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傑克遜

珍妮·達米塔·喬·傑克遜[1](英語:Janet Damita Jo Jackson,1966年5月16日),美國女歌手、演員。以發行一系列前衛風格、涉略廣泛社會爭議題材、有強烈性暗示的音樂作品,及出色的現場舞台表演效果而名。除了歌唱事業,她也跨足電視及電影的表演領域。她是演藝圈傳奇家族傑克遜家族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九),並與她的兄長麥可·傑克森一起成為20世紀1980年代至今流行音樂界最重要的符號之一。1976年,她在描寫自己家族的電視真人影輯《傑克遜一家英語The Jacksons (TV series)》(The Jacksons)中出道,隨後又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演了如《名揚四海英語Fame (1982 TV series)》(Fame)等多部電視劇。1982年,珍妮與A&M唱片公司簽約,開啟了她的歌唱事業。

珍妮·傑克遜
Janet Jackson
Janet Jackson with big curly hair looking to her left
2015年10月,
珍妮在舊金山《Unbreakable世界巡迴演唱會英語Unbreakable World Tour (Janet Jackson tour)
女歌手
國籍 美國
出生珍妮·達米塔·喬·傑克遜
Janet Damita Jo Jackson

(1966-05-16) 1966年5月16日57歲)
 美國印第安納州加里
職業歌手、詞曲作者、舞者、演員
音樂製作人、電影製片人
商人、慈善家、作家
配偶
兒女1
父母
親屬傑克遜家族
音樂類型當代節奏布魯斯流行舞曲嘻哈
演奏樂器人聲、鍵盤
活躍年代1974年迄今
唱片公司
網站janetjackson.com
各地用詞差異
中國大陸珍妮·傑克遜
臺灣珍娜·傑克森
珍納·積遜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獎項
詳見珍妮·傑克遜提名及獲獎列表英語List of awards and nominations received by Janet Jackson

1986年,第三張錄音室專輯《Control》令珍妮·傑克遜開始成為流行偶像。她與著名音樂製作人Jimmy Jam & Terry Lewis英語Jimmy Jam and Terry Lewis合作,開創性的將節奏藍調放克迪斯科饒舌以及工業噪音音樂融合到流行音樂之中,成為當時音樂界的時尚先驅。

進入90年代,珍妮已成為了各大唱片公司爭相簽約的巨星。1991年,她與維京唱片簽下了一張具體金額保密但保守估計高達數千萬美元的唱片合約,成為當時音樂史上最高簽約費的歌手。1993年,在維京唱片旗下發行的首張專輯《janet.》取得了爆炸性的成功,完美地塑造她的性感符號形象並延續至今。同年,珍妮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寫詩的賈斯廷斯英語Poetic Justice (film)》(Poetic Justice)上映。90年代末,《公告牌》雜誌評選珍妮為十年來最成功的女歌手第二位(僅次於瑪麗亞·凱莉)。

珍妮·傑克遜憑藉全世界累積唱片銷量過億的成績,使她成為流行音樂史上暢銷音樂藝人之一。[2]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也以26白金的認證評的成績,評定她為美國史上銷售量最高音樂家女歌手的十一位。[3]2008年,《公告牌》雜誌發布了公告牌百強單曲榜50年成績總結,珍妮位列第七位。在2010年該雜誌25年來50位最佳節奏布魯斯/嘻哈音樂人的評選中,珍妮位列第五位。2019年,珍妮入選搖滾名人堂[4]

作為世界上獲獎最多的音樂人之一,珍妮長青的表演狀態、先鋒的音樂理念、傑出的銷量成績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重新塑造和定義了20世紀80年代至今以來的流行音樂,也成為了許多音樂家的創作靈感。

根據《福布斯》雜誌的統計,珍妮是演藝圈中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個人資產達到1.5億美元。私人生活方面,她曾分別與男歌手強尼·吉爾傑梅因·杜普里交往。2017年,珍娜與最後一任前夫育有她唯一的一位孩子。

生活及事業 編輯

1966-1982:童年與電視工作 編輯

 
1977年《傑克遜一家英語The Jacksons (TV series)》(The Jacksons)電視影輯的宣傳照片,珍妮位於最前排

珍妮·傑克遜出生於印第安納州加里市聖瑪麗憐憫醫院,是凱瑟琳·傑克森約瑟夫·傑克森的第十個孩子(其中一子布蘭登·傑克森早夭)[5] 傑克遜一家位於社會的中下層階級,並且是虔誠的耶和華見證人派的教徒。雖然珍妮從小被作為一個耶和華見證人派而撫養長大,但是成年之後就沒有再遵循教派的教義和意見生活。珍妮自己也形容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是獨特的「一對一」般的。[6]作為傑克遜家族的老幺,當她還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她的兄長傑基蒂托傑梅因馬龍邁克爾就組成了傑克遜五人組在夜總會和劇院演出。1969年3月,傑克遜五人組摩城唱片簽下一紙合約。隨着組合在摩城唱片旗下推出4支單曲相繼成為冠軍而取得的成功,傑克遜一家的生活得以改善,並得以搬到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聖櫟郡英語Encino, Los Angeles[5]雖然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但是珍妮從小更希望長大之後成為一名賽馬騎師,而不是一個藝人。儘管如此,她的父親仍然安排她向娛樂事業發展。珍妮曾說:「從來沒有人問過我是不是想進入娛樂圈...這都已經是安排好的。」[5]

1974年珍妮7歲時,她在她兄姊在拉斯維加斯美高梅賭場的歌舞秀中登場。在Jane Cornwell於2002年發行為珍妮所撰寫的傳記《Janet Jackson》中提到,在珍妮8歲那年,她的父親約瑟夫告訴她不能再叫他「爸爸」了,因為他是她的經紀人。從此之後,她將直接稱呼他為「約瑟夫」。[5]她作為一名演員在CBS1976年的拍攝的描寫她家庭的真人影輯《傑克遜一家英語The Jacksons (TV series)》正式出道。在劇中與她的兄姊、瑞比蘭迪邁克爾蒂托馬龍拉托亞傑基共同演出。[5]1977年,她被製作人諾曼·利爾選中,在情景喜劇《美好時光》中飾演Penny Gordon Woods。[5]1979年至1980年,她又在電視劇《新式家庭英語A New Kind of Family》中飾演Jojo Ashton,在1981年至1982年的電視劇《細路仔英語Diff'rent Strokes》中也看得到她的身影。[5]1982年起,她在電視劇《名揚四海英語Fame (1982 TV series)》中飾演了主要角色Cleo Hewitt,並參演了四個播映季。事後珍妮承認,這份工作並不是她所喜歡的。[7][8]

1982–1985:早期唱片 編輯

雖然珍妮對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並不是特別的熱衷,但是她還是同意和她的家庭成員一起錄製唱片。1978年,她和她的哥哥蘭迪一起出版發行了一張名為《Love Song for Kids》的唱片。當16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安排她與A&M唱片公司簽約。[5]她的首張個人專輯《珍妮·傑克遜英語Janet Jackson (album)》於1982年發行,專輯由靈魂音樂歌手Angela Winbush英語Angela WinbushRené Moore英語René Moore和Leon F. Sylvers III製作,並由她的父親全程監製。[5]專輯在公告牌R&B專輯榜上最高排名第六。[9]

珍妮的第二張專輯《Dream Street英語Dream Street (Janet Jackson album)》於兩年後發行。她的父親找來了她的兄弟幫助完成這張專輯。馬龍負責編寫了兩首歌曲,而蒂托邁克爾傑基負責和聲。[5]該專輯在R&B榜上最高排名第19位,銷量也較上一張專輯差。[9]專輯中唯一一首熱門歌曲《Don't Stand Another Chance英語Don't Stand Another Chance》也只在公告牌R&B單曲榜上排名第九。[10]1984年年末,珍妮與兒時的夥伴、同事,R&B歌手James DeBarge英語James DeBarge私奔。但是這段婚姻1985年就宣告終止。[11]1985年,珍妮和姐姐拉托亞一起參加了雅馬哈世界歌謠祭英語Yamaha Music Festival,並獲得銀獎以及最佳歌曲獎。

1986–1988:《控制》 編輯

在發行完《Dream Street英語Dream Street (Janet Jackson album)》之後,珍妮決定將自己的演藝事業脫離她的家族。她後來評論道:「我只是想離開我的家庭,擺脫我父親的控制。而告訴我父親說我不想再和他一起工作了,正是我人生當中所做的最艱難的事情之一。」[8]A&M唱片公司的主管John McClain隨後僱傭了製作人Jimmy Jam與Terry Lewis與珍妮合作。經過6周的努力,他們完成了珍妮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控制》。[12]珍妮回憶到,在她錄製這張專輯的時候,她在明尼阿波利斯的酒店外面被一群男人威脅,她描述當時的情形說:「當一群男人開始跟蹤我時,我覺得危險向我襲來。但是我並沒有退縮或者尋求Jimmy和Terry的保護,我鼓足了勇氣反抗,並讓他們退縮了。這也是我後來創作《下流》與《看你做的好事》這兩首歌的靈感所在,他們都出自於一種自我防衛的意識。」[13]

雖然Jam和Lewis也希望能吸引各族群的注意力以及視聽口味,但他們的首要目標仍然是將珍妮塑造成一個典型的美國黑人女歌手。[14]Jam評論這張專輯時說道:「我們希望創作一張迎合每一個美國黑人家庭的唱片,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目標。」[14]1986年2月,第三張錄音室專輯《控制》上市,獲得了爆炸性的成功,並在同年7月以單周20萬張的銷量在告示牌專輯榜中奪冠。[9][15]洛杉磯時報》的評論家Connie Johnson寫道:「雖然歌手仍然是一個青少年,但是卻有非常堅定、冷靜以及成熟的觀點。她清晰的剖析了當今青少年的青澀歲月,並用音樂的肌腱將他們串聯起來。」[16]《新聞周刊》評論這張專輯時認為這張專輯「結合了Patti LaBelleWhitney Houston的傷感情歌和華麗編曲效果。」[17]Rob Hoerburger在《滾石雜誌》上評價《Control》這張專輯比黛安娜·羅絲近5年來的所有專輯都要出色,而且將珍妮形容為年輕的唐娜·桑默,並斷言她將不會固步自封而會以自己的腳步不斷的超越。[18]

