期,並和當地社會各階層人士進行接觸。 1907年20歲時,他來到馬來亞。兩年之後,進入殖民地政府的關稅與專賣局(Monopolies and Customs Services Department)工作。[2]

1916年,他和一位華商的女兒結婚。1921年到1931年,他擔任新加坡助理華民護衛司(Assistant Chinese Protectorate)。利用工作的便利,他收集了許多華人社會的文物,特別是天地會的資料。1925年,他利用收集到的秘密會社資料,和另一位作者約翰·塞巴斯蒂安·馬洛·沃德(John Sebastian Marlow Ward)合作出版《天地會洪門會》(The Hung Society or the Heaven and Earth Society)一書,一時引發轟動。[2]

The William Stirling Collection(威廉·斯特林收藏)在收藏界很知名。1996年初,新加坡歷史博物館荷蘭收藏家收購了一批斯特林的收藏品。1997年9月,這批收藏品,其中多數是新加坡秘密會社的資料,公開進行展出。這些資料是1889年《社團註冊法令》(The Societies Ordinance of 1889)公布之後被警方沒收的秘密會社文檔。[2]

華人銅像 編輯

1939年,威廉·斯特林因有感於華人對新加坡之貢獻,乃將一座鑄成於1902年的半身華人銅像,贈予萊佛士圖書博物院(Raffles Museum and Library,新加坡國家博物院的前身)。[2][3]同時捐贈的還有其他兩件作品,一是中華童星(Chinese boy-actor),一是爪哇戰神(Ardjuna)。但其他兩件贈品如今已不知所終,僅華人銅像存世。當時,一個叫「新加坡之友」(The Friends of Singapore)的組織,支付了華人銅像的大理石基座的安裝費用。大理石基座上鐫刻着中英文金字銘文:[2]

Given to Singapore in 1939 by the artist W.G.STIRLING,as a tribute to the people who have done so much by their patience,endurance and fortitude to bring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Malaya to the present state of prosperity

此華人半身銅像為藝術家史德齡於1939年寄贈星坡者。華人素以堅忍耐勞著稱叻鄉,叩三府暨馬來全屬今日之繁榮,得諸華人能力者良非鮮淺,史君敬仰此優異之點,乃以此像相贈雲

1939年,華人銅像於安放在博物院門前,面向史丹福路(Stamford Road),成為新加坡的地標之一。1984年12月,華人銅像被移至博物院的側廊,原址則被作為新加坡國慶25周年慶典一部分的「時間囊」(time capsule)占據。2004年到2006年,博物院閉館整修期間,華人銅像被移走,置於新加坡國家文物局設在裕廊的文物保存中心(Heritage Conservation Center,HCC),不再與公眾見面。[2]

宗鄉總會作為新加坡華人會館最高領導機構,不忍心讓這座代表華人「堅忍耐勞」精神的銅像深藏,遂在2011年9月通過了向新加坡國家博物院商借銅像的決議。但因當時宗鄉總會大樓的裝修工程仍在進行,故此事被擱置。2013年3月,宗鄉總會大樓裝修工程完工,此事重新被提上日程。最後,新加坡國家博物院決定將此銅像重新安置在博物院中,而不借給宗鄉總會。2013年10月8日,華人銅像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院內的「新加坡歷史走廊」現身。[2]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