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納托·庫爾喬

雷納托·庫爾喬義大利語Renato Curcio義大利語發音:[reˈnaːto ˈkurtʃo];1941年9月23日)是意大利極左翼[1]組織紅色旅的前領導人之一 [2]

雷納托·庫爾喬
出生1941年9月23日 編輯維基數據 (82歲)
蒙特羅通多 編輯維基數據
就讀學校
職業編輯、政治活動者、社會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早年生活 編輯

由於雷納托·贊帕(Renato Zampa,電影導演路易吉·贊帕英語Luigi Zampa的兄弟)和約蘭達·庫爾喬(Jolanda Curcio)之間的婚外情,庫爾喬出生在了羅馬省的蒙特羅通多。他的早年對他和他母親來說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他的母親是一名女傭,在不同家庭之間往來工作需要她長期離開庫爾喬。1945年4月,庫爾喬深愛的叔叔阿爾曼多(Armando)是一名菲亞特汽車工人,在法西斯分子的伏擊中被殺害。叔叔阿曼多的死使庫爾喬對納粹-法西斯分子產生了仇恨[3]

作為一個窮學生,庫爾喬在高中一年級時有幾門功課不及格,不得不留級。其父親給他介紹了一份在米蘭一家酒店當電梯操作員的工作。這份工作做了一年以後,他與母親團聚,一起在米蘭生活,同時恢復了職業培訓課程。他進入阿爾本加的費里尼學院學習,在那裡他成為了一名模範生。在此期間,他積極參加過青年組織「青年民族」(Giovane nazione),這個組織秉持讓·弗朗索瓦·蒂里亞爾英語Jean-François Thiriart的民族社會主義觀點[4][5]

1962年完成學業後,他獲得了獎學金,在特倫托大學新穎的社會學研究所學習,在那裡他開始沉迷存在主義哲學。在1960年代中期,他傾向於激進政治和馬克思主義,這是他對存在主義與自我(the self)的興趣的副產品。到60年代末,他已經成為了一名堅定的革命者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除了馬克思主義,庫爾喬還研究了列寧和毛澤東的哲學,這進一步影響了他的左派思想[3] 。1967年,庫爾喬在特倫托大學創建了一所「反大學」(counter-university),重點教授與大學實際教學內容截然相反的課程,包括反資本主義、革命和毛主義思想[3]

根據Alessandro Silj的說法,有三個政治事件使庫爾喬從一個激進分子轉變為一個活動分子:特倫托的兩次血腥示威和1968年警察對農場工人的屠殺。在1967-1969年期間,庫爾喬還參與了兩個馬克思主義的大學團體:反大學運動(the Movement for a Negative University)和出版物 《政治工作》(Lavoro Politico )。

紅色旅及其後續 編輯

1969年8月,庫爾喬被開除出《政治工作》中激進的紅線(Red Line)派別,這讓他很痛苦,決定從特倫托退學,忘記自己的學位,儘管他已經通過了學校的最終考核。在將他的活動基地轉移到米蘭之前,庫爾喬以混合(天主教-瓦勒度派)儀式與瑪格麗塔(瑪拉)·卡戈爾(Margherita (Mara) Cagol)結婚,她是特倫托大學社會學專業的學生,雖然出身於中產家庭,但同為激進分子,也屬於一個工人小組。庫爾喬和卡戈爾於1967年開始出版一本名為《政治工作》的革命雜誌,為包括城市政治集團義大利語Collettivo Politico Metropolitano(CPM)在內的一些團體奠定了思想基礎[6] 。隨着國家對學生、工人運動嚴酷鎮壓的加劇,CPM中一個更加激進的派別——無產階級左派義大利語Sinistra Proletaria,在庫爾喬和卡戈爾的領導下,於1970年成立了紅色旅,打算在參與政治的同時,也進行秘密的軍事行動。