專輯中的五支單曲《看你做的好事》、《下流》、《每當想起你》、《控制》和《慢慢來》均打入了告示牌單曲榜前五名。[19]而單曲《When I Think of You》也成為珍妮的第一支全美冠軍單曲。此外《The Pleasure Principle》也打入了20強,最高排名第十四位。[19]專輯《Control》中的大多數音樂錄影帶都由當時尚名不見經傳的寶拉·阿巴杜操刀。公告牌雜誌評論道:「珍妮·傑克遜的音樂錄音帶也給MTV電視台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並使得這個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搖滾樂音樂頻道轉變成了時尚音樂的新指標。」[12]

《Control》在美國獲得了RIAA五白金的銷量認證,並在全世界創造了超過一千四百萬張的銷量記錄。[2][20]而專輯在全美音樂獎上所創的十二項提名的記錄至今無人可破,並獲得四項大獎。專輯也獲得了葛萊美獎年度最佳專輯提名的肯定。[21][22][23]

1989–1992:《珍妮·傑克遜的節奏國度 1814》 編輯

1989年9月,珍妮發行了第四張錄音室專輯《節奏國度》。雖然A&M唱片公司希望延續上一張專輯《Control》的風格,但是她本人卻堅持在新專輯中添加更多的現實信息,用她的歌曲來表達自己對愛情和兩性關係的觀點。[24]她說:「我並不幼稚,我知道一張專輯或者一首歌曲不能改變世界,我只希望我的音樂和我的舞蹈能夠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並保持足夠長的時間,讓他們能聽出歌詞中我想表達的東西。」[25]專輯的製作人Jimmy Jam在接受《波士頓環球報》採訪時說:「我們總有一台電視機是開着的,通常都轉到CNN頻道...我想專輯中現實題材的歌曲像《節奏國度》、《State of the World》和《The Knowledge》的創作靈感都來源於此。」[26]滾石雜誌》的Vince Aletti在文章中稱:「他觀察到珍妮·傑克遜所關注的議題已經從個人情感轉向了整個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不公正、不文明、犯罪、毒品——包羅萬象。」[27]

這張告示牌專輯榜冠軍專輯最終獲得了美國六白金的銷量認證,在全球已售出了超過1400萬張。[2][9][20] 而這張專輯也成為音樂史上唯一一張連續三年均產生告示牌單曲榜冠軍單曲的專輯——1989年4週冠軍的《想念你》、1990年3週冠軍的《掙脫束縛》和1週冠軍的《黑貓》,以及1991年1週冠軍的《愛少了你不完整》。與此同時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張7支單曲均打入單曲榜前五位的專輯。[28][29]而珍妮為專輯所攝製的音樂錄影帶《Rhythm Nation 1814英語Rhythm Nation (music video)》獲得了1990年格萊美獎最佳長篇音樂錄影帶獎(Best Music Video - Long Form)。[30]公告牌》也宣布《節奏國度》是1990年銷量最高的專輯。[31][32]珍妮依著這張專輯展開名為Rhythm Nation World Tour英語Rhythm Nation World Tour的首次世界巡演,也是唱片歌手首次世界巡迴演唱會中成績最佳的。[33]當珍妮開始自己的巡演之後,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對流行音樂的影響。《舊金山紀事報》的Joel Selvin英語Joel Selvin評論道:「這個23歲的年輕人刷新了一系列的記錄,成為MTV的新指標,以及整個國家青少年少女的國民偶像。」而時任黑人學院聯合基金英語United Negro College Fund副總裁的William Allen則對《洛杉磯時報》說:「珍妮·傑克遜是所有青少年應該學習的榜樣,她本人通過專輯《節奏國度》中的歌詞,向這個國家的青少年傳遞了正面的信息。」[34][35]她也與黑人學院聯合基金共同設立了「節奏王國獎學金」,並從演唱會的收入中捐助此項以及其他教育計劃,總計金額超過50萬美元。[36][37]根據2000年英國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Routledge世界婦女百科全書:全球婦女議題及知識》中記載:「珍妮·傑克遜憑藉在當時的成功,使她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音樂人之一,能與麥當娜蒂娜·透娜以及她的兄長麥可·傑克森並肩。」[38]

隨着《節奏國度》的發行,珍妮·傑克遜與A&M唱片公司正式約滿,頓時成為各大唱片公司追逐邀約的對象。1991年,在維京唱片的老闆理查德·布蘭森親自接洽下,她與該廠牌簽下了一紙唱片合約。[39][40][41]雖然合同的具體金額沒有公布,但是業內人士大致預計合同金額約在3200萬美元至5000萬美元之間,這也使她成為當時音樂史上最值錢的音樂人。這個記錄隨後被她的哥哥邁克爾·傑克遜Sony公司6500萬美元的續約合同所打破。[42]黑人雜誌《Ebony英語Ebony (magazine)》評價道:「任何人和團體,都沒有像近期分別簽下價值數千萬唱片美元合約邁克爾和珍妮兄妹這樣來震撼這個世界的娛樂界。雖然他們有眾多的模仿者,但是卻極少有能像他們這樣令人驚嘆的風格和風度的出現。」[42]珍妮的時尚指標的地位也進一步的穩固,在她超過200萬歌迷參與的世界巡演中,無數的少女模仿她穿起了特質的黑色軍裝式樣的夾克,黑色緊身褲和白色大襯衫。[42]同年,她與她長期的夥伴、舞蹈家、作曲家、導演René Elizondo, Jr.英語René Elizondo, Jr.秘密結婚。[43]1992年初,她與著名歌手路德·范德魯斯合作,為電影《過路財神英語Mo' Money (soundtrack)》演唱了歌曲《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英語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1993–1996:《珍妮》、電影《寫詩的賈斯廷斯》、登上滾石雜誌封面和《十年有成精選輯》 編輯

1992年8月,當珍妮·傑克遜完成了自己首部擔綱主演的電影《馬路羅曼史英語Poetic Justice (film)》的拍攝工作之後,她開始着手計劃推出自己在維京旗下的首張專輯。專輯於1992年9月開始製作,並於次年春天完成。1993年5月,珍妮推出了第五張錄音室專輯《珍娜》,專輯一上市就獲得巨大的成功,迅速登上了告示牌專輯榜的榜首。[9]而關於專輯的名稱,珍妮解釋道:「當然,很多人肯定會覺得我是依靠着我的姓氏來成功的...這就是我只把我自己的名字放在封面上的緣故。也因此,我從來沒有讓我的哥哥們來幫我創作和製作音樂。」[44]《公告牌》雜誌的Larry Flick評論道:「珍妮在這張專輯中將自己的音樂領域進一步的擴大,浩室音樂搖擺樂嘻哈搖滾以及加勒比海風格英語List of Caribbean music genres的音樂元素與珍妮招牌式的電台放克音樂充分結合在了一起。」[45]《滾石》雜誌則寫道:「作為美國黑人「皇室家族」的小公主,珍妮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重要的。無論是宣布將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擺脫別人的「控制」(《控制》,1986),還是率領一個舞蹈軍團與這個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對抗(《節奏國度》,1989),她總是充滿了影響力。而當她在自己的新專輯《珍娜》中散發自己無窮的性感和成熟魅力時,這同樣也是文化史上重要的一刻。」[46]2004年出版的《新滾石專輯指南》中提到,專輯中的8週冠軍單曲並獲得1994年格萊美獎最佳R&B歌曲獎的《愛就是這樣》、2週冠軍的《再一次》以及其他top10單曲如《如果》、《因為愛》、《你要這個》和《無論何時何地》都富含了一種「長大成人之後的欲望」。[30][47]《珍娜》這張專輯最終由RIAA認證為6白金專輯,在全世界範圍內也銷售了超過2000萬張。[20][48]

1993年,珍妮第一次擔任主演的電影《寫詩的賈斯廷斯英語Poetic Justice (film)》上映。《滾石》雜誌評論珍妮的表演「雖然青澀但作為首次領銜還算有趣」而《華盛頓郵報》則稱她的表演「略顯古怪」。[49][50]其他的評論也相對負面,《娛樂周刊》的Owen Gleiberman稱:「她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女演員,她塑造的形象除了像丘比洋娃娃那樣有張可愛的塑料面具之外,個性上毫無稜角。」[51]儘管如此,她為電影配唱的抒情歌曲《再一次》卻在次年為她帶來了一座金球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以及一項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提名。[52][53]

 
珍納·積遜1993年在滾石雜誌的封面

1993年9月,珍妮登上了《滾石》雜誌的封面。只穿了一條低腰牛仔褲的珍妮上半身全裸,只由一個男人從背後伸手蓋住了她的雙乳。這張由傳奇時尚攝影師Patrick Demarchelier英語Patrick Demarchelier親自操刀的攝影作品,就是《珍娜》專輯封面照片的完整版。而那個身藏珍妮背後的男人一直也是娛樂界的一大問號之一。直至後來,才有相關知情人士透露這位男子是當時與珍妮秘密結婚的René Elizondo, Jr.。[54]溫哥華太陽報》的Sonia Murray隨後報道說:「傑克遜,27歲,繼續確立了她時尚偶像和性感符號的形象,而《滾石》雜誌的這張杰克遜封面...可謂是今年最知名以及最震撼的雜誌封面。」[55]而作家David Ritz英語David Ritz則把她與馬文·蓋伊做比擬,認為珍妮從專輯《節奏國度》至《珍娜》的轉變,向世人發布了自己性解放的宣言,就像當年馬文·蓋伊從專輯《What's Going On》至《Let's Get It On》尋求突破一樣,都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13]珍妮隨即展開的第二次世界巡迴演唱會Janet World Tour英語Janet World Tour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舊金山紀事報》的Michael Snyder評價珍妮的舞台表演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歌手體育館演唱會與劇場狂想曲之間的界限。[56]

