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公社是一個基於超驗主義原則的烏托邦式農業公社,由阿莫士·布朗森·奧爾柯特查爾斯·萊恩英語Charles Lane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在馬薩諸塞州哈佛英語Harvard, Massachusetts成立。有關它並不太成功的活動的敘述可以在奧爾柯特女兒露意莎·梅·奧爾柯特的作品《超驗派野人英語Transcendental Wild Oats》中找到。[2]

果園公社
果園公社農舍
地點馬薩諸塞州哈佛
建於1843
NRHP編號74001761[1]
NRHP收錄1974年3月19日

萊恩買下了所謂的懷曼農場和它90英畝(360,000平方公尺)的土地,還包括一個破舊的房子和穀倉。果園公社的居民不吃動物製品,只喝水,洗浴只用常溫水,而且「沒有人造光破壞黑夜的時長和他們清晨的明媚」。[3] 此外,財產屬於公有,禁止使用動物勞力。

公社只短暫的持續了七個月。它依賴於農耕,那被證明太難了。最初的農舍,連同這個地區的其他歷史建築,現在是果園公社博物館英語Fruitlands Museum的一部分。

歷史

編輯

阿莫士·布朗森·奧爾柯特,一名教師和新英格蘭不抵抗社團英語New England Non-Resistance Society的成員,[4] 於1841年提出果園公社這一想法。次年他前往英格蘭,希望找到支持以及這項實驗的參與者。英格蘭是他強大的支持者團體的大本營,那裡一群教育者根據他的教學理念創建了奧爾柯特學校英語Alcott House。他的支持者之一查爾斯·萊恩,1842年10月21日和他一起同行到美國。[5]

1843年5月,萊恩花1800美元買下了馬薩諸塞州哈佛90英畝(360000平方米)的懷曼農場。[5] 儘管奧爾柯特自己提出了果園公社的想法,他並沒有參與購買土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神廟學校失敗後以及隨後幾年在馬薩諸塞州康科德作為一個農民身無分文。7月,奧爾柯特在《日晷》上宣布他們的計劃:「我們已經和這片將近100英畝土地的所有者做了一個安排,從人類的手中解放這片土地」。[5] 他們已於6月1日正式搬至農場而且樂觀的將其命名為「果園公社」,儘管那片土地上只有10棵老蘋果樹。[5]

原則上,果園公社的改革者堅信不購買房產;萊恩對這一點進行了如下闡述:「我們不讚賞購置土地;但是它的從貶低的自我統一體的贖救或性質,用作神聖的用途,我們清楚的明白;那裡那些這個世界尊敬的主人對他們的個人權利向至高的造物者作出讓步」。[6] 公社吸引了14個居民,包括奧爾柯特和萊恩的家人。到了7月,公社成功的種植了8英畝(32000平方米)的穀物,一英畝的蔬菜,一英畝的西瓜。[7]

果園公社在開放後的冬天最終失敗了,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食品的短缺和伴隨而來居民的動盪不安。新英格蘭嚴酷的冬天對果園公社的成員來說太過於嚴峻。

哲學

編輯
 
果園公社聯合創始人 阿莫士·布朗森·奧爾柯特

奧爾柯特和萊恩的許多想法都來自超驗主義。超驗主義不再將上帝看作聖經中的傳統觀點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宇宙精神,他們受此影響。[8] 奧爾柯特的超驗主義觀點是一種宗教的無政府主義,放棄外部世界而關注內在精神。[9] 果園公社的成員認為精神的再生與身體健康是相連的,即「外在的節制是內在豐盈的標誌」。[10] 儘管它基於合作而作為一個社區,果園公社同樣希望着個人進步。[8] 奧爾柯特同樣相信兒童完美的直覺,因此十分重視教育並且希望他們的純真能使老年人重煥活力。[11]

經濟

編輯

果園公社的居民自稱「結合家庭」,[5] 希望通過避免貿易、財產公有以及禁止僱傭勞力來達到使他們與世界經濟隔離。奧爾柯特和萊恩相信只有完全消除經濟活動公社才能達到完全的自由。[12] 奧爾柯特尤其認為目前的經濟是邪惡的。[4] 為此,他們向着自給自足的方向奮鬥,通過規劃種植他們需要的所有食物以及生產他們需要的物品。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他們會避免參與貿易或者向外界購買食物。起初,布朗森·奧爾柯特和萊恩模仿了震教徒個人財產的理念,然而震教徒並非完全的自給自足,他們用自己的手工品去換取咖啡、肉和奶。奧爾柯特和萊恩排除了這些物品的交易,因為他們完全排除飲食中的動物製品和刺激物

最後,果園公社對外部世界的經濟沒有影響;果園公社允許它的居民實踐他們的理念,卻不強迫他們做出任何真正的改變。[13]

