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蓋奧克泰佩戰役

第一次蓋奧克泰佩戰役是1879年俄羅斯入侵中亞地區期間侵略阿哈爾泰克部土庫曼人的主要戰役。俄軍將領洛馬金蓋奧克泰佩堡壘長途行軍,攻擊指揮不當,被迫撤退,土庫曼泰克人獲勝。次年,俄軍將領斯科別列夫第二次蓋奧克泰佩戰役中獲勝,征服了阿哈爾泰克部土庫曼人

第一次蓋奧克泰佩戰役
俄羅斯入侵中亞地區的一部分

第一次蓋奧克泰佩戰役
日期1879年9月9日
地點38°09′28″N 57°57′59″E / 38.15778°N 57.96639°E / 38.15778; 57.96639
結果

土庫曼人勝利

參戰方
阿哈爾泰克部土庫曼人  俄羅斯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博迪·穆拉德可汗(Berdi Murad Khan)
卡拉·巴提爾(Kara Bateer) 
俄羅斯帝國 洛馬金
兵力
要塞中有泰克部一半人口約20,000人[1] 3,500人[1]
傷亡與損失
死亡2,000人以上[1]
受傷2,000人以上[1]
死亡約200人[1]
受傷250人以上[1]

地理歷史背景

編輯

19世紀,俄羅斯帝國在中亞進行多次軍事擴張,於1868年征服布哈拉汗國,又於1873年征服希瓦汗國,但沙漠裏的土庫曼游牧民族仍保持獨立。他們活動範圍西接裏海,東接阿克薩斯河,南方和波斯邊界不明;其中心的克佩特山脈延伸西北,幾乎到克拉斯諾沃茨克灣;北側溪流順山流下形成阿哈爾綠洲,寬泛講,範圍從克孜勒阿爾瓦特一直越過阿什哈巴德,居於此的泰克部是少數務農的土庫曼部族。征服希瓦汗國前後,俄國派探險隊去土庫曼勘測繪製地區地圖,並尋找行軍必需的水窪。[2]

準備

編輯

一開始,拉扎列夫中將指揮俄軍,集結了18,000人和6,000頭駱駝在奇基什利亞爾(Chikishlyar)。他計劃沿阿特列克河(Atrek)和蘇姆巴爾河(Sumbar)穿過沙漠向東北進軍,在科嘉凱勒(Khoja Kale)山谷建立大型補給基地,然後越過克佩特山脈征服阿哈爾地區,視情況進軍梅爾夫。要行軍344公里到山口,再沿綠洲東南向行軍117公里至蓋奧克泰佩。[2]

對於俄軍,環境創造了許多不利因素。奇基什利亞爾(Chikishlyar)是海灘而非港口,補給上岸很慢,有損士兵健康。此時季節也不適合沙漠行軍,大量軍隊很難找到足夠的水和飼料。[2]

戰鬥經過

編輯

6月18日至8月11日,俄軍分組出發。將近7月底,拉扎列夫中將患病,他堅持隨軍行進,於八月下旬在查特(Chat)去世,洛馬金接替他指揮。洛馬金選擇放棄建立拉扎列夫所計劃的補給基地,帶3,800人繼續推進他。9月4日,俄軍攜帶兩周補給越過巴米(Bamy)附近山區,穿過遺棄村落向東南行進。[3]

9月8日,俄軍距離蓋奧克泰佩要塞13英里。9月9日晨,俄軍包圍並炮火轟擊蓋奧克泰佩要塞,要塞中共15,000守軍和5,000婦孺擠在一起。俄軍轟擊造成大量傷亡,因其使用的是爆炸彈而非一般炮彈。圍攻的慣例是讓包圍線的一側敞開,允許婦女兒童離開,守軍潰逃時會被騎兵砍倒,但洛馬金拒絕放離婦女兒童,使泰克人不得不死戰。

下午3點,俄軍主力加入洛馬金所率先遣部隊的戰鬥。下午4點,泰克人派出談判代表,一大群婦女兒童試圖越過俄軍防線,最終婦孺和來使都被趕回。下午5點,洛馬金下令攻堅,此時他只有1,400名步兵且沒有梯子。他沒有集中單點突破,而是分散排開士兵成一條細線,導致到達要塞牆下前軍陣就被截斷,少數俄軍穿過了第一堵護牆卻被第二堵攔住。[3]

不久,俄軍攻堅部隊撤退,泰克人窮追不捨,只有炮轟能放慢其追擊。夜幕降臨時,俄軍撤後建立防禦陣地。夜間,倖存的泰克人決定投降,但第一批使者被俄軍炮火擊退。黎明時分,第二組使者到達俄軍營地,卻發現俄軍已完全撤退。三天後,俄軍才了解到泰克人的投降意圖。[3]

此時俄軍已沒有足夠的子彈進行一場大戰,洛馬金儘快原路撤退。泰克人騎兵緊隨其恐嚇俄軍,但追擊並無成果。9月19日,俄軍再次到達克佩特山脈以南。9月29日,原計劃接替拉扎列夫捷爾古卡索夫中將抵達查特(Chat)接替洛馬金,方才得知這場災難。除去前哨外,俄軍到10月底全部回到奇基什利亞爾(Chikishlyar),大部分部隊到年底都已撤回裏海以西。[3]

 
土庫曼人追擊撤退俄軍
 
泰克人堡壘廢墟

戰損統計

編輯

俄軍損失445人,占進攻步兵約三分之一。而泰克人約有2,000人死亡和2,000人受傷,損失掉幾乎所有駱駝。[3]

洛馬金受到指責不僅因其指揮無能,更因為敵軍在面對規模和組織都更勝一籌的部隊時,極有可能投降或逃跑,洛馬金製造了不必要的屠殺。有人指責他寧願血腥的勝利,也不願穩健指揮保證勝利,但因為缺乏補給他事實上不得不迅速採取行動。他也被指責行動太快,因為他知道拉扎列夫的繼任者將很快代替他指揮。他放棄建立拉扎列夫所計劃的補給基地的選擇也限制了軍隊行動自由。[3]

屠殺般的損失也是泰克人的失誤,也許因為他們不了解爆炸彈的威力,才做出了將大量人員部署在一起的選擇。此外,人員分散更容易被分而化之,西部泰克人的慘敗可能會使東部泰克人士氣更低落,如果他們逃脫俄軍加入東部的同胞,泰克人的抵抗能力會更強。[3]

延伸閱讀

編輯

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Pierce, Richard A. Russian Central Asia, 1867-1917: A Study in Colonial Ru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0: 38–40 [18 October 2015]. Geok tepe. 
  2. ^ 2.0 2.1 2.2 Charles Thomas Marvin. The Eye-Witnesses’ Account of the disastrous Russian Campaign against the Akhal Tekke Turkomans. 188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Official Russian figure per Marvin, page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