這段時間,她的兄長邁克爾正深陷於猥褻兒童醜聞英語1993 child sexual abuse accusations against Michael Jackson之中,雖然邁克爾否認了全部的罪行,但是輿論界卻緊盯他不放。[57]而珍妮也給予了她哥哥巨大的支持。她公開否認他們的姐姐拉托亞·傑克森在1991年出版的自傳《La Toya: Growing Up in the Jackson Family英語La Toya: Growing Up in the Jackson Family》中對他們的父母從小虐待他們的指控,[40]並在接受《Ebony》雜誌採訪時宣稱,她認為她的姐姐將自己封閉起來,和她的家族已經疏遠了,並沉迷於自己的幻想之中。這主要是歸咎於她的丈夫Jack Gordon英語Jack Gordon (entertainment manager)對她進行長期洗腦的結果。[58]與此同時,她也批評他們的兄長傑曼·傑克森在1991年發表的單曲《Word to the Badd!!》中對邁克爾的抨擊。[58]1994年11月,她和邁克爾一起演唱了歌曲《Scream》,這支邁克爾1995年專輯《HIStory》的首波主打單曲,描述了輿論界因猥褻兒童醜聞給他們的家族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和痛苦。[59]這支單曲首周進榜排名第五,成為樂壇史上首支發行第一周就榮登Top5的單曲。而單曲的音樂錄影帶也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評定為「史上耗資最巨大的音樂錄影帶」,成本逾700萬美元之巨。這對兄妹也憑藉這首MV獲得了1995年格萊美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短篇獎。[30]

1995年10月,珍妮推出了自己的首張新歌+精選專輯《Design of a Decade 1986/1996英語Design of a Decade 1986/1996》,這張由維京與A&M唱片公司共同製作的專輯在專輯榜上首周排名第四,並最高排名第三。[9]專輯中的主打單曲《Runaway》則是史上第一支一發行首周便打入單曲榜Top10的單曲,最高排名第三。[60][61]《Design of a Decade 1986/1996》最終由RIAA認證為雙白金專輯,全世界的累積銷量也打到了400萬張。[20][62]通過這張專輯,珍妮進一步確立了自己在樂壇的地位,《波士頓環球報》的Steve Morse寫道:「說起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精英時,你會不由的想到珍妮·傑克遜、邦妮·雷特麥當娜小野洋子,她們的影響力不可估量。你現在還能說珍妮沒有達到她的哥哥邁克爾那樣的高度嗎?」[63]精選集的推出完成了珍妮與維京的唱片合約,這又使得她成為唱片工業各大巨頭爭相招攬的巨星。1996年1月,珍妮與維京唱片續約,簽約費高達8000萬美元。[64]這張合約使得她又一次成為音樂史上酬勞最高的藝人。甚至高於她的兄長邁克爾6500萬美元的簽約費和麥當娜6000萬美元的合同。十年之內,珍妮兩次創造了歷史。[65][66][67]

1997–1999:《華麗的冒險》和巡演 編輯

經過兩年的籌備與製作,珍妮於1997年10月發行了睽違四年的第六張錄音室專輯《華麗的冒險》,首次進榜即登上告示牌專輯榜冠軍。[9]在這段時間裡,珍妮也一直飽受憂鬱症焦慮症的困擾。[8]波士頓環球報》的Michael Saunders認為這張專輯本身就是珍妮與憂鬱症搏鬥過程的寫照,並形容這張專輯是「一次嚴格的自省,也是一次用音樂來記錄的自我發現的旅程」[8]而《華麗的冒險》也將施虐與受虐與珍妮的音樂相結合。著名樂評雜誌《偏鋒雜誌》的Eric Henderson寫道:「《華麗的冒險》是一張充滿黑色元素的傑作,加上內頁中的鐵鏈和皮鞭,沒有什麼東西能比情感上的赤裸更加性感了。」[68]告示牌》的Larry Flick稱這張專輯是「今年美國樂壇最好的專輯,也比她之前的五張專輯更加出色。」[69]1997年9月,專輯的首波主打單曲《失去了才了解》通過電台公開,在公告牌電台榜上最高排名12。[70] 這張單曲節選了一小段Joni Mitchell創作的名曲《Big Yellow Taxi英語Big Yellow Taxi》中的一小段旋律,並由饒舌歌手Q-Tip英語Q-Tip (rapper)共同演繹。《Got 'til It's Gone》的音樂錄影帶也獲得了1997年葛萊美獎最佳短篇音樂錄影帶獎。[30]專輯的第二首單曲《再次重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為珍妮第八首告示牌單曲榜冠軍單曲。這一成績也使她和Elton JohnDiana RossThe Rolling Stones等傳奇音樂人打平。[71]專輯連續46周保持在美國單曲榜榜單之內,在英國單曲榜中也連續上榜了19周。[71]專輯的第三首單曲《我好寂寞》也打入了美國單曲榜Top3。[19]專輯在世界範圍內總共銷售了1000萬張,而在美國則獲得了RIAA三白金的銷量認證。[2][20]

珍妮將單曲《Together Again》的部分利潤捐獻給了美國艾滋病研究基金會英語AmfAR[71]每日電訊報》的Neil McCormick評論道:「(珍妮)從這張專輯開始成為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同性戀偶像,在《Together Again》這首反艾滋病歌曲中的表現不由的讓人想起了反艾滋的藝能界先驅Diana Ross,而在鼓勵人們勇敢面對自己性取向的歌曲《Free Xone》則是一首對同性戀的讚歌,而羅德·斯圖爾特的經典老歌《'Tonight's the Night'英語Tonight's the Night (Gonna Be Alright)》則由珍妮詮釋的充滿了女同性戀的魅力。」[72]《滾石》雜誌則認為《Free Xone》是整張專輯中最優秀的歌曲,形容它是一首優秀的反同性戀恐懼症歌曲,從王子般的曲風完美的過渡到Archie Bell and the Drells的《Tighten Up》的吉他片段,每一個細微的部分都透出無限的情緒、節奏感和戲劇張力。[73]而《華麗的冒險》也被美國國家黑人同性戀領導論壇高度評價,並被授予第十九屆同性戀反誹謗聯盟媒體獎英語GLAAD Media Awards最佳音樂專輯獎。[74]

1998年,珍妮展開了自己名為The Velvet Rope World Tour英語The Velvet Rope World Tour的世界巡演,總共跨越了歐洲,北美,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洛杉磯時報》的Robert Hilburn報道到:「這次巡演猶如一出充滿了魅力與企圖心的百老匯歌舞劇,而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凸顯出她是這場演出的『創作者和導演』。」[75]而由HBO電視台製作的演唱會特輯《The Velvet Rope: Live in Madison Square Garden》更是吸引了全美1500萬的電視觀眾,將其他四大主要電視網的同時段收視率遠遠的甩在了身後。[76]這場演唱會特輯也使HBO電視台入圍了四項艾美獎並最終獲得一項大獎。[77]珍妮也向克林·鮑威爾發起成立的非盈利組織美國希望聯盟英語America's Promise捐出了一部分門票,以幫助兒童和青年健康成長。[78]

1998年11月,珍妮與丈夫Elizondo Jr.分居。[79]隨着她的世界巡演於1999年結束,珍妮開始在其他藝術家的音樂作品中客串,包括在電影《當老牛遇到嫩草英語How Stella Got Her Groove Back (soundtrack)》的原聲專輯中與夏奇合作的《Luv Me, Luv Me英語Luv Me, Luv Me》;電影《Down in the Delta英語亲情密西西比》原聲專輯中的《God's Stepchild》、與BLACKstreet英語Blackstreet合作的《What's It Gonna Be?!英語What's It Gonna Be?!》、與巴斯達韻合作的《Girlfriend/Boyfriend英語Girlfriend/Boyfriend》,她也與艾爾頓·強一起推出了歌曲《I Know the Truth》。在1999年的世界音樂獎上,珍妮從歌壇傳奇雪兒手中接過了一座傑出貢獻獎。[80]1999年末,《公告牌》雜誌將她譽為20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女歌手第二名,僅次於瑪麗亞·凱莉[81]

2000–2003:《肥佬教授2:我們才是一家人》和《珍愛》 編輯

2000年7月,珍妮主演了自己的第二部電影《肥佬教授2:我們才是一家人英語Nutty Professor II: The Klumps》,在片中她飾演埃迪·墨菲的女友Denise Gaines教授。這成為了珍妮第二部票房排行榜冠軍電影,上映首周的周末票房成績就突破4200萬美元。[82][83]而在電影的原聲大碟中,她演唱的歌曲《Doesn't Really Matter》也成為了她第九支公告牌單曲榜冠軍單曲。同年,珍妮的丈夫提請離婚。《娛樂周刊》的Jeff Gordinier報道到:十三年前傑克遜與Elizondo相識,8年後「(兩人)結婚,但是約定不僅向公眾隱瞞,甚至連珍妮的父親都毫不知情。」[43]Elizondo提出了一項高達數百萬美元的離婚訴訟,要求分割珍妮至少1000萬至2500萬美元的財產,這場官司直到2003年才落下帷幕。[43][84]

2001年5月,珍妮因「細膩而精緻的音樂,廣受各界好評的聲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創紀錄的唱片銷量」而被授予了美國音樂獎特殊貢獻獎英語American Music Award of Merit[85]與此同時,她也因對音樂、音樂錄影帶和流行文化的巨大貢獻,以及對MTV時代人群的巨大影響力,而被授予第一屆MTV 輝煌巨星英語MTV Icon獎。[86]

珍妮的第七張專輯《珍愛》於2001年4月上市,發行首周即排行專輯榜第一。[9]而首周65萬張的專輯銷量,也是她職業生涯中的新紀錄。[87]Allmusic的資深編輯Stephen Thomas Erlewine英語Stephen Thomas Erlewine形容這張專輯「是一次超過70分鐘的,奢華、感性以及舒適的音樂旅程,甚至比你更懂得你自己的需求。」《紐約時報》的首席娛樂記者Jon Pareles英語Jon Pareles評論道:將節奏布魯斯與嘻哈音樂完美契合,傑克遜女士創造了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的奢華新體驗。[88][89] 專輯首支同名單曲《都給你》首周僅靠電台點播率即殺入單曲榜,排名十四。[90]MTV的Teri VanHorn形容珍妮因這首打破電台播放記錄的歌曲而成為「廣播皇后」。[90]單曲正式發售之後毫無懸念的摘得了單曲榜的冠軍,並連續七周排名第一。[91]它也同時獲得了2002年葛萊美獎最佳舞曲錄音獎。[30] 節奏輕快的專輯第二支單曲《叫我情人的人》則在單曲榜上最高排名第三。[92]《All for You》由RIAA認證為雙白金專輯,全球累計銷量超過900萬張。[20][93]