生活方式與飲食

編輯

果園公社的居民以淨化的冷水淋浴開始他們的一天,[10] 並且維持一種不包含刺激物和動物製品的簡單飲食。他們是素食者,甚至將牛奶和蜂蜜排除在飲食之外。「無論是咖啡、茶、糖蜜還是大米都不能誘使我們超越本土的產品,」萊恩寫道。「動物物質不管是肉、黃油、奶酪、雞蛋還是牛奶都不能污染我們的餐桌,或者破壞我們的身體。」飲食通常是水果和水;很多蔬菜——包括胡蘿蔔、甜菜和馬鈴薯是禁止的因為他們向下生長表現了一種低級的本性。[12]

果園公社的成員只穿亞麻的衣服和帆布的鞋;棉織物是禁止的因為它來自剝削奴隸勞動,羊毛是禁止的因為它來自於羊。[12] 布朗森·奧爾柯特和萊恩認為動物不應該被利用以獲取它們的肉類和勞動,所以他們不使用動物耕種。這產生兩個信念:動物沒有人類聰明,因此,人類有義務保護他們;因為動物是未開化的因而也不潔淨,利用動物會「污染」他們的工作和食物。最後,隨着冬天的來臨,奧爾柯特和萊恩作出妥協,允許使用一頭公牛和一頭奶牛。[12]

居民

編輯

果園公社沒有正式的入社要求或程序,也沒有成員的官方記錄。許多居民只待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大多數成員是基於奧爾柯特的妻子艾比·梅英語Abby May的日記記錄。[14] 果園公社的居民後來被稱為「神聖的怪人」遵循着嚴格的原則和美德。他們堅信簡單、真誠和兄弟之愛的理念。

  • 阿比蓋爾·奧爾柯特英語Abby May——阿比蓋爾是阿莫士·布朗森·奧爾柯特的妻子同時也是一位改革家。她是居住在果園社區僅有的兩名女性之一,主要負責照顧家庭和農場,以及撫養她的四個孩子。
  • 約瑟夫·帕爾默英語Joseph Palmer——帕爾默1843年8月加入果園公社,直至公社的瓦解,後來他買下了那兒的農場並成立了另一個烏托邦社區。他不顧社會污名的反對而蓄着大鬍鬚,並因此而聞名;他甚至曾近為了捍衛蓄鬚的權利而入獄。[17]
  • 艾薩克·赫克英語Isaac Hecker——赫克一開始是紐約的一名麵包師,但是隨後經歷了宗教和精神的探索過程。在加入果園公社之前,他在另一個超驗主義者社區——布魯克農場英語Brook Farm居住了六個月。最初他被在果園公社比布魯克農場「更深層次」的精神生活所吸引,[18] 儘管他只待了兩個月。他後來成為羅馬天主教神父。[19]
  • 塞繆爾·拉尼德——和赫克一樣,拉尼德在來果園公社之前也曾在布魯克農場短暫的居住。他因使用不當的語言而出名,因為他認為純潔心靈說出的髒話也能是聽者振奮。[20]
  • 亞伯拉罕·埃弗雷特——也被稱為亞伯拉罕·伍茲,在到達果園公社時改名為伍德·亞伯拉罕,在加入果園公社之前他曾效力於一家精神病院。[21]
  • 塞繆爾·鮑爾——鮑爾只在果園公社居住了幾個月,在那之後他進行了裸體主義實驗,他認為衣服「抑制了精神」。[22]
  • 安·佩奇——除了奧爾柯特的妻子,佩奇是果園公社唯一的成年女性。[5] 佩奇和奧爾柯特夫人負責大部分的家務,常常也得照顧農場。佩奇最終被趕出了農場,據說是因為吃了一塊魚,而那在公社是被禁止的。[23]

解體與遺產

編輯
 
果園公社舊址歷史標誌

果園公社最大的挑戰是耕種方面;他們到達農場時種植時間已經過了一個月,而且可耕種的土地只有大約11英畝(45000平方米)。[10] 拒絕使用動物勞力的決定被證明是公社毀滅的原因;結合事實,公社的許多男人將時間花在了教學和哲學思考上而不是在地里幹活,這讓農耕變得困難。只使用他們自己的雙手,果園公社的居民無法生產足夠的食物來讓它們度過冬天。

果園公社也受限於它的結構。奧爾柯特和萊恩擁有近乎無限的權利而且指定了十分嚴格和壓抑的生活模式。「我傾向沉迷於一種臨時的歡鬧」,奧爾柯特的妻子艾比·梅英語Abby May寫道,「但似乎還是陷入愁苦皺眉的安靜和無序……【而且】這種限制的和形式的氛圍幾乎讓人窒息」。[24]

