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合成是一種利用濾波器「減去」有大量諧波的原始訊號中部分諧波來創造音色的聲音合成方法,由於早期模擬合成器幾乎均使用減法合成,因此有時利用模擬電路進行的減法合成也直接被稱作模擬合成。減法合成是1930年代以來被電子合成器廣泛採用的合成技術[1],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合成技術之一[2]。許多數碼合成器、虛擬模擬合成器和軟件合成器都在或獨立,或與其他方法結合地使用減法合成。 [3]

概述 編輯

傅里葉變換的角度,任何複雜的周期性訊號都可以被認為是由一組不同的正弦訊號組成。具體到聲音來說,就是由一組正弦波的頻率振幅決定了聲音的特性;其中最低的頻率一般為基頻,確定了音高[a];而更高頻率的正弦波們(稱為「諧波」),則確定了音色[4]

因此,為了得到確定的某個聲音,有兩種不同的基本思路:從不含諧波的聲音開始,逐個諧波地疊加產生所需聲音;或者從充滿諧波的聲音開始,刪去不需要的諧波獲得所需聲音。兩條思路分別對應了加法合成和減法合成[b]

在模擬電路時代,加法合成由於需要振盪器數量極多而不具有實用價值,因而減法合成成為了流行的合成方式。而就現在來看,雖然減法合成無法(像FM合成加法合成那樣)創造新的諧波,但其易於理解,容易實現,且不會改變原始訊號的音高,因而至今仍有廣泛使用。

流程 編輯

 
簡單的減法合成流程方塊圖

減法合成的流程可以簡單概括為:振盪器或雜訊發生器產生原始的聲音「原料」,然後由濾波器削弱(「減」掉)不需要的部分頻率分量,同時通過帶有包絡放大器模組等調節音量截止頻率等參數,得到需要的聲音。對於這一過程,一個常用的比喻是米開朗琪羅的名言「要得到《大衛》雕像,只需要將大理石上不屬於大衛的部分全部去掉」[4][5]

振盪器 編輯

作為合成素材的原始波形一般都需要具有豐富的諧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波形[6]

  • 鋸齒波,明亮,包含所有整數倍諧波。適於模仿弦樂器、低音結他和銅管樂的聲音。
  • 方形波,聲音有「吹管」感,僅包含奇數倍諧波。適於模仿長笛類木管樂以及低音結他的聲音,有時也用來合成敲擊樂聲。
  • 三角波,類似方波,但更加「柔和」,僅包含奇數倍諧波,比方波在高頻衰減更快,幾乎只包含前五個泛音。適於模仿木管樂器和疊加聲音使其變「厚」。
  • 雜訊波,嘶嘶作響,雜亂無章,包含所有頻率的聲音,視各個頻率的能量分佈情況可以區分顏色。適於模仿敲擊樂和一些音效。
  • 正弦波,清晰、柔和,僅包含基頻。適於模仿音叉、口哨之類「純淨」的聲音。(註:由於純正弦波不包含任何諧波,因此無法通過線性濾波來改變音色)

一些合成器會使用更複雜的波形(如 Synapse Audio DUNE[7]),甚至是聲音取樣(如 iZotope Iris[8])來作為原始波形,這可以為聲音帶來更多變化。

可以用一些方式來調整振盪器產生的聲音,例如脈寬調變(只用於方波)、多個振盪器的環形調變頻率調變振幅調變相位調變,以及兩個振盪器的硬同步(通常簡稱為同步),雖然這些調變嚴格來說超出了減法合成的範圍,但大部分「減法合成器」都帶有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功能。

濾波器 編輯

根據削弱聲音「部分」的不同(頻率分佈),濾波器包括了低通濾波器(削弱高頻)、高通濾波器(削弱低頻)、帶通濾波器(只保留特定頻段,高通和低通的組合)、帶阻濾波器(削弱特定頻段,又稱為「陷波濾波器」)、共振峰濾波器梳狀濾波器等。最常見、最重要的濾波器是低通濾波器,許多合成器(例如 Minimoog[9])只有一個低通濾波器。

這些濾波器聽起來是這個樣子(音訊與右側頻譜圖互相對應,建議點擊檢視大圖片):

  • 低通濾波器:
 