珍妮·傑克遜的巡演All for You Tour英語All for You Tour與2001年7月展開,《洛杉磯時報》的流行音樂評論員Robert Hilburn卻給演唱會一個負面的評價,認為瑪丹娜Drowned World Tour英語Drowned World Tour小甜甜布蘭妮夢中夢巡迴演唱會更加的出色,他說:「傑克遜已經35歲了,只比瑪丹娜年輕8歲,但是她在舞台上的表現卻更加像正處青少年的小甜甜布蘭妮瑪丹娜懂得去挖掘我們內心潛在的東西,而傑克遜卻只留與表面。」[94]當然,Hilburn的評論也遭到了許多其他樂評家的反駁,他們認為珍妮的演出是出色的。David Massey評論道:「珍妮超越了物質女孩一大截...僅憑一些圖片就能認為珍妮的演唱會像布蘭妮的?Hello,他們完全不搭界的好哇?」[95]Rudy Scalese也認為「珍妮完全沒有丟掉自己的節拍,她仍然是我們的流行女皇!」[95]珍妮向美國男孩女孩俱樂部英語Boys & Girls Clubs of America捐獻了部門的門票,該基金會的主席Roxanne Spillett非常感謝珍妮對他們事業的支持並說:「她的慷慨資助使得我們能夠為年輕人找尋更多的希望和機會。」[96]

2002年,珍妮·傑克遜與雷鬼樂手Beenie Man英語Beenie Man合作了單曲《Feel It Boy英語Feel It Boy》。但在發現Beenie Man英語Beenie Man之前的音樂作品中經常出現反同言論之後,她對他們的合作感到非常的後悔。隨後,她在《The Voice》雜誌上向她的同性戀歌迷公開道歉。[97]同年,珍妮與唱片製作人傑梅因·杜普里開始約會。

2004–2005:超級盃露乳事件和《達米塔·喬》 編輯

2004年2月,珍妮受邀在超級碗半場休息時表演,當演唱完自己的兩首歌曲《All for You》和《Rhythm Nation》後,她與歌手賈斯汀·提姆布萊克一同表演了後者的歌曲《Rock Your Body英語Rock Your Body》。當賈斯汀唱完歌中的歌詞「最後讓你脫光光(gonna have you naked by the end of this song)」後,他扯掉了珍妮的上衣,使其右乳通過衛星轉播在將近9000萬觀眾面前完全暴露(雖然乳頭有被一個金黃色圓狀的乳貼遮住而沒有裸露)了0.8秒。[98]表演結束後珍妮立即向大眾道歉,並聲稱這只是一次事故而非刻意安排,原先預想的舞台效果只是賈斯汀撕掉外側的皮質緊身衣,而留紅色的胸罩在身上。[99]她還表示:「如果有冒犯到任何人,我真心的表示歉意。但這真的不是我的本意...MTV、CBS以及國家橄欖球聯盟都不曾預計到會發生什麼,但是不幸的是,最後還是出現了差錯。」[100]賈斯汀也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並表示這只是一起普通的走光事件。[99]時代周刊》報道說,這0.8秒是數位錄影機TiVo上被重播次數最多的畫面,而《福布斯》雜誌的Monte Burke更宣稱,這一事件也讓TiVo公司的簽約訂購額大增。[101][102]2007年版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稱這一事件是互聯網史上被搜索最多的以及被搜索最多的新聞事件。[103]雖然CBS國家橄欖球聯盟以及MTV電視台(CBS電視台的姊妹台,並負責半場休息表演)均表示對事件事先並不知情,且不願對其負責。但是美國聯邦通信委會最後仍以疏於管理的名義向CBS開出了一張55萬美元的巨額罰單。[104]

事件之後CBS高層極為震怒,揚言如果珍妮和賈斯汀不公開向電視網道歉,將立即封殺兩人並且他們也將不被獲邀參加一周之後即將舉辦的第46屆葛萊美獎頒獎典禮。賈斯汀·提姆布萊克最終妥協,向CBS公開道歉。但是珍妮堅持這只是一次很普通的走光事件而拒絕向CBS道歉。[105]而珍妮的男友Jermaine Dupri也從葛萊美獎組委會中請辭,以表達對自己女友的支持。[106]這一事件也終止了珍妮為ABC電視台主演傳奇女歌手、民權主義鬥士蓮納·荷恩的電視傳記影片的計劃。據報道稱,蓮納·荷恩為露乳事件大為光火,並極力要求ABC電視台另謀其他演員來飾演自己。因為珍妮此前的行為,讓覺得蓮納就算自己退出也願意。[107]

珍妮的第八張錄音室專輯《Damita Jo英語Damita Jo (album)》於2004年5月上市,這張專輯的名稱來自於珍妮的中間名。專輯推出首周上榜排名第二。[9][108]Allmusic的Stephen Thomas Erlewine英語Stephen Thomas Erlewine描述這張專輯:「就像聽覺上的硬核色情雜誌一樣,毫無想象力且充滿了簡單的重複。」[109]但《Blender英語Blender (magazine)》雜誌的Ann Powers英語Ann Powers則認為這張專輯:「結構巧妙,條理清晰。足以扭轉人們因露乳事件而對珍妮產生的負面看法。」[110]RIAA最終將《Damita Jo》認證為白金唱片,而在世界範圍內也銷售近300萬張。[20][111]雖然專輯在專輯榜上成績不錯,最高排名第二,但是專輯中的單曲卻沒有一首能超越Top40的名次。《公告牌》雜誌的Keith Caulfield說:「對像珍妮·傑克遜這樣一位擁有27支Top10單曲,其中10支更是冠軍單曲的歌手來說,這樣的成績應該算是令人失望的。」[108]《公告牌》雜誌的Clover Hope評論道:「專輯慘敗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超級碗事件對人們的影響」。而珍妮時任維京唱片黑人音樂部門總裁的男友Jermaine Dupri也宣稱:「感受不到母公司一丁點的支持。」[112]

2004年4月10日,珍妮主持了一集《周末夜現場》並演唱了兩首自己的歌曲,同年她還在美國情景喜劇《威爾與格蕾絲》中客串演出,飾演自己。[113]2004年11月,她因藝術上的巨大成功而入選了美國百大黑人。[114]雖然《New York Amsterdam News英語New York Amsterdam News》報道稱:部分評委會的委員因超級碗事件對這位38歲的歌手持保留意見,但是組委會的主席Paul Williams卻解釋道:「瑕不掩瑜,一次無心之錯並不能代表這位歌手的全部。」[115][116]2005年6月,珍妮也被人權戰線這一同性戀權益組織授予了一項人道主義獎。洛杉磯艾滋病研究防疫中心英語AIDS Project Los Angeles也為這位歌手多年來利用自己的知名度為組織籌款而表達感謝。

2006–2007:《20 Y.O.》和《我為什麼結婚了?》 編輯

 
珍妮在2006年一次新聞發布會前檢查自己的麥克風

為了推廣自己的第九張錄音室專輯《20 Y.O.英語20 Y.O.》,珍妮登上了《US Weekly英語US Weekly》雜誌2006年6月號的封面,這也使這期雜誌創下了創刊以來的發行紀錄。[117]維京唱片與該年9月正式發行了這張專輯,專輯在告示牌專輯榜上最高排名第二。[9]《公告牌》雜誌的Janine Coveney說:「專輯的標題"20年來",是為了紀念珍妮在1986年發行的那張標誌性與突破性兼具的創紀錄專輯《Control》。」[118]而《滾石》雜誌的Evan Serpick說:「這張珍妮·傑克遜新專輯的標題,指代的是她20年前那張偉大的,並以其中的歌曲《Nasty》和《What Have You Done for Me Lately》引領一代風格的專輯《Control》。但如果我們是她,我們絕對不會去做比較。」[119]而《Newsday》的Glenn Gamboa卻給了專輯一個正面的評價,她在文中指出:「在《20 Y.O.》中,歌手捨棄了所有所謂突破自由極限或表述自己觀點的條條框框,保持了今年來她專輯的最大尺度和性感張力。這張專輯中體現的只有舞蹈和她的R&B本質。」[120]

專輯的主打單曲《Call on Me英語Call on Me (Janet Jackson song)》由珍妮與著名饒舌歌手奈利合作,最高排名單曲榜第25位。[19] 《20 Y.O.》由RIAA認證為白金唱片,在美國銷售了逾67萬9000張,並在全球銷售了近120萬張。[20][121][122]《公告牌》報道說:「隨着《20 Y.O.》的發行,令珍妮完成了與維京公司的唱片合約。而珍妮的男友,也是《20 Y.O.》的專輯製作人,負責維京黑人音樂事業部的Jermaine Dupri也因專輯的"糟糕表現"而離開了公司。」[123]

2007年1月,珍妮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藝人第七名,估計她的資產總額超過1億5000萬美元。[124]同年,她在Tyler Perry的新片《我為什麼結婚了?英語Why Did I Get Married?》中飾演了一名名為Patrica的心理醫生。該片憑藉首周2140萬的票房成績,成為珍妮第三部北美票房冠軍電影。[125]綜藝》雜誌的Ronnie Scheib形容珍妮在劇中的表現迷人且富含魅力。而《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Wesley Morris則評價珍妮給這個角色帶來了一種「溫柔的權力」。[126][127]珍妮也憑藉這一角色在2008年2月獲得了美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最佳女配角獎。[128]