然而,在1971年2月因占用空置房屋而被捕後,庫爾喬夫婦和無產階級左派最激進的成員完全轉入地下,組織了紅色旅,並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即1972年至1975年,參與了一系列爆炸和綁架知名人士的活動。其中一名謀殺受害者是都靈反恐特別工作組的總督察[7] 。1975年2月,卡戈爾和紅色旅的一個小型突擊隊在沒有使用任何暴力的情況下將庫爾喬從一個安保不力的監獄中救出[6]。 四個月後,紅色旅和憲兵部隊在一個鄉下的安全屋附近發生槍戰,卡戈爾身中兩槍,最終死亡。妻子的死迫使庫爾喬陷入深深的憂鬱,這種憂鬱造成了他工作上的馬虎[6] 。1976年1月,庫爾喬於米蘭再次被當局抓獲,被審判、定罪並被監禁。然而,在他被監禁期間,謀殺和綁架事件仍在繼續,這讓人們懷疑庫爾喬是否是該組織的實際領導人[7]

在庫爾喬被監禁後,紅色旅開始改變其身份,成員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好戰[7] 。組織的軍事化程度提高,這導致1976年至1978年間襲擊和謀殺的數量急劇上升 [8] ,最終在1978年謀殺了意大利前總理阿爾多·莫羅[6]

1990年,在被監禁期間,庫爾喬與斯特凡諾·佩特拉(Steffano Petrella)和尼古拉·瓦倫蒂諾(Nicola Valentino)一起創辦了一家出版公司,名為Sensibili alle Foglie,即「對樹葉敏感」(Sensitive to the Leaves)[9]

1993年4月,他被允許在監獄外度過一天,以便作為作家工作,然後在1998年他被釋放[10]

迄今為止,庫爾喬沒有對紅色旅的活動表示過悔意。

2007年8月,法國女演員芬妮·亞當表示了對這位紅色旅領導人的「欽佩」,認為他是一位「英雄」,並補充說她「認為紅色旅現象非常令人感動且充滿激情」。由於她的言論,這位女演員在意大利法院被一名被紅色旅殺害的意大利警察的兒子皮耶羅·馬佐拉(Piero Mazzola)起訴[11]

參考 編輯

  1. ^ Orsini, Alessandro. Anatomy of the Red Brigades: The Religious Mind-set of Modern Terrorists. 由Nodes, Sarah J.翻譯.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1-03-25 [2022-04-06]. ISBN 97808014498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5). 
  2. ^ Italy remembers Aldo Moro,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killed by terrorists during Italy's 'Years of Lead'. www.thelocal.it. 2018-03-15 [2019-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英國英語). 
  3. ^ 3.0 3.1 3.2 Post, Jerrald. The Mind of the Terrorist: The Psychology of Terrorism from the IRA to al-Qaeda. New York, NY: St. Martin's Press. 2007: 320. ISBN 978-0230608597. 
  4. ^ Franco Cardini: quella strega nazi-mao-islamica. [2022-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5. ^ Jean Luc "Giovane Europa" (Barbarossa, 1992), pp. 46-47 citato in Sergio Flamigni "La Sfinge delle Brigate Rosse" (KAOS Edizioni, 2004), p. 30
  6. ^ 6.0 6.1 6.2 6.3 Post, Jerrald. The Mind of the Terrorist: The Psychology of Terrorism from the IRA to al-Qaeda. New York, NY: St. Martin's Press. 2007: 320. ISBN 978-0230608597. 
  7. ^ 7.0 7.1 7.2 Jenkins, John Phillip. Red Brigade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7-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8. ^ Red Brigades. 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 UMD. [2017-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9. ^ Dell'arti, George. Renato Curcio Biography. Cinquantamila.it. [2017-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 
  10. ^ An article about Curcio in 1993. [2022-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3). 
  11. ^ BBC NEWS | Entertainment | French star sued for hero com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BBC an article about Ardent and Curcio

更多閱讀 編輯

  • Meade, Robert C., Jr. Red Brigades: The Story of Italian Terrorism (New York: St. Martin’s, 1990).
  • Moss, David. The Politics of Left-Wing Violence in Italy, 1969–1985 (New York: St. Martin’s,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