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一軍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一軍,是由東北軍逐漸中央化的一支部隊。[1]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一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33年-1949年 投降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部門正規軍
種類軍隊
規模2個師
駐軍/總部淮陰

歷史 編輯

1925年10月,北洋軍閥吳佩孚部陸軍第18混成旅擴編為北洋陸軍第26師,師長于學忠。1927年夏任直魯聯軍(總司令張宗昌)第十五軍(軍長于學忠)。1927年秋北伐戰爭中吳佩孚部隊在河南走投無路,被奉軍收編,第25師、第26師與第7師合編為奉系安國軍第20軍。1930年9月張學良參加中原大戰中,率東北軍入關,該軍改稱為東北邊防軍第一軍,于學忠任軍長,入駐平津。1933年2月關內的東北軍編為4個軍,東北邊防軍第一軍改編為第五十一軍[2]

參加了長城抗戰和冀東抗戰。1935年按照《何梅協定》該軍調出河北省。調鄂豫皖蘇區陝甘蘇區圍剿紅軍。1935年6月該軍編為西北剿匪軍第二路軍第八縱隊,第111師、第115師改隸第五十七軍,第118師(師長杜繼武)由第五十七軍改隸該軍。西安事變時駐軍甘肅蘭州地區,響應了張學良的行動。1937年4月26日于學忠率該軍東調淮陰整編併兼任江蘇綏靖公署主任,李振堂任副軍長,第118師被撤消,該軍轄第113師(師長周光烈/周毓英)、第114師(師長牟中珩)。

抗戰爆發後,編入韓復榘第3集團軍,開赴青島守備。1937年11月實施焦土戰略後放棄青島,南調蚌埠臨淮關一線參加津浦路阻擊作戰。1938年2月參加台兒莊戰役。1938年5月徐州會戰失敗後,該軍轉進銅山附近佔領津浦路東之國防工事掩護魯南兵團撤退。1938年8月該軍調赴大別山北麓前線在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3月中旬,該軍由安徽省立煌縣開赴魯南沂蒙山區沂水蒙陰安丘一帶,隸屬于學忠魯蘇戰區[3]

1942年1月牟中珩調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後:[4]

  • 軍長周毓英
  • 第113師,師長李振唐1933.2.12-1937.7/周光烈1937.7-1938.6.20/周毓英1938.6.20-1942.2.6/韓子乾1942.2.6-1943.2.21被俘/李玉唐1943.2.21-1946.5/王楚1948.9-1949.5.27
  • 第114師,師長牟中衍1933.2.12-1939.3.18/方叔洪1939.3.18-1939.6.25殉國/張福祿1939.6.25-1942.4.1/黃德興1942.4.1-1943.8.1/李步青1943.8.1-1946.5裁撤
  • 暫編第12師,師長趙保原。1938年2月偽滿國軍第三旅調入山東省,稱滿洲國派遣軍李支隊,先後收編了張宗昌舊部程國瑞高玉璞和土匪劉桂堂張步雲等,改稱山東省自治軍,趙保原任旅長。1938年11月趙保原在昌邑率部1600餘人反正,接受了山東省第八專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厲文禮的收編,改番號為山東省第八專區保安第三旅。1939年1月移駐萊陽城北賈家、許家旺一帶,被委任為山東省第十三行政區特派員兼保安司令。1940年3月趙保原任魯蘇戰區膠東遊擊區指揮官,蘇魯戰區將趙保原部改編為陸軍暫編十二師,趙保原任師長。1941年暫編第12師撥歸該軍建制。1942年春該師改魯蘇戰區直轄。

1943年3月至5月,日軍和偽軍吳化文等部萬餘人向該軍所在的魯南地區發動攻勢作戰,該軍損失慘重,6月上旬撤出魯南退到魯西。1944年3月魯蘇戰區撤消,該軍隸屬第五戰區鄂豫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品仙),調大別山區商城縣整訓。參加了豫中會戰。1945年初率部改隸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何柱國)。[5]

1946年5月該軍改編為整編第51師,隸屬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第一綏靖區司令(湯恩伯兼)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張雪中):