2008–2009: 《流行定律》、哥哥邁克爾·傑克遜之死和《冠軍紀錄》 編輯

 
珍妮在2008年自己的世界巡演《Rock Witchu Tour》中表演

2007年,珍妮·傑克遜與環球旗下的小島唱片簽約,並於2008年2月發行了第十張錄音室專輯《流行定律英語Discipline (Janet Jackson album)》。專輯再一次登上了美國專輯榜的第一名。[9]《娛樂周刊》的Margeaux Watson說:「她那些為了男孩子痴迷的俗氣歌詞聽起來就像歌手害了相思病一樣,肯定又會將這位過氣的流行偶像推向評論家筆下的風口浪尖。」[129]《Allmusic》的Andy Kellman卻認為:「雖然珍妮已經不可能再像在80年代末那樣的呼風喚雨,但是就此將她忘卻也是不現實的。」[130]她的單曲《Feedback英語Feedback (song)》在單曲榜上最高排名19。[19]2008年4月,珍妮·傑克遜獲得了美國同性戀反誹謗同盟先鋒獎英語GLAAD Media Awards」,表彰她多年來為同性戀權益所作出的巨大貢獻。[74]美國同性戀反誹謗同盟的主席Neil G. Giuliano在致辭中說到:「傑克遜女士一直為同性戀族群作出巨大的貢獻,她也一直與我們一道與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針對同性戀的歧視與誹謗的現象做着鬥爭。」[74]珍妮的第五次大型世界巡迴演唱會《Rock Witchu Tour英語Rock Witchu Tour》也在同年9月展開。[131]但與此同時,珍妮與她的唱片公司的矛盾卻日益惡化,專輯的製作人Rodney 'Darkchild' Jerkins英語Rodney Jerkins宣稱:「公司並沒有好好的負責推廣這張專輯,珍妮也沒有受到像她這樣一位藝術家應該享受到的待遇。」[132]在與小島唱片簽約14個月之後,珍妮的新專輯在美國只銷售了44萬9000張,並沒有獲得任何的銷量認證。據《公告牌》報道,珍妮對唱片公司對她專輯的宣傳力度非常不滿,而唱片公司最終也應歌手的要求而與之解約。[133][134]

2009年6月,珍妮的兄長,一代傳奇巨星邁克爾·傑克遜去世,享年50歲。在2009年的黑人娛樂電視大獎上,珍妮代表她的家族,向所有關心他們的人表示感謝,並表達了他們對邁克爾深深的思念:「對於大家而言,邁克爾·傑克遜是一個娛樂符號,是一個象徵。對我來說,邁克爾是一個親人,他將永遠活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我代表我和我的家人,向你們每一個人表示感謝,謝謝你們的愛,謝謝你們所有人的支持。我是如此的想念他!」[135]其後她接受了《時尚芭莎》的專訪,在專訪中她透露,在得知她兄長的死訊時,她正在亞特蘭大拍攝電影《我為什麼又結婚了?英語Why Did I Get Married Too?》。在參加完一系列公開的以及家庭私人的悼念會之後,她又開始專注於工作。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避免一切能聯想到邁克爾的事物,她說:「雖然面對現實也非常的重要,但是這也不能說是在逃避。只是有時候,你真的需要將自己抽離一小會。」[136]與此同時,她與相戀7年的男友Jermaine Dupri分手。[136]當年9月,珍妮在MTV音樂錄影帶大獎(VMA)頒獎典禮中向邁克爾·傑克遜致敬的表演單元中演唱了當年兄妹兩人合作的歌曲《Scream》。[137]MTV音樂台的總經理Stephen Friedman說:「沒有人能比珍妮更好的抓住表演的精髓並傳遞一個強烈的訊息。」[138]她與數位知名的舞者在表演中合作,而她長期的藝術指導Gil Duldulao則負責策劃了整場演出。[138]這次演出也獲得了評論界的高度讚揚,《娛樂周刊》的Michael Slezak評論道:「她在舞台上努力的排練,就像一名初出茅廬力爭上游的新晉藝人一般,而這種向邁克爾致敬的感情,是實實在在發自內心的。」[139]

在2009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頒獎典禮之後,珍妮在自己的官網上公布以流媒體的形式公開了自己的新單曲《Make Me英語Make Me》,其後以數字下載的方式發行。[140]這首單曲也成為珍妮第19支公告牌舞曲榜冠軍。[141]在當年的米蘭時裝周期間,珍妮也主持了美國艾滋病研究基金會的慈善晚會。基金會的CEO Kevin Robert Frost說:「我們為珍妮在米蘭所作的一切感到無比自豪...一直以來珍妮都在為世界防艾與抗艾事業做出巨大貢獻。」[142]在慈善晚會上,一雙原本邁克爾曾想在《This Is It》演唱會上穿的鑲滿水晶的舞靴也以14650美元的高價拍賣出售,當晚總計為基金會籌得了110萬美元的善款。珍妮激動的說:「我想向每一位在這裡的時尚圈人士表達感謝,感謝你們對美國艾滋病研究基金會和抗治艾滋病事業的支持。」[143]2009年11月,珍妮的第二張精選專輯《冠軍紀錄英語Number Ones (Janet Jackson album)》(美國以外地區的專輯名為《THE BEST》)由環球唱片EMI共同發行。[144]精選集在美國專輯榜上最高排名22位,首周銷售了37000張。[9][145]之後,她應邀在2009年全美音樂獎頒獎典禮上做開場表演,並在2009年12月出席了倫敦Capital FM英語95.8 Capital FM電台在O2體育館舉辦的《Jingle Bell Ball英語Jingle Bell Ball》演唱會。作為嘉賓參與演出。[146][147]

2010–2014:電影計劃、書籍《珍我》和《近距離接觸》世界巡演 編輯

2010年4月,珍妮再一次在Tyler Perry的電影《我為什麼結婚了?英語Why Did I Get Married?》的續集《我為什麼又結婚了?英語Why Did I Get Married Too?》中飾演心理醫生Patrica。該劇上映首周即獲得了3010萬的票房成績,高居北美周末電影票房排行榜的第二位。[148]波士頓環球報》的Wesley Morris評論該劇是「一場120分鐘的情感訓練」並認為「看珍妮頂着一頭歇斯底里的髮型飾演一個歇斯底里的人物重新裝修一間鄉村俱樂部足足能讓你燒掉500大卡的熱量。」[149]紐約時報》的Mike Hale認為珍妮的表現「充滿激情且奇怪的有趣」。《赫芬頓郵報》的Jackie K. Cooper則認為「她是劇中最受矚目的演員,而為了詮釋她的角色,她也不介意大家看到她披頭散髮的樣子。」[150][151]珍妮的表演為她贏得了一項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152]她為專輯配唱的主題曲《Nothing》也於電影上映前發行。[153]2010年5月,她作為表演嘉賓出席了《美國偶像第9季》的決賽現場,表演了自己的名曲《Again》、《Nothing》以及《Nasty》。[154]

2010年,作為美國著名的「精華音樂節」最重要的演出環節,暌違舞台許久的珍妮舉辦了她2年以來的首場演唱會。並負責拉開了音樂節大幕。[155]美聯社報道說:「珍妮·傑克遜周五那兩個小時的表演使台下的觀眾如痴如醉,並讓所有到場的歌迷都覺得,就算等待了2年也是值得的。」[156]2010年7月,珍妮繼蓮納·荷恩伊麗莎白·泰勒勞倫·白考爾戴安娜·羅斯後,成為美國著名毛皮生產協會美國傳奇水貂養殖場協會英語American Legend Cooperative的皮草品牌寶嘉美新一代代言人,並拍攝了名為「怎樣才能成為傳奇?」的系列廣告。[157]公司的發言人說,選擇珍妮作為代言人是因為她「是世界音樂和娛樂史上的偶像,一個真正的傳奇。她向眾人充分展示了一代傳奇所應該有的所有元素,珍妮在娛樂界的地位也就如同寶嘉美在奢侈品界的地位一般。」[157]珍妮的這一廣告激怒眾多動物權益保障組織以及演藝圈的反皮草人士。[157]著名影星帕米拉·安德森和美國善待動物組織的副總裁Dan Mathews均譴責珍妮的這一行為虛偽,因為珍妮也曾經拒絕為皮草廣告代言。[158]2010年8月,環球唱片出版了珍妮的第三張精選輯《珍藏:全紀錄英語Icon: Number Ones》,這是環球唱片《偶像》系列精選中的一張,這系列精選集的文案中寫道:「這系列精選集,是音樂史最偉大的藝術家們的標誌性歌曲以及最廣受歌迷喜愛的歌曲集合。」[159]

2010年11月,她在Tyler Perry改編自1975年Ntozake Shange英語Ntozake Shange創作的舞台劇《給那些當彩虹出現,就要考慮自殺的有色女孩英語For Colored Girls Who Have Considered Suicide When the Rainbow Is Enuf》的電影《彩虹艷盡半邊天英語For Colored Girls》中飾演Joanna。《華爾街日報》的Christopher John Farley高度讚揚了珍妮在劇中的表演:「當她口中朗讀出原作者Ntozake Shange撰寫的台詞——這整部劇的精髓所在...不僅僅像在咖啡店的輕聲細說,更像是一場看似平凡但不可辯駁的演說。」[160]而線上雜誌Salon.com的Matt Zoller Seitz則評價她:「她已經遠遠的超越了自己——尤其是在那場她終於發現自己丈夫的秘密的戲中,珍妮那短髮造型,倍受創傷的眼神,導演在珍妮身上激發的戲劇張力,老練世故的表現和孤獨冷漠剛毅的女性特質融合在一起,不由的會讓人聯想起影壇的一代傳奇珍·惠曼瓊·克勞馥。不得不說,Peryy是一位出色並有巨大洞察力的導演。」[161]《紐約時報》的Manohla Dargis評論說:「珍妮·傑克遜雖然演出經驗不足,但表演的還算得當。但她看似平凡的演出卻充滿了力量。部分是因為她與她的兄長邁克爾都具有的古怪的個性,契合了劇中角色那乖張、傲慢、自以為是但其實內心極度脆弱的特質,就像拉娜·特納所塑造的一系列熒幕形象一樣,透着一股怪異的真實感。」[162]部分的影評家還將珍妮的演出與梅莉·史翠普在《穿著Prada的惡魔》中的演出做比較。[162][163][164]她的表現也為她贏得了非裔美國電影人促進基金會舉辦的2011年黑盤獎英語Black Reel Award最佳女配角獎提名和最佳集體演出獎提名。[165]

