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丹(753年—810年9月8日),字文明[1]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出自京兆韋氏鄖公房,北周大司空韋孝寬六代孫,唐朝官員。

簡介 編輯

韋丹是韋孝寬之子韋津的後代,早年父母去世,他跟隨外祖父太師顏真卿學習,顏真卿非常喜愛這個外孫[2]

韋丹長大後,舉明經,調任安遠縣縣令,他將官職讓給庶出的兄長。又舉五經科,名列前茅,拜侍御史。後奉命作為新羅使臣,當時的慣例,使臣賣官來籌旅費,可以賣十個的官。韋丹認為是陋習,不願意這樣作,皇帝於是直接撥給銀錢,韋丹從此聞名朝廷

韋丹回國後改任容州刺史,韋丹關心朝政,又建議皇帝下令,討伐不服從的藩鎮。皇帝大喜,封為觀察使,加爵武陽郡。又歷任各地,任內水災旱災都施力救濟,任內查禁貪污,愛護百姓,大興善政,勸導農桑。

韋丹之後任裴誼曾上表唐憲宗為韋丹立祠刻石,但其置之不問;唐宣宗時代,朝廷將韋丹事蹟刻韋丹碑留念。(杜牧撰寫碑文)

李商隱有詩:「漢江遠弔西江水,羊祜韋丹盡有碑。」

曾任江西觀察使,為官清正。元和五年八月六日(810年9月8日),韋丹去世,虛歲五十八,元和六年七月壬寅(811年8月2日)葬於萬年縣少陵原[2]

家庭 編輯

六世祖 編輯

曾祖 編輯

祖父母 編輯

編輯

  • 韋政,唐朝雒縣縣丞,贈虢州刺史[2]

