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是中國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西郊鄭村鎮鄭村下屬的一個自然村,位於縣城以西5公里。[1]該村為汪姓聚居地,東與黃賓虹故里潭渡村毗鄰,西與鄭姓居住地鄭村連成一片,作為鄭村的一部分被評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西溪由始遷祖汪人鑑(1230-1302年)創建於元朝至元辛卯(1291年),是歙西望族汪姓聚居的傳統古村落。西溪汪氏有和義堂、善繼堂、崇義堂。明清時期,西溪汪氏四分之三外出經商[2],又將所得利潤用於設義學,培養同族子弟,因此西溪同時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村,明、清兩朝有舉人18位,進士6位[3]。並且曾經擁有學術聖地不疏園江永和以戴震、鄭牧、汪肇龍程瑤田汪梧鳳方矩金榜等「江門七子」,在不疏園創建徽派樸學。[4]

名人

編輯
  • 汪景晃(1666—1761年),字明若,號旭軒,鹽商、慈善家,在浙江蘭溪經商
  • 汪泰安(1699—1761年),字永寧,號盤石,汪景晃次子,儒商,於乾隆初年斥巨資建造不疏園,藏書數十萬冊,聘請婺源江灣人大學者江永來不疏園講學(1752-1758年)創立徽州樸學。
  • 汪梧鳳(1725—1771年)汪泰安長子
  • 汪漪(1730—1779年)。原名思桐,字文波,又字鑒雲,汪泰安次子,在金華蘭溪經營布業。支持胞兄汪梧鳳。
  • 汪運鑣(1808—1873年),字瑞公,號廉甫。汪紹墉(1781—1837年)次子,書法家。
  • 汪運錀(1832-1879年),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年)進士,翰林院檢討
  • 汪宗沂(1837-1906年)字仲伊,一字詠村,號韜廬(晚年在不疏園舊址旁建韜廬,故號)。汪運鑣仲子,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進士。
  • 汪春榜,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進士。
  • 汪采白(1887-1940年),名孔祁,字采白,一字采伯,號澹庵,別號洗桐居士,汪宗沂長孫。畫家,葬歙縣披雲峰。

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西溪擁有多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號 名稱 年代 地址 分類 圖片 備註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5]
2-22 忠烈坊 鄭村鎮鄭村西溪 古建築 第二批省保
6-91 和義堂 鄭村鎮鄭村西溪 古建築 第六批省保
歙縣文物保護單位
西溪文會 鄭村鎮鄭村西溪

忠烈坊三座牌坊(忠烈祠坊、司農卿坊、直秘閣坊)比肩矗立,分別紀念唐初越國公汪華(587-649年)、宋代汪叔詹(1080-1160)和汪若海(1101-1161)父子。三座牌坊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原在汪姓族人祭祀汪華的忠烈祠前,祠已不存。

和義堂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翰林汪運錀故居。建築規模很大,有東中西三路,房間七十六間,佔地2.42畝。和義堂以其所辦的私塾著稱於世,民間稱為翰林院。2019年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溪著名的不疏園,建於清乾隆初年,存世120年左右,咸豐年間為太平軍所毀。

參考

編輯
  1. ^ 歙县郑村镇郑村村民委员会. 2023-01-16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5). 
  2. ^ 《新安歙邑西沙溪汪氏族譜》凡例:「吾族有經商為客,有攜家僑寓,有置產遷居」,「株守里門者四之一,遷徙流寓者四之三,散居八省」
  3. ^ 民國《歙縣誌》
  4. ^ 戴震《屈源賦注》所附《城南居士後記》:「吾鄉僻陋,士之欲通經學道者,不但無從得師,即書也難得。江慎修崛起於婺源,休寧戴東原繼之,天下推為儒宗。然則成之者實為歙汪梧鳳氏,先後禮致二人,斥千金購書,招士之好學者,相與講貫其中,業成散去。」
  5. ^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PDF). 2019-03-28 [2021-1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