2010年11月18日,珍妮接受美國在線的音樂節目《The Boombox》的專訪,她宣布計劃將在2011年舉辦她個人職業生涯中規模最大的世界巡演。[166][166]這場名為《Number Ones: Up Close and Personal英語Number Ones: Up Close and Personal》的巡迴演唱會將跨越世界上各大洲的35個城市。[166]而舉辦的城市地點,將由歌迷在她的官方網站上選出。[166]而在表演中,她也將自己在各大排行榜上的35首冠軍單曲作為禮物奉獻給這座城市。[166]珍妮也與美國玩具公司美泰爾合作發售以自己為形象的一款限量版的芭比娃娃,命名為「Divinely Janet」。這款娃娃的所有收益也將捐獻給美國天使計劃基金會英語Project Angel Food[167]2011年2月15日,珍妮親自撰寫的首部自助書英語Self-help珍我:如何發現自己與愛自己英語True You: A Journey to Finding and Loving Yourself》出版,並在3月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首位。[168]2011年3月,她與獅門娛樂簽了一部電影的製作合約,將由自組的獨立工作室獨立製作與發行一部電影。[169]獅門娛樂電影製作與發行部的總裁Mike Paseornek說:「珍妮是一個充滿實力的藝人,並深受觀眾的喜愛。我們深信她會在大熒幕上也給我們帶來精彩的演出。我們對能幫助她完成充滿激情和才華的構思而深感榮幸。「[169]隨後,珍妮成為第一位在巴黎盧浮宮由著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中表演的女藝人。這場慈善演出也是為了修復盧浮宮的工作而籌集善款。盧浮宮的藝術總監Henri Loyrette說:「作為這個世界最出色的藝術家之一,珍妮·傑克遜讓我們深感自豪,她激情四射的演出也和玻璃金字塔同樣是這個世界上的傑作之一。」[170]2011年8月,珍妮宣布與寶嘉美續約兩年,寶嘉美的CEO Joe Morelli說:「我們在對產品今後的推廣工作的討論中達成共識,覺得珍妮在此前的表現完全符合我們的要求,她的魅力、豪華的特質和精緻的品質完全符合寶嘉美的特點。」[171]2011年,珍妮與該品牌合作的15件珍貴的毛皮製品在薩克斯第五大道布魯明黛百貨公司出售。[172]

2012年,珍妮成為減肥產品製造商NutriSystem英語Nutrisystem代言,並與該公司一起將價值1000萬美元的食物捐獻給有需要的人群。[173]

2015–2019:《堅固柔情》、世界巡演和搖滾名人堂 編輯

2015年5月,珍妮宣佈計劃在秋天發行新專輯並開啟新的一輪巡迴演唱會,而新專輯以她自己的公司Rhythm Nation發行,與BMG 音樂版權管理公司合作。珍妮也成爲少數擁有自己唱片公司的非裔美國女歌手之一。

6月22日,珍妮·傑克遜的新單曲《No Sleeep》發行,立即在Billboard、Twitter Trending 140上排名第一;而後與傑寇合作的專輯版本更以第63名的成績再次進入告示牌百大單曲榜,同時也在成人R&B歌曲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8月20日,珍妮發佈了新歌《The Great Forever》的預告片,同時也宣布了新專輯命名為「Unbreakable」。製作人Jimmy Jam和Terry Lewis表示,這張專輯的主題反映了「能夠脆弱並能夠承受你所遇到的一切」,借鑑了珍妮過去幾年的經驗。另一首與蜜西·艾莉特合作的新歌《BURNITUP!》於9月24日在BBC廣播一台首播。

珍妮·傑克遜的第11張錄音室專輯《堅固柔情英語Unbreakable (Janet Jackson album)》於2015年10月2日正式發行。該專輯獲得《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和《衛報》等媒體的高度評價。並在發行一週在Billboard 200上摘下冠軍,成爲珍妮第七張在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專輯。

珍妮·傑克遜在2018年的告示牌音樂獎上獲得告示牌偶像獎。珍妮在接受該雜誌採訪時透露,她正在創作新音樂。2018年8月17日,珍妮發行了單曲《Made for Now》,與洋基老爹合作。

2018年10月,珍妮·傑克遜進入搖滾名人堂的提名名單,並在年底被宣佈爲2019年搖滾名人堂七名入圍者之一。

音樂作品 編輯

告示牌冠軍專輯(Billboard 200
  1. Control》【2週】1986.7.5(1986年終#6)
  2. Janet Jackson's Rhythm Nation 1814》【4週】1989.10.28(告示牌1990年度最佳專輯)
  3. janet.》【6週】1993.6.5(1993年終#4)(1994年終#8)
  4. The Velvet Rope》【1週】1997.10.25(1998年終#27)
  5. All for You》【1週】2001.5.12(2001年終#25)
  6. Discipline英語Discipline (Janet Jackson album)》【1週】2008.3.15(2008年終#102)
  7. Unbreakable英語Unbreakable (Janet Jackson album)》【1週】2015.10.24(2015年終#159)
告示牌冠軍單曲(Billboard Hot 100
  1. When I Think Of You〉 【2週】 ●1986.10.11(1986年終#32)
  2. Miss You Much〉【4週】 ▲1989.10.7(1989年終#5)
  3. Escapade〉【3週】 ●1990.3.3(1990年終#15)
  4. Black Cat〉【1週】 ●1990.10.27(1990年終#59)
  5. Love Will Never Do (Without You)〉【1週】 ●1991.1.19(1991年終#19)
  6. That's the Way Love Goes〉【8週】 ▲1993.5.15(1993年終#4)
  7. Again〉【2週】 ▲1993.12.11(1993年終#74)
  8. Together Again〉【2週】 ●1998.1.31(1998年終#6)
  9. Doesn't Really Matter〉【3週】 ●2000.8.26(2000年終#18)
  10. All for You〉【7週】 ▲2001.4.14(2001年終#3)