低通濾波器處理鋸齒波的頻譜圖,截止頻率先增加後降低,可以看到被削弱的(高頻)部分逐漸縮小,又逐漸擴大。

  • 帶有共振的低通濾波器:

  • 高通濾波器:
 
高通濾波器處理鋸齒波的頻譜圖,截止頻率先增加後降低,可以看到被削弱的(低頻)部分逐漸擴大,又逐漸縮小。

  • 帶通濾波器:
 
帶通濾波器處理鋸齒波的頻譜圖,截止頻率先增加後降低,可以看到保留的頻段部分為截止頻率附近的部分。

  • 帶阻濾波器:
 
帶阻濾波器處理鋸齒波的頻譜圖,截止頻率先增加後降低,可以看到削弱的頻段部分為截止頻率附近的部分。

在減法合成中,濾波器最重要的參數是截止頻率(訊號開始大量衰減的轉折點)。與名字暗示的不同,高於截止頻率的部分並不會被完全消除,而是隨着與截止頻率距離的增加而衰減。這個衰減過程的速度被稱為濾波器的「斜率」,以每倍頻程分貝數(dB/octave) 為單位。高斜率下聲音轉變劇烈,低斜率時聲音轉折比較柔和。大多數合成器的濾波器斜率在 12 到 24 dB/八度之間。

濾波器通常還具有所謂的共振,共振會提高截止頻率附近的訊號能量,使聲音帶有新的,聽起來更響亮的特質。此外,濾波器的模擬電路(或訊號處理)架構也會影響其頻率響應,帶來不同的聲音特性[10]

 
前文所述幾種低通濾波器幅頻特性的Bode圖,展示了截止頻率同樣在500Hz的三個不同濾波器的頻率響應。藍色:12dB/八度;紫色:24dB/八度;黃色:24dB/八度,並附帶共振特性。

對於大多數合成器,濾波器的截止頻率、共振,以及聲音的調變都可以通過控制項手動控制,也可以通過包絡或LFO等調變器自動控制。

減法合成的代表性聲音之一,就是濾波器截止頻率在整個頻率範圍里快速掃過,就像這樣:

放大器及控制訊號 編輯

經過濾波器部分後,訊號被傳送到放大器,來得到音量隨時間變化的聲音。這種變化也是合成出的聲音特性的一部分。例如,敲擊樂總有一個短促的音頭和相對較長的聲音自由減弱部分,而吹管樂器則會隨着吹奏者的氣息慢慢變大聲,一直持續,而在吹奏者不再吹氣之後立即停止。

在大部分合成器中,這種音量的變化是通過一種被稱為「起音-衰減-持續-釋放(ADSR)」的四段包絡控制的(「起音」段控制開始時音量達到最大所需的時間,「持續」段控制音符持續觸發時穩定的音量,「衰減」段控制音量從最大下降到「持續」水平所需的時間,而「釋放」段則控制音符不再持續觸發時音量下降為零所需的時間);而有些合成器中,會利用更多段數的包絡獲得對音量更精確的控制[11]。如上面「濾波器」一節所言,這些包絡也可以用來控制其他參數,以達到對聲音的控制。

此外,低頻振盪器(LFO)也是減法合成中的重要元素,它會隨着時間的推移緩慢振盪,用這種振盪訊號調變合成中的參數,能夠產生動態變化的聲音。

範例 編輯

人聲 編輯

概念上來說,減法合成類似於語音學中的聲源-濾波器模型英語Source–filter model,即「語音是由聲帶產生聲音後,經由聲道的共鳴腔濾波而形成的」這一原理。因此,我們可以藉助自身的發聲來理解減法合成的基本概念。

當人類說話、唱歌或發出其他聲音時,聲帶可以類比為減法合成中的振盪器,口腔喉嚨則可以看作濾波器。

想像以同樣的音高唱出「唔-」 [uː]和「啊-」 [ɑː],並試着分辨這兩種情況之間的區別。在這兩種情況下,聲帶產生的聲音都非常相似——都是諧波豐富的聲音。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口腔和喉嚨的濾波方式。嘴部不同的形狀,決定了濾波器的頻率響應,也就確定了哪些諧波將被削弱(「減」掉)。 「啊-」聲音中仍然存在大部分原始諧波; 「唔-」的聲音中則消除(或者說,削弱)了大部分諧波。控制口腔這個濾波器,逐漸把聲音從「唔-」變為「啊-」,再變回來,就完成了一次掃頻,而這正是結他哇音效果的基礎。

