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

中国甘肃省定西市下辖的县

通渭縣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定西市下屬的一個,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側,介於東經104°57′~105°38′、北緯34°55′~35°29′之間。東南、南分別與天水市秦安縣甘穀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天水市武山縣和定西市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定西市安定區白銀市會寧縣和平涼市靜寧縣毗鄰。

通渭縣
坐標:35°12′31″N 105°14′45″E / 35.20851°N 105.24596°E / 35.20851; 105.24596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甘肅省定西市
政府駐地平襄鎮
面積
 • 總計2,909.73 平方公里(1,123.45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 總計323,648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743300
電話區號932
車輛號牌甘J
行政區劃代碼621121
網站www.tongwei.gov.cn

2021年,通渭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1.63億元。[1]

地理氣候[2] 編輯

全縣位於黃土高原,屬中國半濕潤半乾旱性區,溫帶季風氣候,年溫差大。境內多溝壑,且水土流失嚴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同時,境內風力資源,光熱資源豐富。

歷史 編輯

地名由來 編輯

熙甯元年(1068年),陝西秦鳳路副督總管楊文廣築大甘穀口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賜名「甘穀城」,又於擦珠穀築一大堡 (今什川鄉李家坪古城遺址),朝廷賜名「通渭堡」,因牛穀河通往渭河而得名。

歷史沿革 編輯

通渭歷史悠久。據發掘文物證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通渭這塊土地上。

夏、商、西周時期,通渭地為羌人所居。

春秋和戰國前期,通渭地為襄戎地。

戰國後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隴西郡,通渭地屬隴西郡(治今臨洮)轄。 秦統一後,通渭地仍屬隴西郡轄。

新莽篡漢,改天水郡為鎮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縣為「平相縣」

西漢更始元年至東漢建武八年,成紀(今秦安縣北)人院囂聚眾10萬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據隴右諸郡的西州政權達10年之久。 東漢收復平襄後,平襄縣仍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即今甘谷),平襄縣為漢陽郡轄。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治今隴西縣東南),平襄縣改屬南安郡轄。

三國時,曹魏從平襄、略陽縣分置臨渭(治今秦安縣東南)、清水縣,合4縣立廣魏郡(治臨渭),屬雍州轄。

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晉書·地理志》載:「略陽郡,本名廣魏,泰始中更名焉。」晉末大亂,郡縣歸屬無定。

前趙、前秦時,平襄縣猶存。西秦時,還兩次見於史冊。此後,平襄縣廢。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統一北方後,平襄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顯親縣轄。永安三年置渭州(今隴西),平襄縣地改屬渭州南安陽郡(治桓道)中陶縣轄。西魏初,平襄縣地屬北秦州(今秦安縣西北)轄。廢帝三年(554),改北秦州為交州,平襄縣地屬交州安陽郡(治今秦安縣北)烏水縣轄。北周(557-581)因之。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交州為紀州。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並烏水縣入長川縣,平襄縣地屬隴西郡長川縣轄。

唐武德元年,複改隴西郡為渭州,平襄縣地屬渭州長川縣轄。貞觀三年(629),並長川縣入隴城縣,平襄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隴城縣轄。寶應二年(763),渭、秦等州被吐蕃佔領。大中三年(849)大破吐蕃,光復平襄,屬秦州。

宋初,西邊疆域只達秦州夕陽鎮(今天水新陽鎮,未過渭河,平襄縣地被西夏和吐蕃佔領。時,宋以秦州,繼以古渭州(今隴西)為據點,逐漸向西開拓。天禧二年(1018)置安遠寨 (今屬甘穀縣),屬秦州。治平四年 (1067)置雞川寨,屬秦州。熙甯元年 ,楊文廣於擦珠穀 築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賜名「通渭堡」。熙寧五年(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領者達 (後演變為「哲達」)、漆麻、本當、撲麻龍、達隆5堡,屬熙河路通遠軍(今隴西)轄。崇寧五年 (1106)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 天會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內置通渭、雞川、甘穀3縣。通渭屬臨挑路鞏州轄。 元至元七年(1270),並雞川縣入秦安縣,廢甘穀縣。於秦州屬伏羌城置伏羌縣(今甘穀);通渭縣移治今城區。屬陝西行省鞏昌路轄。

明洪武二年(1369),總兵徐達西征至鞏昌,時通渭為元主簿楊忠所據,徐差萬戶董提招楊歸附。通渭縣屬陝西行都司隴右道鞏昌府轄。

清初,因明制。康熙二年(1663),通渭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轄。康熙七年,通渭縣屬甘肅省鞏昌府轄。康熙五十七年,縣城覆沒,縣署臨時移治西關。雍正八年 ,縣署又臨時移駐平涼苑馬寺屬安定監 (今馬營)。同時,割安定監屬通渭,鞏昌府轄。乾隆四年 (1739),在舊城址始築新城,即今縣城。乾隆十三年 (1748)城成還治,仍屬鞏昌府。

中華民國2年3月,廢府設道,通渭縣屬甘肅省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轄。 民國16年(1927) 7月,改道為行政區,通渭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轄。 民國30年(1941) 8月,改渭川行政區為廿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8月6日,縣城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渭縣屬甘肅省天水專區轄。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所轄至今。在三年自然災害中,通渭縣全縣三分之一的人口餓死,死亡60210人,絕戶2168戶。事件慘烈,史稱「通渭問題」[3]

政治 編輯

現任領導 編輯

甘肅省通渭縣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通渭縣委員會
書記
 
通渭縣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主任
 
通渭縣人民政府
縣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通渭縣委員會
主席
姓名 陳文鑫 趙暉 宗學謙 張新社
民族
籍貫

交通 編輯

公路 編輯

鐵路 編輯


行政區劃 編輯

通渭縣下轄14個、4個[4]

平襄鎮、​馬營鎮、​雞川鎮、​榜羅鎮、​常家河鎮、​義崗川鎮、​隴陽鎮、​隴山鎮、​隴川鎮、​碧玉鎮、​襄南鎮、​什川鎮、​華家嶺鎮、​北城鋪鎮、​新景鄉、​李家店鄉、​第三鋪鄉寺子川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通渭县简介. 
  2. ^ 通渭县地理. 
  3. ^ 中共通渭縣委. 《通渭的历史经验教训》. 1965年7月5日. 「全縣人口死亡60210人,死絕了2168戶,1221個孩子失去了親人成了孤兒,外流11940人,土地荒蕪36萬多畝,牲畜死亡33000多頭,羊被宰了40000多隻,豬、雞、貓、狗等幾乎絕了種,拆毀房屋5萬多間,砍伐樹木27萬多株,農業生產停頓,學校工廠關門,社會動盪不安。」. 
  4. ^ 2023年通渭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