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絨寺藏語稱「跋絨貢巴」(:威利轉寫'ba' rom dgon pa)位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那曲縣古露鎮,是一座藏傳佛教跋絨噶舉派寺院,也是跋絨噶舉派的主寺。[1]

跋絨寺
威利轉寫'ba' rom dgon pa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那曲縣古露鎮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跋絨噶舉派
建築詳情
建立者跋絨巴·達瑪旺久
開山時間12世紀中葉
地圖
地圖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邦榮寺
所在那曲地區那曲縣古露鎮
分類古建築
時代公元1153年
編號5-69
登錄2009年11月19日

簡介 編輯

那曲縣桑丹康桑雪山是西藏二十五座最高的山峰之一,在宗教上相應尊為二十五位仙境居士之一。依附在該山的神叫「夜叉崗布桑布」,為法力強大的護法神,周圍眾多山峰和湖泊均是她的侍從。跋絨寺便坐落在該山腳下的跋絨谷中。[2]21世紀初,跋絨寺是古露鎮唯一一座寺院。[3]

跋絨寺,又譯「邦榮寺」、「拔絨寺」、「拔戎寺」、「巴榮寺」,是達布噶舉派四大派之一的跋絨噶舉派的主寺。該寺由達布拉傑的弟子跋絨巴·達瑪旺久Barompa Dharma Wangchug)於12世紀中葉始建,達瑪旺久是跋絨噶舉派的創始人。[1]1158年(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藏曆第三饒迥土虎年),帕木竹巴·多吉傑布興建丹薩替寺,由此傳出達布噶舉派的支派帕竹噶舉派。後來,達布拉傑的弟子達瑪旺久在藏北興建「跋絨日沃且寺」(簡稱「跋絨寺」),由此傳出達布噶舉派的支派跋絨噶舉派[4]

跋絨寺的左前方有岩洞,稱為「瓊學扎孜」。據傳說,該洞是達瑪旺久的師父達布拉傑指給他的修行洞。谷的中下部的岩坎之下,有許多天然岩洞,該寺鼎盛時期,這些岩洞是該寺僧眾的修行靜室。18世紀中期,在蒙古準噶爾部入侵西藏時,該寺被準噶爾部夷平,受到徹底毀滅。但在這些岩洞中修行的苦行僧則從未間斷。[1]

被準噶爾部毀滅後,跋絨寺一直由當地阿巴維持香火。1980年代,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覺扎寺色嘎活佛的倡議及主持下,開始重建跋絨寺,恢復跋絨噶舉派的法脈。經過近20年重建,跋絨寺建成了一座修行殿、兩座經堂、一座護法殿。到2008年左右,該寺有僧人43名,活佛1人,阿巴2人。[3]

2013年,跋絨寺保護工程已由相關部門批准建設,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在2013年對工程進行了招標。[5]

1987年,跋絨寺僧眾來到拉薩八廓,為剛圓寂的該寺活佛念經祈禱。拉薩居民索朗曲宗牽着2歲的兒子從旁邊經過,孩子掙脫母親的手向僧人跑去,拿起地上擺放的該寺活佛用過的轉經筒說「這是我的」,索朗曲宗生想拉開孩子,孩子卻使勁掙扎並繼續說:「那是我的,那就是我的東西。」跋絨寺僧眾隨後請來拉薩達隆寺孜珠活佛,孜珠活佛初步認定小尼瑪堅參為跋絨寺活佛第三世轉世靈童,並將他帶在身邊學習佛法兩、三年。隨後,尼瑪堅參又隨經師同扎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覺扎寺師從色嘎活佛兩年多。尼瑪堅參除了學習經書外,還和普通孩子一樣貪玩,以至同扎經師常為其頑皮而傷腦筋。1997年,白馬旺加經師接替同扎經師,陪伴尼瑪堅參。1999年,經跋絨寺僧人申請,國家認定尼瑪堅參的活佛資格,正式坐床。14歲的尼瑪堅參成為藏傳佛教噶舉派活佛之一,也是1999年國家民族宗教改革之後,那曲地區根據《西藏自治區活佛轉世管理暫行規定》認定的四名轉世靈童中最小的一個。經國家安排,2001年尼瑪堅參再次赴青海省的覺拉寺學經,2003年回到跋絨寺常駐。此後,尼瑪堅參每日早晚誦經,還主持宗教儀式,赴信眾家中作法,布施貧困藏民。尼瑪堅參有自己的手機,平時喜歡聽最流行的藏族歌曲,還喜歡看電視劇,特別是神話劇、武俠劇。 [6]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