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維基人》/第十四期/我對文化大革命相關條目的看法
我對文化大革命相關條目的看法
我雖然未寫過多少文化大革命(文革)相關條目,仍願意談談如何撰寫。
來源
首先要看看有什麼來源可用於撰寫。在我看來,從撰寫維基百科的角度來看,可大致有以下分類法:
- 中國大陸發表的資料:官方出版的年譜、傳記、通史、地方志、地方大事記、地方黨史、組織史資料,中國大陸期刊、報紙發表的文章、報道,在中國大陸發表的學界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期刊論文、論文集、學術專著,以及重要人士的回憶錄等。其特點是不能違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文革的觀點。
- 中國大陸以外發表的資料:主要為學術資料(學術界的論文和專著),其中又可分為中國大陸學者發表的和西方學者發表的,還有《記憶》、《往事》、《昨天》、《文革博物館通訊》四個刊物,發表過大量刷新學界認知的文章,但都未經同行評審,並不滿足《可靠來源指引》的要求。民間資料部分則有各種回憶錄,此外還有資料匯編,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瘋狂、扭曲與墮落的年代》等。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這一文革資料集,目前出到第三版,它是「目前學界對『文革』相關的原始歷史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匯編最系統、全面的資料集。」(中共中央黨校博士陳建坡語)它適合維基百科編者引用嗎?我從前也引用文庫,但現在認為不適合引用,原因是:一、文革史學家余汝信批評文庫第一版有「資料均未註明出處」、「文件來源大多輾轉抄錄」、「編纂者自擬標題」等問題,而目前主要搬上網絡被維基百科引用的正是第一版;二、即使引用已註明出處的文庫第二版、第三版,維基百科編者仍沒有識別資料可信度的能力。考慮到引用中國大陸官方資料匯編(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和轉引學者研究已可基本滿足需求,因此倒也不必擔心不使用文庫會帶來問題。
著名的中文文革論文集有文革三十周年會議論文集《紅色革命和黑色造反》、文革四十周年會議論文集《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和集體記憶》、文革五十周年會議論文集《文革五十年:毛澤東遺產和當代中國》,都是當時中文文革研究的頂峰,但裡面的論文並不像經過了同行評審的樣子,似乎亦不滿足《可靠來源指引》的要求。我的看法是:……嘛,現在並無人引用,還是到時看情況再說吧。類似的論文集還有2019年出版的啟之主編《中華學人文革論文集》四卷。
師東兵「文革紀實」系列早已「名聲」在外,不能作為事實引用。葉永烈著《「四人幫」興亡》是紀實文學,也不適合作為事實來源。至於各種回憶錄,當然更只能作為觀點來源使用。
最近引起我關注的是1990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廣西文革大事年表》和《廣西文革圖片檔案資料》,這些資料後來被宋永毅等人編入《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後又和其他資料編成《廣西文革機密檔案資料》,這是研究廣西文革的基本史料。但2014年岑國榮等寫出的〈廣西文革大事記的問題必須澄清〉認為,這些資料是站在「派性」立場胡編亂造的。我看過此文後認為確有一定的道理。我對於引用該資料或引用使用該資料的學界研究持保留態度。
我認為選擇維基百科學術來源的原則,無非是引用儘量新、儘量權威、經過同行評審的來源。依此而言,香港中文大學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六卷、第八卷是最好的文革通史來源,2016年出版的楊繼繩著《天地翻覆》儘管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文革通史」(《北京之春》主編胡平語),但並未經過同行評審,我支持引用此書,但最好是引用2018年版(即第三版),遺憾的是,目前維基百科引用的甚至不是第一版,而是谷歌圖書上的拼湊版本。
似乎未經過同行評審但我認為品質值得信賴的來源還有徐海亮著《東湖風雲錄》、《武漢「七二〇」事件實錄》、鄭重著《張春橋:1949及其後》、童小溪著《極端年代的公民政治》等。權威英文文革通史《毛澤東最後的革命》,雖被卜偉華和顧訓中挑出二十多個問題,但還是能勉強作為事實來源(當然,不能引用那些出錯的地方)。此外公認可信賴的來源,如席宣和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簡史》、王紹光著《超凡領袖的挫敗》、李遜著《革命造反年代》、金大陸著《非常與正常》等。
寫法
其他百科全書通行寫法不必多說,我想談的是:
- 區分事實和觀點。事實據說是「工作在某個主題上的學者或專家達成共識的一個陳述」(《可靠來源指引》語),但我們一般並不知道具體一個陳述他們達成共識了沒有,只知道該陳述「尚未被質疑」。在我看來,如果某陳述來自於一個「推理」過程,那就適合作為觀點。例如,繼續革命論條目中,王年一稱1967年1月毛澤東的一句話標誌着繼續革命論比較完全的形成,我就將其作為觀點;朝農經驗條目中,金春明等稱,毛遠新說要拿朝農經驗這塊石頭打人「充分說明,所謂朝農經驗不過是『四人幫』打人的一塊石頭」,我也將其作為觀點。在引用中共官方資料時,要注意剝離「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林彪、江青等人」、「林彪、江青及其代理人」這種套話。
- 追溯陳述的最早二手來源。例如,繼續革命論條目寫道:「1959年8月,毛澤東批示說,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等人是階級鬥爭,(大概是首次)稱黨內分歧為階級鬥爭。」引用的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這樣引用就不對(自黑),最好引用《廬山會議實錄》,因為該陳述出自《廬山會議實錄》。引用原始來源(不是一手來源,除了引用觀點外,畢竟撰寫維基百科時不能做原創研究)有利於讀者追索陳述的提出者。重慶大武鬥條目引用星島環球網就非常不妥當(自黑),最好引用《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大事記》(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 一個陳述(觀點)一個來源。這和第二條是對應的,一個陳述或觀點最初必然由一個來源提出,引用該來源就夠了。或問:若提出陳述的來源不是可靠二手來源呢?答:那就引用使用該陳述的最早的可靠二手來源。或問:如果一個陳述已辨別不清由誰提出怎麼辦?答:那就引用使用該陳述的最可靠的來源。總之,像列寧條目這樣一個陳述五個來源,看似很炫酷,實則不利於較真的讀者。不過,我有時也做不到一個陳述一個來源,因為有時陳述必須被來源提供的陳述拼湊起來,幸好大多數時候不會如此。
- 關於如何撰寫「背景」一節。上面第二、三條只是我的個人喜好,倒也不必強求。值得討論的是,在具體寫法上,該如何撰寫條目的「背景」?例如,文化大革命應該追索到其前十年,還是其前十七年?甚至是其前四十五年?目前,文化大革命條目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着筆,條目的「歷史背景」一節總結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斯大林模式作為中國國家建設的藍本……毛澤東遂以反右、階級鬥爭擴大化、防修反修重新捍衛斯大林模式。」然後開始着重敘述1956年後的中共歷史。如何看待這一寫法呢?讀者閱讀「背景」,是想知道什麼呢?是想知道這一事件的「原因」,背景不應僅是前史。由此而言,文革相關條目的背景應該敘述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意識形態)狀況,特別地,文化大革命條目本身應該包括對毛澤東本人為何發動文革的分析。楊繼繩說:「文革產生的原因要在文革前的十七年的制度中、當年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道路中尋找。」體現了學界的認識高度,但維基百科條目尚未達到這一高度,尤其是制度方面,尚為空白。
我認為,中文維基百科應該幫助全世界讀中文的人認識文革、了解文革。目前,還做得很不夠。文革相關條目大概能有幾百條的樣子,而寫好這幾百條條目,是我輩的責任。
以上淺見,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