電視作品 編輯

電影作品 編輯

文學作品 編輯

世界巡迴演唱會 編輯

得獎列表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珍妮」或譯「珍妮特」。
  2. ^ 2.0 2.1 2.2 2.3 珍妮·杰克逊发行自己的新歌+精选专辑《Number Ones》, 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英語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 美通社, 2009-10-14 [2009-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6) 
  3. ^ Top Selling Artists, 美國唱片業協會, [2008-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1) 
  4. ^ Janet Jackson.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2019 [December 13,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3).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Cornwell, Jane, Janet Jackson, Carlton Books英語Carlton Books: 2, 10, 24, 2002, ISBN 1-84222-464-6 
  6. ^ Norment, Lynn, Janet: On her sexuality, spirituality, failed marriages, and lessons learned, Jet 57 (1), November 2001: 104, ISSN 0012-9011 
  7. ^ Fox, Norman, Indian Summer, tv.com, [2008-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8. ^ 8.0 8.1 8.2 8.3 Saunders, Michael, The 3 Divas Janet Jackson turns her focus inward, The Boston Globe, 1996-10-03: D13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Janet Jackson, Allmusic, 2006 [2008-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3) 
  10. ^ Top Hip-Hop and R&B Songs & Singles Charts. Billboard. [2010-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11. ^ Smith, Jessie Carney, Notable Black American women, Volume 2, Gale: 324, 1996, ISBN 978-0-8103-9177-2 
  12. ^ 12.0 12.1 Cohen, Jonathan, Billboard Feature: Janet Jackson: Still In Control, Billboard, 1999-12-15 [201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0) 
  13. ^ 13.0 13.1 Ritz, David, Sexual healing, Rolling Stone (665), 1993-09-16: 38, ISSN 0035-791X 
  14. ^ 14.0 14.1 Gaar, Gillian G., She's a rebel: the history of women in rock & roll, Seal Press: 323–325, 2002, ISBN 1-58005-078-6 
  15. ^ Janet Jackson's Control, Spin, 1987-01 [2010-09-30] 
  16. ^ Johnson, Connie, Jackson Jive, Los Angeles Times, 1986-02-23: 78, ISSN 0458-3035 
  17. ^ Singer Janet Jackson, Newsweek 108 (3), 1986-07-21: 61, ISSN 0028-9604 
  18. ^ Hoerburger, Rob, Janet Jackson: Control: Music Reviews: Rolling Stone, Rolling Stone, 1986-04-24 [201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30)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Artist Chart History – Janet Jackson, Billboard, [201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Gold & Platinum,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58–2009 [200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4) 
  21. ^ Smith, Kathleen, American Music Awards tonight to honor Presley posthumously, St. Petersburg Times, 1987-01-26: 7.D 
  22. ^ Travis tops music award winners, Houston Chronicle, 1988-01-26: 1, ISSN 1074-7109 
  23. ^ Hamlin, Jesse, Graced With a Grammy / Paul Simon wins award for top album,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87-02-25: 48 
  24. ^ Cocks, Jay, Dancing on the charts, TIME 135 (22), 1990-05-28: 87, ISSN 0040-781X 
  25. ^ Graham, Jefferson, Janet in command; Jackson rules her own `Nation'; Highlights of a rhythmic life, 今日美國, 1989-12-15: 01.D 
  26. ^ Morse, Steve, Changing Her Tune Janet Jackson's New Conscience, 波士頓環球報, 1989-11-20: 30 
  27. ^ Aletti, Vince, Rhythm Nation 1814: Janet Jackson: Review: Rolling Stone, Rolling Stone, 1998-10-19 [201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30) 
  28. ^ VINTAGE VYBZ DOWNUNDER: Janet Jackson - Rhythm Nation 1814, djtoma.blogspot.com, 2009-01-12 [201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8) 
  29. ^ Dowell, Dowell; Kim Jones, Heritage Signature Entertainment Memorabilia Auction #622, Heritage Capital Corporation: 139, 2006, ISBN 1-59967-036-4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Grammy Winners Search, The Recording Academy, 2008 [2008-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1) 
  31. ^ Macdonald, Patrick, Ringing In 1991: Northwest Top 10 Video Count-Down, The Seattle Times, 1990-12-28: 8 
  32. ^ Anderson, Susan, Chronicle, The New York Times, 1990-11-28: 7, ISBN 0-8118-6207-0, ISSN 0362-4331 
  33. ^ Jaynes, Gerald David,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American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565, 2005, ISBN 0-7619-2764-6 
  34. ^ Selvin, Joel, Just Wholesome Glitz From Jane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0-04-30: F1 
  35. ^ Names In The News Janet Jackson Benefit Concert, Los Angeles Times, 1990-02-05: 9, ISSN 0458-3035 
  36. ^ Janet Jackson Ends 'Rhythm Nation' Tour, Donates over $1/2 Million to Fund Education Projects, Jet 79 (13), 1991-01-14: 56, ISSN 0021-5996 
  37. ^ Janet Combines Talent and Appeal for UNCF, Los Angeles Sentinel, 1994-03-03: B–3, ISSN 0890-4340 
  38. ^ Kramarae, Cheris; Dale Spender,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Women: Global Women's Issues and Knowledge, Routledge: 1408, 2000, ISBN 0-415-92091-4 
  39. ^ Wild, David, Jackson's Double Play, Rolling Stone (657), 1993-05-27: 18, ISSN 0035-791X 
  40. ^ 40.0 40.1 Hilburn, Robert, I Think I've Finally Grown Up, Newsday, 1994-06-27: 10  |year=|date=不匹配 (幫助)
  41. ^ Goldberg, M., The Jacksons score big, Rolling Stone, 1991-05-02: 32, ISSN 0035-791X 
  42. ^ 42.0 42.1 42.2 The Biggest Brother-Sister Stars in Show Business History, Ebony 46 (10), : 40, ISSN 0012-9011 
  43. ^ 43.0 43.1 43.2 Gordinier, Jeff, Will the real Janet Jackson please stand up? Is the seductive superstar an enigma wrapped in a riddle? Or just your average nasty girl with a taste for pleasure and pai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1-05-04: 36 
  44. ^ Gundersen, Edna, All About Janet, USA Today, 1994-02-18: 1 
  45. ^ Flick, Larry, Janet makes definitive statement, billboard, 1993-05-22: 17 
  46. ^ Janet Jackson: Janet : Music Reviews, Rolling Stone, [201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2) 
  47. ^ Brackett, Nathan; Christian David Hoard, Christian Hoard, The New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 Simon and Schuster: 411, 2004, ISBN 0-7432-0169-8 
  48. ^ Janet Jackson set for return to form, ABC News, 2008-01-22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49. ^ Poetic Justice, Rolling Stone, 2000-12-08 [2008-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9) 
  50. ^ Howe, Desson, Poetic Justice, The Washington Post, 1993-07-23 [2008-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51. ^ Gleiberman, Owen, Poetic Justice Movie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3 [2009-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22) 
  52. ^ Biddle, Frederic M., Fashion and fame team on Oscar night, The Boston Globe, 1994-03-22: 61 
  53. ^ HFPA - Awards Search,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1993 [2010-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3) 
  54. ^ Janet Jackson, Rolling Stone, 2004-09-30 [2008-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6) 
  55. ^ Murray, Sonia, Janet: The Queen of Pop: Michael could lose his crown to his hot little sister, The Vancouver Sun, 1994-02-03: C1, ISSN 0832-1299 
  56. ^ Snyder, Michael, Janet Jackson Makes All The Right Moves / Singer brings extravaganza to San Jos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4-02-18: C1 
  57. ^ Corliss, Richard; Sachs, Andrea, Society: Who's Bad? An age of innocence may be at an end as Michael Jackson, the Peter Pan of pop, confronts accusations that he sexually abused one of his young friends, TIME, 1993-09-06: 54 
  58. ^ 58.0 58.1 Norment, Lynn, Grown-up Janet Jackson talks about racism, sensuality and the Jackson family, Ebony 48 (11), September 1993: 36, ISSN 0012-9011 
  59. ^ Boepple, Leanne, Scream: space odyssey Jackson-style.(video production; Michael and Janet Jackson video), Theatre Crafts International 29, 1995-11-01: 52, ISSN 1063-9497 
  60. ^ Fred, Bronson, Janet Jackson Has Done It Again, Billboard (Nielsen Business Media, Inc.), September 16, 1995: 96 [2010-04-17] 
  61. ^ Design of a Decade 1986/1996 > Charts & Awards > Billboard Singles, Allmusic, 2006 [2008-07-20] 
  62. ^ Jones, Steve, Janet digs deep Jackson confronts knotty issues with introspective 'Velvet Rope', USA TODAY, 1997-10-07: 1.D, ISSN 0734-7456 
  63. ^ Morse, Steve, Pure pop for power women Janet Jackson, Bonnie Raitt, Yoko Ono and Madonna flex their musical muscle, The Boston Globe, 1995-11-03: 51, ISSN 0743-1791 
  64. ^ Janet Jackson Hits Big; $80 Million Record Deal, Newsday, 1996-01-13: A02 
  65. ^ They don't call it jackpot for nothing. After much speculation, Janet Jackson, 29, clinched a reported four-album, $80 million deal with Virgin Records, making her the music industry's highest-paid performer (over brother Michael and Madonna, who each got $60 million deals in the early '90s) Davidson, Casey, News & Notes,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6-01-26: 15 
  66. ^ Farley, Christopher John; Thigpen, David E.; Ressner, Jeffrey, Business: Are they worth all that cash? Janet Jackson's record-breaking $80 million contract could set off a new wave of pop-music megadeals, TIME, 1996-01-29: 54 
  67. ^ Rock band R.E.M. later signed an $80 million dollar recording contract with Warner Bros. Records in August 1996; sources compared the group's record deal with Jackson's contract, but quoted her earning a comparatively lower estimate of $70 million dollars. R.E.M. Signs $80M Deal, Newsday, 1996-08-26 
  68. ^ Henderson, Eric, Slant Magazine Music Review: Janet Jackson: The Velvet Rope, Slant, 2006 [2008-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9) 
  69. ^ Flick, Larry, The Year in Music, Billboard 109 (52), 1998-12-03: 16, ISSN 0006-2510 
  70. ^ Janet Jackson: Charts & Awards: Billboard Singles, Allmusic, 1997 [201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3) 
  71. ^ 71.0 71.1 71.2 Halstead, Craig; Craig Halstead, Chris Cadman, Jacksons Number Ones, Authors On Line: 28, 120, 2003, ISBN 0-7552-0098-5 
  72. ^ McCormick, Neil, The Arts: Give her enough rope ... Reviews Rock CDs, The Daily Telegraph, 1997-10-18: 11 
  73. ^ Janet Jackson: The Velvet Rope : Music Reviews : Rolling Stone, Rolling Stone, [201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3) 
  74. ^ 74.0 74.1 74.2 McCarthy, Marc, Janet Jackson to be Honored at 19th Annual GLAAD Media Awards in Los Angeles, 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2008-04-01 [2008-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6月8日) 
  75. ^ Hilburn, Robert, Janet Jackson Learns The Ropes\ Singer Learns To Like Herself On The Way To Creating The Lavishly Staged Velvet Rope Tour, Pittsburgh Post-Gazette, 1998-09-20: G3, ISSN 1068-624X 
  76. ^ HBO's Exclusive Live Concert Event Janet: The Velvet Rope, Time Warner, 1998-10-14 [2008-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77. ^ Jet - Google Books, 1999-08-16 [2010-06-29] 
  78. ^ Kim McAvoy, HBO makes the most of music, Broadcasting & Cable 128 (36), : 30 
  79. ^ Ryon, Ruth, Hot Property; Westside at End of Her 'Rope'; Home Edition, Los Angeles Times, 1999-04-18: K1 
  80. ^ Global Pulse: Smith, Hill Top World Awards, Billboard, 1999-05-06 [2008-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9) 
  81. ^ Mayfield, Geoff, Totally '90s: Diary of a decade, Billboard 111 (112), 1999-12-25, ISSN 0006-2510 
  82. ^ LaSalle, Mick, `Professor' Moves Out Smartly / Hollywood's summer better than expected,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0-07-31: D1 
  83. ^ Box Office; Home Edition, Los Angeles Times, 2000-08-03: F–28 
  84. ^ McElroy, Quindelda, Ex-hubbies can cash in, 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2007-04-21: E.2 
  85. ^ Billboard Bits: AMAs, They Might Be Giants, Ricky Scaggs, Billboard, 2001-01-04 [2008-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86. ^ Jeckell, Barry, MTV To Honor Janet Jackson, Billboard, 2001-01-10 [200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9) 
  87. ^ Martens, Todd, Janet Reigns Supreme On Billboard Charts, Billboard, 2001-05-03 [2008-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88.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All for You > Review, Allmusic, 2001 [2008-07-20] 
  89. ^ Pareles, Jon, Album of the Week,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5-04 [2008-07-20] 
  90. ^ 90.0 90.1 vanHorn, Teri, Janet Jackson Single Breaks Radio, Chart Records, MTV, 2001-03-09 [2008-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4) 