人類還能夠通過發出「嘶嘶」聲來產生近似白雜訊的聲音。想要「合成」(或者更普通地說,模仿)噴氣式飛機着陸的聲音,就要通過改變嘴的形狀來逐漸削弱白噪音的高頻部分,直到得到粉雜訊。另一個「濾波」白噪音的例子,則是試着輕聲而拉長地說「書」字,感受「sh(ㄕ)」發音的變化。這種「給白雜訊做濾波」的操作,在電子樂器中被用於合成海浪聲和風聲,以及建立軍鼓和其他敲擊樂的聲音。

電子合成器 編輯

許多電子音樂中常用的音色都是通過減法合成創造的,這些音色可能由模擬合成器、數碼合成器或軟件合成器創造,它們的操作過程相似,主要區別在於產生機處理音訊訊號的電路類型。模擬合成器通過模擬電路構成的壓控振盪器(VCO)產生原始波形,利用壓控濾波器(VCF)削弱不需要的諧波,再通過附帶包絡控制的壓控放大器(VCA)控制音量的變化;數碼合成器中,這些部件的一個或多個變為數碼電路,從而實現更多功能、更低成本和更穩定的表現。

我們可以在軟件構成的合成器中,用下面這個例子——用減法合成器來模仿撥弦的聲音,感受之前提到的所有減法合成流程和概念。[c]

具體合成過程

首先,準備兩個產生相對複雜且諧波豐富的波形的振盪器,這裏用的是方波:

添加脈寬調變以實現動態變化的音調:

把兩個聲音混合在一起。下面的例子中,兩個聲音是等量混合的,但實際上可以使用任何比例。

混合後的結果被送入壓控放大器,從而具有音量的ADSR包絡。換句話說,它的音量根據預設模式改變。下面是一個模擬彈撥弦的包絡:

接着,聲音通過一個低通濾波器:

一般的撥弦聲音都會首先衰減高頻,因此,為了更好地模擬彈撥琴弦的聲音,濾波器的截止頻率需要從一個中間值開始,並逐漸壓低,就像這樣:

加上一個琶音器,發出有節奏和音高變化的聲音:

應用 編輯

自1930年的特勞特溫電子琴[12]以來,減法合成方式被廣泛使用。特勞特溫電子琴由柏林藝術大學的Friedrich Trautbein於1930年發明,並於 1932 年上市,聲源為鋸齒波,具有多個共振峰濾波器,可以產生相當多的音色效果。同時期發明的減法合成器還包括1937年蘇聯的沃洛金合成器[13][14]、1939年美國的哈蒙德新音琴(Hammond Novachord)[15]等,這些原始電子樂器的應用並不廣泛。

直到1960-1970年代,Moog、Buchla和阿蘭·羅伯特·派爾曼英語Alan R. Pearlman製作了具有現代「VCO-VCF-VCA」架構的模擬合成器,但這些合成器都是模組化的,不存在固定的訊號流向[16]。1968年,溫蒂·卡洛斯發行了利用Moog合成器創作的《巴哈,啟動!》(Switched on Bach)專輯,成為是當時銷量最高的古典音樂唱片之一[17]。Buchla合成器則被巴菲·聖-瑪麗(Buffy Sainte Marie)應用在了1969年的專輯《Illuminations》中,對實驗音樂產生了深遠影響[18]。之後,這些合成器也在搖滾樂領域開始了廣泛應用,披頭四樂隊愛默生、雷克與帕瑪樂隊都利用Moog合成器創作了歌曲[19]。此後,以1971年上市的Minimoog和1972年上市的ARP Odyssey為代表,固定連接的模擬減法合成器開始出現,大大簡化了聲音製作的流程。