夫人 編輯

子女 編輯

  • 韋寘[2]
  • 韋宙,唐朝檢校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嶺南節度使
  • 韋岫,唐朝福建觀察使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樊川文集·卷四·唐故江西觀察使武陽公韋公遺愛碑》:皇帝召丞相延英便殿講議政事,及於循吏,且稱元和中興之盛,言理人者誰居第一?丞相墀言:「臣嘗守土江西,目睹觀察使韋丹有大功德被於八州,歿四十年,稚老歌思,如丹尚存。」丞相敏中、丞相植皆曰:「臣知丹之為理,所至人思,江西之政,熟於聽聞。」乃命首臣紇干眾上丹之功狀,聯大中三年正月二十日詔書,授史臣尚書司勛員外郎杜牧,曰:「汝為丹序而銘之,以美大其事。」 臣某伏念天寳、建中艱難之餘,根於河北,枝蔓於齊、魯、梁、蔡。闢為章句書生以蜀叛,錡為宗室老以吳叛。其他高下其目,跂而欲飛者,往往皆是。憲宗皇帝高聽古議,廣諫益聖,任賢使能,考校法度,號令未出,威先雷霆。十有四年,擒殛兇狠,方行四海,罔不率伏。當是時,凡五徵兵,解而複合,僅八周歲,天下晏然,不告勞苦,實以守土多循良吏,而丹居第一。周召伯治人於陝西,召穆公有武功於宣王時,仲尼采《甘棠》《江漢》之詩,弦而歌之,列於《風》《雅》。班固敘漢宣帝中興名臣,言治人者亦首述黃霸、龔遂,次將相下。今下明詔刻丹治效,令得與元和功臣,彰中興得人之盛,懸於無窮,用古道也。 謹案韋氏自漢丞相賢已降,代有達官,寬有大功於後周,封鄖國公。鄖公曾孫幼平,為岐州參軍;生抱貞,為梓州刺史;生政,為漢州雒縣丞,贈右諫議大夫;雒縣生武陽公。公字文明,以明《五經》登科,授校書郎、咸陽尉,以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佐張獻甫於邠寧府。征為太子舍人,遷起居郎,檢校吏部員外郎,侍御史,河陽行軍司馬。未行,改駕部員外郎。會新羅國以喪來告,且稱立君,拜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章服金紫,吊冊其嗣。新羅再以喪告,不果行,改容州經略使,筑州城環十三里。因悉城管內十三州,教種茶麥,多開屯田,黃賊畏服,詔加太中大夫。貞元末,拜河南少尹,連拜檢校秘書監,兼御史中丞、鄭滑行軍司馬,皆未至。拜右諫議大夫。 憲宗即位,劉辟以蜀叛,議者欲行貞元故事,請釋不誅。公再上疏曰:「今不誅辟,則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唯兩京耳,此外而誰不為叛?因拜劍南東川節度使、兼御史大夫。時劉辟急攻梓州,公至漢中,表言攻急守堅,不可易帥,高崇文客軍遠斗,無所資,若與梓州,綴其士心,必能有功。遂召拜晉、慈、隰三州觀察使。 不半歲,元和二年二月,拜洪州觀察使。洪操章江,上控百越,為一都會。屋居以茅竹為俗,人火之餘,烈日久風,竹戛自焚,小至百家,大至盪空。霖必江溢,燥必火作,火水夾攻,人無固志,傾搖懈怠,不為旬月生產計。公始至任,計口取俸,除去冗事,取公私錢,教人陶瓦,伐山取材,堆疊億計。人能為屋,取官材瓦,免其半賦,徐責其直,自載酒食,以勉其勞。初若艱勤,日成月就,不二周歲,凡為瓦屋萬四千間,樓四千二百間,縣市營廄,名為棟宇,無不創為。派湖入江,節以斗門,以走暴漲。辟開廣衢,南北七里,盪渫污壅,築堤三尺,長十二里。堤成明年,江與堤平。鑿六百陂塘,灌田一萬頃,益勸桑苧,機織廣狹,俗所未習,教勸成之。凡三周年,成就生遂,手為目睹,無不如志。 公之為政,去害興利,機決勢去,如孫、吳乘敵,不可當向。輔以經術,仁撫智誘,慈母之心,赤子之欲,求必得之,故人自盡力,所指必就。子產治鄭,未及三年,國人尚謗。黃霸治穎川,前後八年,始曰愈治。考二古人行事,與公相次第,不知如何。元和五年薨,年五十八。其銘曰: 章武皇帝,披攘經營。凡十四年,五大徵兵。人不告病,肩於太寧。將相是矣,豈無循良。考第理行,誰高武陽?武陽所至,為人父母。於洪之功,洞無前古。洪始有居,水火是苦。二者夾攻,死無處所。曰天所然,不嗟不訴。武陽始至,材瓦是聚。公錢不足,以俸為助。能為居宇,貰貸付與。日載酒餚,如無稚乳。不督不程,誘以美語。未二周星,創數萬堵。幾半重樓,如《詩》翬羽。錭以長堤,繚四千步。明年水平,人始歌舞。災久事鉅,一日除去。灌田萬頃,益種桑苧。俗所未有,罔不完具。寂寥千年,誰守茲土?大中聖人,元和是師。圖贊功勞,武陽豈遺。乃命史臣,刻序碑辭。寵假武陽,為人慰思。訓勸守吏,勉於為治。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韓愈集·卷二十五·碑誌二·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公諱丹,字某,姓韋氏,六世祖孝寬,仕周有功,以公開號於鄖。鄖公之子孫,世為大官,惟公之父政,卒雒縣丞,贈虢州刺史。 公既孤,以甥孫從太師魯公真卿學,太師愛之。舉明經第,選授峽州遠安令,以讓其庶兄,入紫閣山,事從父熊。通五經登科,歷校書郎咸陽尉,佐邠寧軍。自監察御史為殿中侍御史,征拜太子舍人,益有名,遷起居郎。吳少誠襲許州,拜河陽行軍司馬,未行,少誠死。改駕部員外郎。新羅國君死,公以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紫衣金魚往吊,立其嗣。故事,使外國者,常賜州縣官十員,使以名上,以便其私,號「私覿官」。公將行,曰:「吾天子吏,使海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賣官以受錢耶?」即具疏所以。上以為賢,命有司與其費。至鄆州,會新羅告所當立君死,還,拜容州刺史容管經略招討使。始城容州,周十三里,置屯田二十四所,化大行,詔加太中大夫。順宗嗣位,拜河南少尹,行未至,拜鄭滑行軍司馬。始至襄陽,詔拜諫議大夫。既至,日言事,不阿權臣,謇然有直名,遂號為才臣。 劉辟反,圍梓州,詔以公為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漢中,上疏言:「梓州在圍間,守方盡力,不可易將。」征還,入議蜀事。劉辟去梓州,因以梓州讓高崇文,拜晉慈隰等州觀察防禦使,自扶風縣男進封武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將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張職,為國家費,不如屬之河東便。」 上以為忠。一歲,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以晉慈隰屬河東。公既至,則計口受俸錢,委其餘於官。罷八州無事之食者,以聚其財。始教人為瓦屋,取材於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於場,度其費以為估,不取贏利。凡取材瓦於官,業定而受其償,從令者免其賦之半;逃未復者,官與為之;貧不能者畀之財,載食與漿,親往勸之。為瓦屋萬三千七百,為重屋四千七百,民無火憂,暑濕則乘其高。別命置南北市營諸軍。歲旱,種不入土,募人就工,厚與之直而給其食。業成,人不病飢。為長衢,南北夾兩營,東西七里,人去渫污,氣益蘇。復作南昌縣,徙廄於高地,因其廢倉大屋,馬以不連死。明年,築堤捍江,長十二里,疏為斗門,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堤,老幼泣而思曰:「無此堤,吾屍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萬二千頃。凡為民去害興利若嗜欲。居三年,於江西八州無遺便。其大如是,其細可略也。卒有違令當死者,公不果於誅,杖而遣之去。上書告公所為不法若干條,朝廷方勇於治,且以為公名才能臣,治功聞天下,不辯則受垢,詔罷官留江西待辯。使未至月餘,公以疾薨。使至,辯凡卒所告事若干條,皆無絲毫實。詔笞卒百,流嶺南。公能益明。春秋五十八,薨於元和五年八月六日。公好施與,家無剩財。自校書郎至為觀察使,擁吏卒前走七州刺史,與賓客處如布衣時,自持卑一不易。 娶清河崔氏,故支江令諷之女,某官某之孫。有子曰寘,年十五,明經及第,嗣其家業。後夫人蘭陵蕭氏,中書令華之孫,殿中侍御史恆之女,皆先公終。有女一人。凡公男若干人,女若干人。明年七月壬寅,從葬萬年縣少陵原。將葬,其從事東平呂宗禮與其子寘謀曰:「我公宜得直而不華者銘傳於後,固不朽矣。」 寘來請銘,銘曰: 武陽受業,始於太師。以官讓兄,自待不疑。勤於紫閣,取益以卑。可謂有源,卒用無疵。慊慊為人,矯矯為官。爰及江西,功德具完。名聲之下,獨處為難。辯而益明,仇者所嘆。碑於墓前,維昭美故。納銘墓中,以識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