  91. ^ Martens, Todd, Seven And Counting For Janet At No. 1, Billboard, 2001-05-17 [2008-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92. ^ Caulfield, Keith, Ask Billboard, Billboard, 2006-12-24 [2008-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93. ^ Janet Jackson dévoile la vidéo de "Make Me". Charts in France. [201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9). 
  94. ^ Robert Hilburn, Jackson's 'All for You' Concert Misses the Beat; The singer's tightly scripted and precisely executed but seemingly adolescent show at Arrowhead Pond pales in comparison with Madonna's recent tour, Los Angeles Times, 2001-10-01: F.1 
  95. ^ 95.0 95.1 Esparza, Rafael; Massey, David; Scalese, Rudy, Let Jackson's Energetic Beat Go On, The Los Angeles Times, 2001-10-06: F–4 
  96. ^ Janet Jackson Announces 'All for You Tour 2001'; Alliance to Support Boys & Girls Clubs of America; Ticket Proceeds To Be Donated As Part Of Nationwide Campaign, Business Wire, 2001-05-30 
  97. ^ Weekes, Danielle, I'm Sorry, Says Ms Jackson, The Voice, 2004-10-16 [2008-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6) 
  98. ^ TVbythenumbers.com.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8). 
  99. ^ 99.0 99.1 Apologetic Jackson says 'costume reveal' went awry, CNN, 2004-02-03 [2006-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8) 
  100. ^ Jackson's apology can't stem mass anger, ESPN, [2008-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0) 
  101. ^ Numbers, Time 163 (7), 2004-02-16: 19, ISSN 0040-781X 
  102. ^ Burke, Monte, The Ripple Effect, Time 173 (4), 2004-03-01: 46, ISSN 0015-6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9) 
  103. ^ Star-studded 2007 edition of Guinness World Records released, CBC News, 2006-09-29 [2006-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9) 
  104. ^ Davidson, Paul, FCC loses appeal of 'wardrobe malfunction' fine, USA Today, 2008-07-22: 2b, ISSN 0734-7456 
  105. ^ Leopold, Todd, Beyonce tops with five Grammys, CNN, 2004-02-09 [2008-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7) 
  106. ^ Gallo, Phil, Beyonce beats the rap at the Grammys, Variety, 2004-02-09 [2008-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107. ^ Horne: Janet Jackson, don't play me, CNN, Associated Press, 2004-02-04 [2008-04-03], (原始內容 (– Scholar search)存檔於2005年2月20日) 
  108. ^ 108.0 108.1 No. 1 Usher Holds Janet To No. 2 Debut, Billboard, [2009-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109.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Damita Jo, Allmusic, 2004 [2009-02-08] 
  110. ^ Powers, Ann, Janet Jackson: Damita Jo Review on Blender, Blender, 2004-03-03 [200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14) 
  111. ^ Janet Jackson Biography : People.com. 人物. [201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7). 
  112. ^ Hope, Clover, Together Again: Janet Jackson, Billboard, 2008-02-04 [2008-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8) 
  113. ^ Hay, Carla, The Billboard Backbeat, Billboard 116 (35), 2004-08-28: 60–61 
  114. ^ New York Chapter Of 100 Black Men Honors Janet Jackson, Hank Aaron, Johnnetta Cole, Willie Gary, Jet 106 (23), 2004-12-06: 28, ISSN 0021-5996 
  115. ^ Browne, J. Zamgba, Janet Jackson stirs up controversy at annual gala of 100 Black Men, New York Amsterdam News 95 (47), 2004-11-18: 8, ISSN 0028-7121 
  116. ^ Berry, Steve, Janet Jackson stirs up controversy at annual gala of 100 Black Men, The Columbus Dispatch 95 (47), 2004-11-11: 12.D, ISSN 1074-097X 
  117. ^ the best-selling issue in Us Weekly history was the Janet Jackson mag, which sold a record 1.4 million the week of May 26. Kelly, Keith, MLad Mag's Coverup – Fhm Wraps Racy Glossy After Hudson News Complaint, New York Post, 2006-06-23: 36 
  118. ^ Coveney, Janine, Janet's Juggernaut, Billboard, 2006-09-05 [201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119. ^ Serpick, Evan, Janet Jackson: 20 Y.O. : Music Reviews : Rolling Stone, 2006-10-03 [201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3) 
  120. ^ Gamboa, Glenn, How Janet got her groove back, Newsday, 2006 [2008-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13日) 
  121. ^ Ask Billboard. Billboard. [201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122. ^ Ebony - Apr 2008, 2008-04 [2010-06-05] 
  123. ^ Mitchell, Gail; Garrity, Brian, Dupri Exit Fuels Rumors, Billboard 118 (44), 2006-11-04: 10, ISSN 0006-2510 
  124. ^ Goldman, Lea; Kiri Blakeley, The 20 Richest Women In Entertainment, Forbes, 2007-01-18 [2008-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6) 
  125. ^ Ryan, Joal, Just Call It Tyler Perry's Box Office, E! News, 2007-10-15 [2010-09-17] 
  126. ^ Scheib, Ronnie, Tyler Perry's Why Did I Get Married?, Variety 408 (10), October 2007: 32, ISSN 0042-2738 
  127. ^ Morris, Wesley, 'Married' is involving, if not blissful, The Boston Globe, 2007-10-13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3) 
  128. ^ Christian, Margena A, NAACP Honors Showbiz Veterans, Newcomers At Image Awards, Jet 113 (8), 2008-03-03: 52 
  129. ^ Watson, Margeaux, Discipline Music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 [2008-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8) 
  130. ^ Kellman, Andy, Discipline, Allmusic, 2008 [2009-10-09] 
  131. ^ Harrington, Jim, Review: The hits kept coming at Janet Jackson's Oakland show, The Oakland Tribune, 2008-09-14, ISSN 1068-5936 
  132. ^ Janet Jackson splits with record label, NME, 2008-09-20 [2009-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1) 
  133. ^ Concepcion, Mariel, Janet Jackson Parts Ways With Island Def Jam, Billboard, [2008-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3) 
  134. ^ Week Ending April 11, 2010: Bieber Bounces Back. Yahoo.com. 2010-04-14 [2010-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7). 
  135. ^ Carter, Kelley, An emotional Janet Jackson thanks fans at BET Awards, USA Today, 2009-06-28 [200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2) 
  136. ^ 136.0 136.1 Brown, Laura, Janet Jackson Takes Control, Harper's Bazaar, October 2009: 244, ISSN 0017-7873 
  137. ^ Kaufman, Gil, VMAs Kick Off with Madonna and Janet's Tribute to Michael Jackson, MTV News, 2009-09-13 [2009-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2) 
  138. ^ 138.0 138.1 Kinon, Cristina, Janet Jackson to do dance tribute for Michael to kick off VMAs, Daily News, 2009-09-11 [2009-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5) 
  139. ^ Slezak, Michael, Janet Jackson single-handedly saves MTV VMA tribute to Michael Jackso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9-09-13 [2009-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5) 
  140. ^ Kaufman, Gil, Janet Jackson Releases New Single Following VMA Performance, MTV, 2009-09-14 [2009-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2) 
  141. ^ Chart Highlights: Adult Contemporary, Pop, Jazz & More. Billboard. 2009-12-21 [2009-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142. ^ Janet Jackson to Chair amfAR's Inaugural Milan Fashion Week Event, amfAR, 2009-08-24 [200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6) 
  143. ^ Colleen, Barry, Charity Auction Nets $1.1 Million for AIDS, Yahoo! Music, Associated Press, 2009-09-29 [2010-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5) 
  144. ^ Janet Jackson's hits CD on its way,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008-10-13 [2008-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4) 
  145. ^ Kaufman, Gil. 50 Cent's Self Destruct Is Lowest Chart Debut Of His Career. MTV. 2009-11-25 [200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8). 
  146. ^ Kaufman, Gil, Janet Jackson Kicks Off American Music Awards With Energetic Medley/Singer performed her new single, 'Make Me.', MTV, 2009-11-22 [2009-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6) 
  147. ^ Janet Jackson Capital FM, 95.8 Capital FM, 2009-10-20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2) 
  148. ^ Flint, Joe, Tyler Perry's impressive weekend, Los Angeles Times, 2010-04-05 [2010-04-06] 
  149. ^ Morris, Wesley, Tyler Perry’s psychological mayhem cuts deep in ‘Married’ sequel, The Boston Globe, 2010-04-03 [201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6) 
  150. ^ Hale, Mike, Tyler Perry's Why Did I Get Married Too? (2010): At Couples’ Reunion, Laughs, Then Grief,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4-07 [201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6) 
  151. ^ Cooper, Jackie, "Tyler Perry's Why Did I Get Married Too?": Why Did He Make a Two?, The Huffington Post, 2010-04-05 [201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9) 
  152. ^ The 42nd NAACP Image Awards - Motion Picture, NAACP Image Awards, 2011-01-12 [2011-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2) 
  153. ^ Rodriguez, Jayson, Jermaine Dupri Says New Janet Jackson Song Is 'A Good Record', MTV, 2010-02-18 [201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2) 
  154. ^ Downey, Ryan J. 'American Idol' Finale Ratings the Lowest Since Season One. MTV News. May 27, 2010 [May 27,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31). 
  155. ^ Gardner, Elysa, Janet Jackson marries work, personal life in Perry sequel, USA Today, 2010-03-31 [201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4) 
  156. ^ Janet Jackson Dazzles Crowd at Essence Festival, Billboard, 2010-07-03 [201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5) 
  157. ^ 157.0 157.1 157.2 Ella Ngo, Poll: Are You Fur or Against Janet Jackson's New Ad, E!, 2010-07-29 [2010-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1) 
  158. ^ Cristina Everett, Pamela Anderson slams 'greedy' Janet Jackson for hawking fur in 'disappointing' Blackglama ad, Daily News, 2010-07-29 [2010-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31) 
  159. ^ Icon Series Launched by 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 Universal Music Enterprises: PR Newswire, 2010-08-09 [2010-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7) 
  160. ^ Christopher John Farley, Janet Jackson Tackles Poetry in ‘For Colored Girl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0-11-02 [2010-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5) 
  161. ^ Matt Zoller Seitz, 'For Colored Girls': Tyler Perry's Misunderstood Genius, Salon.com,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9) 
  162. ^ 162.0 162.1 Manohla Dargis, A Powerful Chorus Harmonizing ‘Dark Phrases of Womanhood’,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6) 
  163. ^ Randy Myers, Review: Cast elevates 'For Colored Girls' from soap opera territory, San Jose Mercury News,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6) 
  164. ^ Claudia Puig, Tyler Perry turns poetic 'For Colored Girls' into a soap opera, USA Today,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7) 
  165. ^ 2011 Black Reel Awards Nominations, Black Reel Awards, 2010-12-15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1) 
  166. ^ 166.0 166.1 166.2 166.3 166.4 Janet Jackson Announces 2011 Plans, Asks Fans for Questions - The Boombox, The Boombox (AOL), 2010-11-19 [201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1) 
  167. ^ Amber Katz, This Janet Jackson Barbie Doll Is All We Want For Christmas!, MTV, 2010-12-10 [2011-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7) 
  168. ^ Best Sellers -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2-28 [2011-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8) 
  169. ^ 169.0 169.1 Pamela McClintock, Janet Jackson Signs Film Production Deal with Lionsgate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3-15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8) 
  170. ^ Sonya E, Janet Jackson To Make History In Paris, Sister 2 Sister, 2011-04-08 [2011-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1) 
  171. ^ Janet Jackson Featured In New Blackglama Ad Campaign, RTT News, 2011-08-25 [2011-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2) 
  172. ^ Coleen Nika, News Roundup: Lady Gaga's Barney's Workshop, Rihanna's Collection, Janet Jackson's New Line And More, Rolling Stone, 2011-11-23 [2011-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6) 
  173. ^ Elizabeth Olson, Weight Loss, With Divas and Public Service, New York Times, 2011-12-14 [201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