1970-1980年代,隨着數碼合成器的發展,減法合成也被引入數碼合成器中。這段時期,許多數碼合成器中還保留了模擬電路的VCF濾波器,稱為「模擬/數碼混合合成器」,如KORG DW-8000[20]、Ensoniq ESQ-1[21]等。1995年,Clavia推出了一種虛擬模擬合成器Nord Lead,該合成器完全使用數碼訊號處理再現模擬合成器的所有部分[22]。在數碼合成時代,減法合成常被作為一種聲音處理手段,與其他方式結合,例如取樣、FM合成、加法合成等。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有例外情況,如心理聲學中的「消失基頻效應
  2. ^ 這裏的「加法」和「減法」只是對於諧波數量的描述,並不是訊號所真實經過的處理,實際上,濾波電路對每個頻段的行為接近乘法(例如,想像某頻段先通過濾除60%能量的濾波器,再通過濾除40%能量的濾波器,剩餘的能量更接近40%*60%=24%而不是0)
  3. ^ 嚴格來說,這個例子並不完全屬於減法合成,而是加法合成(疊加振盪器)、脈寬調變合成(調節振盪器音調)與減法合成(用濾波器處理聲音)的組合

參考文獻 編輯

  1. ^ Valimaki, Vesa; Huovilainen, Antti. Antialiasing Oscillators in Subtractive Synthesi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07-03, 24 (2) [2023-07-22]. ISSN 1558-0792. doi:10.1109/MSP.2007.3232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6). 
  2. ^ Corporation, Roland. Roland - A Beginner’s Guide To Subtractive Synthesis. Roland. [2023-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2). 
  3. ^ Collins, Karen. Game Sou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ideo Game Music and Sound Design. MIT Press. : 10 [2023-07-20]. ISBN 97802620337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9) (英語). 
  4. ^ 4.0 4.1 Farnell, Andy. 设计声音. 音訊技術與錄音藝術譯叢. 由夏田翻譯.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7-06-01 [2023-07-24]. ISBN 97871154474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5. ^ 减法合成器的工作原理. Apple Support. [202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1) (中文(中國大陸)). 
  6. ^ 振荡器. Apple Support. [202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1) (中文(中國大陸)). 
  7. ^ Software, Synapse Audio. Synapse Audio Software DUNE 3. www.synapse-audio.com. [202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1) (英語). 
  8. ^ Iris 2—Sample Manipulation Synth. iZotope. [202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5) (英語). 
  9. ^ Minimoog Model D. Moog music. [202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8) (英語). 
  10. ^ A Guide to Synth Filter Types: Ladders, Steiner-Parkers, and More. reverb.com. 2019-10-03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英語). 
  11. ^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subtractive synthesis. MusicTech. [202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3) (英國英語). 
  12. ^ Supper, Martin; Castine, Peter. Peter Donhauser, Elektrische Klangmaschinen. Die Pionierzeit in Deutschland und Österreich (Electrical Sound Machines: The Pioneering Era in Germany and Austria). Böhlau, Wien, 2007. ISBN 978-3-205-77593-5.. Organised Sound. 2008-11-03, 13 (3). ISSN 1355-7718. doi:10.1017/s1355771808000381. 
  13. ^ Sequeira, Aaron.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Smart Audio IL Mexico SAS de CV. 2023-06-29: 270 [2023-07-24]. ISBN 978-607-59573-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英語). 
  14. ^ 1937 год – Label Cantroll.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俄語). 
  15. ^ Davies, Hugh. Novachord. The Novachord.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05-25. 
  16. ^ Mark Ballora, The Voltage Controlled Modular Synthesiz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ART 55 History of Electroacoustic Music.
  17. ^ Spiers, Bradley M. Wendy Carlos: A Biography by Amanda Sewell. BACH: Journal of the Riemenschneider Bach Institute. 2021, 52 (2). ISSN 2767-4843. doi:10.1353/bach.2021.0016. 
  18. ^ Giroux, Monique. Buffy Sainte-Marie: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 – by Andrea Warner (Book review). CAML Review / Revue de l'ACBM. 2019-12-09, 47 (2-3). ISSN 1708-6701. doi:10.25071/1708-6701.40357. 
  19. ^ Pinch, Trevor; Trocco, Frank.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Electronic Music Synthesizer. Icon. 1998, 4 [2023-07-24]. ISSN 1361-8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20. ^ Korg DW-8000 | Vintage Synth Explorer. www.vintagesynth.com. [202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9). 
  21. ^ Ensoniq ESQ-1 | Vintage Synth Explorer. www.vintagesynth.com. [202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3). 
  22. ^ Pekonen, Jussi. The Brief History of Virtual Analog Synthesis. [202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