1946年9月第19集團軍改組為整編第22軍(軍長張雪中,轄第97軍、整編第51師)。

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該師整編第41旅在宿北戰役大部被殲,旅長董繼淘負傷突圍。魯南戰役中,該師配屬獨立炮兵第5團一個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營(12門),被全殲。中將師長周毓英、少將副師長韓世儒、少將參謀長李獻中、旅長李玉堂、李步青等以下11000人被俘。

1947年2月重建整編第51師,隸屬第1綏靖區,駐防淮陰

  • 師長王嚴(黃埔三期輜重科,1904年生,山東郯城回族,土木系整編第11師副師長,後任第12兵團副司令、澎湖防衛副司令,1962年退役,1977年病逝)
  • 副師長王秉鉞(1947年7月由整編第52師副師長調任)
  • 第41旅旅長董繼淘
  • 第113旅旅長王匡(湖南省湘鄉縣(今雙峰縣)人,黃埔四期。歷任第337團團長、副旅長。1948年3月16日益林戰役被俘)

1947年3月12日整編第22軍改組為淮海綏靖區(司令張雪中,轄整編第44師、整編第51師),1947年12月淮海綏靖區改組為第7綏靖區(司令張雪中,轄整編第4師、整編第51師)

該師參加1947年12月1日李堡栟茶戰役。隨後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指示師長王嚴率第113旅、整編第4師第90旅以及整編第21師1個團,共計5個團1.3萬人,組成「追剿總隊」,自東台出發,沿通榆公路北上直指鹽城尋蘇北共軍決戰。12月20日進佔白駒大團。1947年12月26日鹽(城)南戰役開始,12月29日結束,華野第十一縱隊第十二縱隊、華中五分區(鹽阜軍分區)獨立旅、二分區地方部隊共3萬餘人,殲滅第113旅旅部及1個團、整編第90旅旅部及2個團共7000餘人,其中斃傷4000餘人,俘副旅長張曉柳以下30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200餘挺,長短槍3000多枚,炮彈2000餘發,槍彈25萬餘發,戰馬200餘匹。[6]

1948年3月12日,由於華野二縱膠南調入蘇北,駐阜寧縣城的整編第113旅337團棄城退守益林鎮,該旅主力也於3月14日夜全部由鳳谷村赴益林鎮增防。整編第51師師部率第41旅於3月14日由高郵寶應地區開赴漣水守備。至此,該整編師處於蘇北戰場最前沿。1948年3月16日華野二縱、十二縱發起益林戰役。3月16日晚二縱5師13團3營對東大圩子旅部發起攻擊,守軍施放化學彈,13團指揮所和14團兩個突擊連中毒,攻擊被迫停止。[7]3月18日,兩淮整編第72師6個團和整編第51師4個團(欠1個營)的援軍突破華野十二縱防禦逼近益林鎮外圍,華野二縱第6師調去阻援。至3月19日凌晨第113旅(欠守備鳳谷村的第339團2個營)共5000多人在益林鎮被殲,少將旅長王匡被俘,繳獲輕重機槍100餘挺,長短槍3000餘支。華野二縱四師師長殷紹禮被冷槍擊中陣亡。[8]益林戰役後,從大別山抽調黃百韜整編第25師整編第4師組成南兵團從蘇中向北,由黃百韜統一指揮;從山東戰場抽調整編第83師整編第72師組成北兵團從淮海向南,由張雪中統一指揮;整編第51師在兩淮漣水眾興集一線機動;總計5個整編師,由顧祝同統一指揮,南北對進,在鹽城地區夾擊華野蘇北兵團尋機決戰。

1948年9月恢復第五十一軍番號:

