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紅軍霞浦攻城戰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團霞浦縣城圍城戰,中國共產黨簡稱為霞浦暴動紅軍圍城[1]圍攻松城[2],中國國民黨方面稱為土匪圍城[3],是1934年1月閩變末期閩東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福安中心縣委領導下圍攻霞浦縣城、試圖在霞浦城關(即長溪鎮轄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松城鎮)建立蘇區的軍事行動,但最終以失敗告終。[1]:725

閩東紅軍霞浦攻城戰
第一次國共內戰閩變的一部分

1935年霞浦縣政府為此次圍城戰立下的碑記拓印
日期1934年1月6日—21日
地點
 中華民國福建省霞浦縣城關
結果 縣城防守軍隊勝利,紅軍被迫撤離
參戰方
  • 霞浦縣政府
    • 國民革命軍 霞浦縣保安隊
    • 霞浦縣各地民團、大刀會組織
  •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新十師
  • 指揮官與領導者
    葉飛
    許旺
    詹建忠
    祝傳鉞
    顧宏揚
    兵力
    近2,000人(第一次)
    4000多人(第二次)
    不詳
    傷亡與損失
    30多人 近10人

    本次戰役雖發生在中華共和國名義上的轄境內,但由於中華共和國對該地區並未實際控制,霞浦縣政府的人員並未隨着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而發生改組,實際上仍效忠於國民政府且持反共立場,且該戰役伴隨着國民革命軍中央軍隊入閩攻打福建人民政府,實際上本次戰爭依舊屬於國共兩黨爭奪地盤的戰爭,而與中華共和國並無太大關係。[4]

    背景 編輯

    中共閩東地方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編輯

    1931年,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指示下,陳鐵民等中共黨員在福安建立了福安中心縣委,其後逐步在閩東地區建立起零散的農村自治機構(如「農會」)和武裝割據政權(如「蘇維埃政府」、「革命委員會」)。1932年9月,中共福安中心縣委書記馬立峰等人策劃發動了「蘭田暴動」,將蘭田村民團消滅繳械,成功組建起閩東工農游擊隊第一支隊,這也是閩東第一支成建制的武裝力量。[5]

    1932年2月,馬立峰被國民政府逮捕,接任中心縣委書記的詹如柏將蘇區擴大到周墩福鼎等鄉村地區。10月,第一支隊和任鐵鋒領導的第五支隊會合,並發動甘棠暴動。通過一系列的暴動,中國共產黨在地方資源與武器資源(來自被消滅的民團、刀會)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礎。[6]

    1933年初期起,在葉飛、范浚的指導下,閩東山區依靠部分投共的大刀會法師,利用農民對刀會「刀槍不入」的迷信心理招募起忠於共產黨的赤色紅帶會,同時,葉飛等人通過協商,與中立的大刀會達成互不侵犯的協定,共同約定聯防支持政府軍與地主的大刀會。在葉飛的爭取下,成功建立起數千人的紅帶會隊伍。在後來的圍城戰中,紅帶會成員便有三千多人,而游擊隊成員只有幾十名。[7]

    「閩變」、中央蘇區的反應 編輯

    1933年秋,國民政府決議發動對中央蘇區第五次剿共戰爭,駐紮在閩東海軍陸戰隊被調往閩西。11月,十九路軍福州發動「閩變」,宣告成立中華共和國,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簽署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同時釋放了一批中國共產黨的幹部人員,其中包括馬立峰、範式人等閩東共產黨幹部。[8]中共中央曾計劃出兵福建以支持十九路軍,但被博古否決。[9]

    賽岐暴動的成功 編輯

    1933年底,詹如柏指示中共賽岐特支對當地海軍陸戰隊展開「政治攻勢」,當地民團團長徑直逃往三都,將武器留在了賽岐。1934年1月1日,由詹如柏、曾志等人領導的游擊隊進入賽岐,在沒有耗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便佔領了賽岐鎮。其時紅軍的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攻打賽岐,一路攻打霞浦,賽岐暴動的成功為紅軍增加了軍事儲備,也讓紅軍更加有信心發起對霞浦的攻城戰鬥。[10]

    霞浦縣城的防務空虛 編輯

     
    1933年的霞浦縣轄區(含柘洋一帶地區)

    閩變後,仍忠於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軍撤往寧德縣飛鸞等地,霞浦縣城的防務出現重大空虛。[2]

