髭蟾

两栖动物物种

學名Leptobrachium liui)又稱中國角怪鬍子蛙崇安髭蟾坑鵝雷公角怪,是中國方的一種兩棲動物。髭蟾屬於無尾目角蟾科擬髭蟾屬,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髭蟾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角蟾科 Megophryidae
屬: 擬髭蟾屬 Leptobrachium
種:
髭蟾 L. liui
二名法
Leptobrachium liui
(Pope, 1931)[2]

與其他蟾科動物相比,髭蟾的蝌蚪期長,易遭天敵吞食,成活率低,所以髭蟾為世界級的珍稀動物。雄性髭蟾每年發情期時,上邊緣都會長出8至11枚黑色角質刺,此乃中國角怪的名稱由來,也被稱為「世界上長有最多鬍子的蛙」。

髭蟾生理特徵 編輯

髭蟾成體體長68-90毫米。寬大於頭長,吻圓,吻棱明顯,頰部略凹上頜有齒,無犁骨齒;舌寬大;鼓膜不顯;上邊緣及面頰部桔紅色。雄蟾咽下有一內聲囊;上唇兩側近口角處各有一枚黑色錐狀的角刺;個別雄蟾具3~6枚角負刺。雌性髭蟾無此特徵,但在相應部位有橘紅點。

眼球虹彩上半邊黃綠色、下半邊棕紫色;瞳孔縱置,在強光下瞳孔縮小成一縱裂縫;

髭蟾皮膚有很多小痣粒,構成細膚棱,交織成網狀;面及體側布滿淺色小痣。

棲息地 編輯

棲於海拔800-1000的林間流溪及其附近的草叢、石塊、土洞、耕地等處。存在於中國的四川省峨眉山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與及貴州省梵淨山自然保護區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江西省浙江省也曾發現其蹤跡。現有模式標本產於福建武夷山掛墩

食物 編輯

主食蝗蟲蟋蟀叩頭蟲、竹蝗、金龜子、等多種害蟲

繁殖 編輯

平時髭蟾不會輕易露面。 到了求偶時節,夜晚時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澗中鳴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繁殖(註:多數兩棲動物早已進人冬眠,髭蟾此習性相當奇特)。在山溪內才抱對、產,卵灰白色,卵徑約3.5毫米,卵群呈團狀或圓環狀,卵群在水中飄蕩,最後卵粘附於水中塊上,卵群含卵量多為200-500粒。約半個月的產卵期過後則銷聲匿跡。

受精卵約經一個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緩流處或回水盪內,全長可達91毫米,其中部和身體約長31毫米。蝌蚪背面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體尾交界處有淺色的「Y」形斑。蝌蚪晝伏夜出,白天隱蔽在石縫內,夜晚苔蘚藻類為食,蝌蚪需越冬兩次,約3年才變態為幼蟾。髭蟾的蝌蚪期長,易遭天敵吞食,成活率低。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eptobrachium liu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2 September 2013]. 
  2.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崇安髭蟾.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