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定居點
德國定居點(希伯來語:המושבה הגרמנית,HaMoshava HaGermanit)是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一個社區,由德國聖殿協會成員建於19世紀下半葉;今日是一個著名的高檔社區,橫貫社區的利乏音谷街兩邊,林立着時尚的商店、餐館和咖啡館。
歷史
編輯聖經時代
編輯利乏音谷(Emek Refaim)曾在約書亞記和撒母耳記下中提及。這個名字源於聖經時代住在該地區的巨人的傳說。
聖殿協會定居點
編輯1873年,來自德國符騰堡的聖殿協會成員在海法和雅法建立定居點後,又選了耶路撒冷老城西南的利乏音谷的一片地安家。馬特烏斯·弗蘭克(Matthäus Frank)從阿拉伯人手中購買了土地[1][2]。聖殿協會是離開新教教會的基督徒,鼓勵其成員在聖地定居,為彌賽亞救贖做準備。他們建立了德國風格的住宅:一層或兩層的農舍,有斜屋頂和百葉窗,但使用當地的材料,如耶路撒冷石代替木材和磚塊[3]。他們從事農業以及木工和鐵匠等傳統行業。他們的住宅沿着兩條平行的街道,利乏音谷和伯利恆路。二戰期間,英國託管當局驅逐了這些敵國僑民,不止是因為他們的國籍,也因為他們毫不掩飾自己對納粹的同情。他們中的一些在澳洲定居。
阿拉伯基督徒定居點
編輯由於社區沿着山谷向南擴展,許多地段被耶路撒冷一些富有的阿拉伯基督徒家庭購買居住。希伯倫最著名的基督教家族之一是阿布Gharbieh,幫助改善了城市的基礎。
以色列國
編輯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為爭奪該地區的控制權發生了激烈戰鬥,阿拉伯居民逃離。德國定居點這些被遺棄的房屋被用來安置新移民。自20世紀末,該社區經歷了士紳化的過程。正在努力恢復舊地標建築,在新建築中納入他們的一些建築特色,如拱形的窗戶和瓦片屋頂。眾多的咖啡館,酒吧,餐館和精品店都在社區開設,許多富裕家庭搬到那裏,推高了房地產價格。德國定居點擁有大量講英語的人口[4],包括家庭和單身,永久移民和遊客。該社區的Smadar劇場,耶路撒冷的藝術電影院,是藝術家們常年聚集的地方[4]。
2003年9月,第二次起義期間,巴勒斯坦自殺式襲擊者在利乏音谷街希勒爾咖啡館(Café Hillel)外引爆了身上的炸彈,殺死七人。2004年2月,另一次自殺式爆炸發生在正向北離開社區的14路公共汽車上,殺死八人。一個小石碑立在老火車站的圍牆之上,面對襲擊的位置。從德國定居點北門,自由鐘公園對面可以見到。
建築
編輯德國定居點豐富多彩的歷史可由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發現的多種建築風格來說明。士瓦本風格的住宅,鄂圖曼建築和英國裝飾藝術。英國建築的一個例子是蘇格蘭招待所和聖安德烈教堂,建於1927年,裝飾着當地的亞美尼亞瓷磚[5][6]。有些聖殿協會的家庭在門楣上刻有德語聖經銘文。
街道名稱
編輯德國定居點的小街以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名人命名。除了法國作家左拉、捷克總統托馬斯·馬薩里克和南非總理揚·史末資,許多街道以英國人名命名:首相大衛·勞合·喬治, 英國工黨議員喬賽亞·韋奇伍德、上校約翰·亨利·帕特森[7]
發展計劃
編輯多年來,開發商一直試圖在社區北部入口處附近建設,俯瞰自由鐘公園。1970年代初的大規模抗議未能阻止興建高層公寓樓。在環保人士和社區活動家的抗議活動之後,該計劃已被修改,原計劃14層的四季酒店已削減到七層。[8]
參考
編輯- ^ "Hamoshava Hagermanit Beyerushalayim," Itzik Sweiki, SPNI bulletin, p. 23, teva.org.il
- ^ Studi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Palestine in the Nineteenth, by Roger Owen, 1982,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Page 44
- ^ Jerusalem: Architecture in the late Ottoman Period. Jewishvirtuallibrary.org. 1902-01-27 [201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3).
- ^ 4.0 4.1 Discover Jerusalem - German Colony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1-15.
- ^ 存档副本. [2007-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4).
- ^ webstylus.net. webstylus.net. [201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 ^ Wehner, Peter. « Churchill and the Jews by Martin Gilbert Churchil’s Promised Land by Michael Makovsky Commentary Magazine. Commentarymagazine.com. [201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1).
- ^ Opposition to 14-story hotel. Ynetnews.com. [2016-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