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京那巴魯山

由Kriz Ju在話題不適收錄之傀儡擾亂內容暫存區上作出的最新留言:3 年前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馬來西亞專題 (獲評初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馬來西亞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馬來西亞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世界遺產專題 (獲評初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世界遺產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世界遺產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Untitled

編輯

東南亞最高峰應在緬甸北部(有5800公尺)故改成南洋群島最高峰--ffaarr (talk) 12:13 2005年12月25日 (UTC)

條目名稱

編輯

目前使用了標籤-{T|zh-hans:京那巴鲁山;zh-hant:京那峇魯山}-,是不是要移動到其中的一個名字?--Isnow 16:55 2006年7月20日 (UTC)

WP:RM

編輯
  • 京那巴鲁山基纳巴卢山:最早創建的是哥打京那峇魯山,後來移至京那巴鲁山,理由是Google有「47萬個」的筆數,今為「684,000」,加上" ",是「389,000」(繁體輸入是「16,800」,加上" ",是「52,700」)。但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傳統上採用基纳巴卢山,「821,000」,加上" ",是「274,000」(繁體輸入為「1,220,000」,加上" ",是「289,000」)。另可從「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檢索)、「中國工具書網絡出版總庫」、Google書籍("京那巴鲁"與"基纳巴卢",是9比1,750)、Google學術(6比24)得到印證。京那巴魯山雖然也普遍,卻為後起之秀,並非受主流認定,也未正確反映Template:馬來語譯音表。至於台灣多用「金納巴魯山」(1980年起,《聯合報》採用)與「神山」(中央社),目前官方是「金納巴路山」(學術名詞資訊網),但不太常用。香港跟馬來的情況稍亂,他們若是跟隨網路資訊,以及中國大陸台灣的新聞,沒有官方版本也做不得準。--Mihara57 (留言) 2011年10月25日 (二) 15:36 (UTC)回覆
    • (-)反對:該山位於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google.com.my上顯示"京那巴魯山"共21,400,"基納巴盧山"才8,680。這說明馬來西亞華人的習慣用法。馬來西亞華人已經存在了幾百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傳統才存在62年。維基中文條目不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習慣為準,最後搞到連使用人數最多的當地華人都不知道在說什麼。Dayten (留言) 2011年10月25日 (二) 20:57 (UTC)回覆
      • (:)回應:馬來華人早期的使用習慣是「京那峇鲁」,「京那巴鲁」是後來規範化下形成的,老一輩的當地華人可能還不習慣「京那巴鲁」吧?「京那巴鲁」也行,理由是以當地搜索到的Google筆數做為依據(site:my),其他各地的習慣可以考慮用全文轉換解決。--Mihara57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02:03 (UTC)回覆
        • (~)補充:澄清一下,我本以為是「京那巴鲁」是經過規範化的名稱,但看了《馬來西亞中文地名手冊》後看法已不同。「京那峇鲁」的「峇」是馬來西亞學術界與老一輩仍希望繼續保留的傳統用字(正式譯名多交由學術界去討論,或由當地報社去整理資料)。但現在看網路這樣的搜索筆數,似乎一直未達到預期的規範效果。既然這樣,交由馬來西亞的維基人往後再慢慢解決,目前先保留「京那巴鲁」,起碼它是最接近「京那峇鲁」的。--Mihara57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06:35 (UTC)回覆

不適收錄之傀儡擾亂內容暫存區

編輯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對沙巴發生地震導致死傷感到遺憾,並指天災難以預料[1]。 --Kriz Ju留言2021年2月9日 (二) 17:42 (UTC)回覆

參考資料

  1. ^ 敦馬:非火山帶‧不解為何會地震. 光明日報. [2020-11-25] (中文(臺灣)). 
返回 "京那巴鲁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