果園公社從開始到結束只持續了七個月。據奧爾柯特所說,居民於1844年1月離開果園公社;他的女兒露意莎·梅卻記錄他們於1843年12月離開,這被認為是更準確的日期。[25] 奧爾柯特對果園公社的失敗深感失望,他和家人搬至附近的一個農民家一起生活,並且好幾天拒絕飲食。之後,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幫助他們在康科德購買了一所房子。[26]

果園公社短暫的影響了美國和超驗主義運動。結束之後,土地被昔日的一個參加者約瑟夫·帕爾默購買,20年來他將那裡當作先前改革者的避難所。[27] 1910年克拉拉恩·迪科特·西爾斯購買了土地,1914他將農舍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28] 今天,果園公社博物館英語Fruitlands Museum還包含有震教徒生活館、19世紀繪畫藝術畫廊和當地美國人藝術和手工藝品館。[28]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National Register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1-23. 
  2. ^ Francis, Richard. Fruitlands: The Alcott Family and their Search for Utop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250.
  3. ^ McFarland, Philip. Hawthorne in Concord. New York: Grove Press, 2004. p. 81. ISBN 0-8021-1776-7
  4. ^ 4.0 4.1 Rose, Anne C. Transcendentalism as a Social Movement, 1830–185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18. ISBN 0-300-02587-4
  5. ^ 5.0 5.1 5.2 5.3 5.4 5.5 Packer, Barbara L. The Transcendentalists. Athens, 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7: 148. ISBN 978-0-8203-2958-1
  6. ^ Gordon, Jessica. "Transcendental Ideas: Social Reform."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Web. 20 Feb. 2008 <http://www.vcu.edu/engweb/transcendentalism/ideas/fruitlands.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Felton, R. Todd. A Journey into the Transcendentalists' New England. Berkeley, California: Roaring Forties Press, 2006: 132. ISBN 0-9766706-4-X
  8. ^ 8.0 8.1 Hankins, Barry. The Second Great Awakening and the Transcendentalists.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4: 37. ISBN 0-313-31848-4
  9. ^ Rose, Anne C. Transcendentalism as a Social Movement, 1830–185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17. ISBN 0-300-02587-4
  10. ^ 10.0 10.1 10.2 Delano, Sterling F. Brook Farm: The Dark Side of Utopi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8. ISBN 0-674-01160-0
  11. ^ Rose, Anne C. Transcendentalism as a Social Movement, 1830–185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97. ISBN 0-300-02587-4
  12. ^ 12.0 12.1 12.2 12.3 Hankins, Barry. The Second Great Awakening and the Transcendentalists.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4: 36. ISBN 0-313-31848-4
  13. ^ "Fruitlands." Amos Bronson Alcott Network. 20 Feb. 2008 <存档副本. [200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4). >.
  14. ^ Rose, Anne C. Transcendentalism as a Social Movement, 1830–185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8. ISBN 0-300-02587-4
  15. ^ Brown, Amy B. "Amos Bronson Alcott."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Web. June 2002. 20 Feb. 2008 <http://www.vcu.edu/engweb/transcendentalism/authors/alcot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6. ^ "Charles Lane." Amos Bronson Alcott. 21 Feb. 2008 <存档副本.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
  17. ^ "Joseph Palmer." Amos Bronson Alcott. 2 Feb. 2008 <存档副本.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7). >.
  18. ^ Delano, Sterling F. Brook Farm: The Dark Side of Utopi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0. ISBN 0-674-01160-0
  19. ^ "Isaac Thomas Hecker." Amos Bronson Alcott. 21 Feb. 2008 <存档副本.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
  20. ^ Felton, R. Todd. A Journey into the Transcendentalists' New England. Berkeley, California: Roaring Forties Press, 2006: 131. ISBN 0-9766706-4-X
  21. ^ "Abraham Everett." Amos Bronson Alcott. 21 Feb. 2008 <存档副本.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30). >.
  22. ^ "Samuel Bower." Amos Bronson Alcott. 21 Feb. 2008 <存档副本.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
  23. ^ "Ann Page." Amos Bronson Alcott. 21 Feb. 2008 <存档副本.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
  24. ^ Rose, Anne C. Transcendentalism as a Social Movement, 1830–185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7. ISBN 0-300-02587-4
  25. ^ Alcott, Amos Bronson. "Fruitland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7-24., 5 March 2008.
  26. ^ Packer, Barbara L. The Transcendentalists. Athens, 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7: 149–50. ISBN 978-0-8203-2958-1
  27. ^ Rose, Anne C. Transcendentalism as a Social Movement, 1830–185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3. ISBN 0-300-02587-4
  28. ^ 28.0 28.1 Felton, R. Todd. A Journey into the Transcendentalists' New England. Berkeley, California: Roaring Forties Press, 2006: 133. ISBN 0-9766706-4-X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