1948年12月1日晚23時許,奉第一綏靖區之命放棄淮陰,縱火燒毀仁慈醫院,當夜在城隍廟廣場上槍殺許大中等19名共產黨幹部,同時在南門外活埋了通共群眾30餘人。2日上午又在淮陰城強征商家物資。2日下午抓了許多民夫,撤至淮安,並繼續南逃。2日下午16時左右,蘇北六分區獨立旅開入淮陰城。3日夜間第一綏靖區接電令限12月4日收復兩淮,重新打通清(江)揚(州)線,並北上增援徐州。12月4日拂曉,第五十一軍第41師及第四軍第59師、第90師一部又重占淮安。12月4日下午攻擊淮陰,與六分區部隊在板閘展開激烈戰鬥。戰至12月8日黃昏蘇北五分區主力部隊趕到。12月8日夜23時國軍主力部隊放棄淮安南逃。六分區部隊於9日凌晨4時許開入淮城。

1949年1月18日,駐高郵城的第五十一軍第41師的4個團和從仙女廟到高郵接應的第四軍1個團,當夜撤離高郵城。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戰役,該軍在揚中三江營申港段長江防線擔任防禦任務時,第41師被殲滅。殘部6000多人逃入上海外圍後,在參加上海近郊防禦作戰中,5月16日在川沙白龍港一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軍(原蘇北第十二縱隊老對手)猛攻,入夜退往高橋,當夜第41師師長鄒煜南化妝潛逃入市區,該師潰散;5月17日晨軍部和第113師在浦東顧家宅東北的高橋公路上被追殲,中將軍長王秉鉞腿部被潰兵打了一槍重傷被俘,少將參謀長向建白等被俘,第113師師長丁作彬逃走。

退入上海市區的殘部重建該軍,湯恩伯委任淞滬警備副司令兼北兵團司令劉昌義兼任軍長。5月25日下午,劉昌義偕王中民(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員會聯繫人、海關稅警少將大隊長)、軍法處長魏震亞和一名參謀,乘坐兩輛坦克和一輛吉普車,通過造幣廠橋向江寧路第二勞工醫院的解放軍第81師陣地駛去。臨走前,劉昌義招呼參謀長王震潭留在軍部,說:「如果湯恩伯、(淞滬防衛司令部司令)石覺有電話來,就說我到前線去了。」在解放軍第81師師部,師政委羅維道為解放軍代表與劉昌義簽訂投誠協議。簽字後,劉昌義打電話給五十一軍,命令立即停止抵抗,接受解放軍的改編,還以淞滬警備副司令的名義,對其他分散在各地的部隊和交通警察總隊寫了十多封信,要他們放下武器,停止戰鬥。同時,解放軍第81師派人運用廣播將協議書公佈出去,使國民黨官兵人人皆知。羅維道陪同劉昌義到了駐在虹橋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軍軍部,受到軍長聶鳳智的接待。劉昌義回到第五十一軍軍部後,認真執行了解放軍的命令,將部隊撤至江灣體育場。到達體育場南面時,劉部遭到了原在該地駐防的國民黨第五十四軍第三十七軍從北面和側翼的圍攻。解放軍支援第五十一部隊,將敵殲滅。5月26日清晨,解放軍接管了第五十一軍佈防的各道橋樑,從造幣廠橋和永安橋等處開過了蘇州河,順利接防了蘇州河以北市區原有陣地。5月26日上午10時左右,解放軍第81師政委羅維道派魏震亞到江灣體育場找劉昌義,叫他立即到解放軍第81師師部。羅對劉說:「守衛國民黨警備司令部的萬宅仁青年軍第204師還在負隅頑抗,你下命令給他們,叫他們放下武器,停止戰鬥。」劉說:「我下的命令恐怕不中用,只能試試看。」果然萬澤仁部對劉的命令置之不理,仍然繼續抵抗。解放軍戰至晚10時,才把萬部消滅。[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3.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4. ^ 李希章:《抗日戰爭時期的周毓英和第五十一軍》,發表於山東安丘文史資料1987年第四期。
  5. ^ 李希章:《抗日戰爭時期的周毓英和第五十一軍》,來源:《山東安丘文史資料》1987年第四輯。
  6. ^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鹽南戰役」詞條,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版。
  7.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兵種歷史叢書·防化兵史》,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ISBN:7-5065-1362-5
  8. ^ 熊涵東主編:《益林戰役》,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ISBN 7-305-00786-2
  9. ^ 郭緒印:「上海解放紀事」,《同舟共進》,202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