    其時霞浦縣城作為閩東原福寧府的政治中心,加之防備力量薄弱、1934年賽岐暴動的成功,中國共產黨認為其有較大的攻打價值,遂於1934年1月5日突襲鹽田青皎鄉,並迅速將當地的港口控制。其後霞浦紅帶總會佔領了青皎、陳墩、杯溪等二百八十一個村莊,並開始積極準備攻打霞浦縣城。[7][1]:725

    過程 編輯

    第一次攻城戰 編輯

    1934年1月6日,依據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在甘棠鸛里村擴大會議的決定,葉飛任鐵鋒施霖詹建忠等人率領閩東遊擊隊和紅帶隊近2000人,自青皎鄉、上西區和福安縣上南區三個方向向霞浦縣城發起進攻。任鐵鋒計劃率軍混入東門,出其不意將東門搶下,其後福安太康紅帶隊和上西區的紅帶隊在聽到槍聲的信號後向分別向西門、北門發動攻勢,最終奪得縣城控制權。但由於西翼未收到信號提前發動進攻導致目標暴露,紅帶隊被發現後霞浦當局立即將城門關閉。保安隊在城門上對城下的軍隊開槍射擊,致一死一傷。太康紅帶隊只得被迫撤離。[1]

    在北側,由許旺率領的上西區紅帶隊試圖衝過護城河吊橋佔據北門,卻遭到保安隊的阻擊。保安隊在火力掩護下撤回城中,並收起吊橋,切斷紅帶隊的退路。葉飛率領游擊隊前來增援,用火力壓制城內守軍,許旺則指揮隊伍將攻城用的雲梯架在護城河上,讓隊伍渡河,最終成功撤離。[2]第一次攻城戰就此全線失敗。

    紅軍的反思與第二次進攻計劃 編輯

    攻城失敗後,以原游擊隊為基礎新成立的閩東獨立團在福安松羅嶺召開會議,反思了第一次戰鬥的不足,決定增派內應潛入霞浦縣城。第二次攻城以閩東紅軍獨立團為主力,游擊隊、紅帶總隊下的13支紅帶中隊協同參戰。與此同時,霞浦縣長祝傳鉞調動沙塘、洪江、秋竹崗、下坪崗、三洲、石亭等村的大刀會600餘人,將他們編入「義勇隊」協助原守城軍隊與保安隊協同守城,同時用沙袋將城門堵死。[2][1]:725

    第二次攻城戰 編輯

    1月18日清晨,葉飛、詹如柏等人率領獨立團與游擊隊、紅帶隊共4000人之眾再次圍攻霞浦縣城。祝傳鉞將城內的3名內應捕獲,又派人化裝成乞丐逃出城門,向就近的國軍正規軍求救。由於提前做好了防衛措施,紅軍對各方向的城門都久攻不克。許旺、戴炳輝率領的上西區軍隊一度通過聲東擊西的方式打開一道缺口,但在守城軍隊的火力壓制下未能成功登城。圍城戰打了三天三夜,紅軍仍未突破防守,隨後紅軍得知國民革命軍新十師派顧宏揚團即將抵達縣城,安插在城內的內應也未發揮作用,遂悉數撤軍。[4][1]:726

    撤軍時,小南區紅帶隊路經水坡嶺被馬洋村的大刀會60多人截擊,但大刀會軍隊很快被紅帶隊擊潰。[2]

    戰後影響 編輯

    此次圍城引起國軍警覺。國軍進駐縣城後,聯合刀會對蘇區的多處紅帶隊武裝發動襲擊,引發多起流血事件,在霞浦建立起的蘇區也丟失了數地。但霞浦的廣大農村還是被紅軍成功控制,相繼建立了霞鼎、福霞、霞鼎泰等多處蘇區,1934年2月更是以這些蘇區為基礎成立了閩東蘇維埃政府[1]:72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陳永庚., 霞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霞浦县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9年. ISBN 7-80122-542-2. OCLC 47112521. 
    2. ^ 2.0 2.1 2.2 2.3 2.4 張金霖. 今日老区-二次围攻松城. www.jinrilaoqu.cn. 2020-04-26 [2022-03-20]. 
    3. ^ 《土匪圍城碑記》,霞浦縣政府,1935年立
    4. ^ 4.0 4.1 霞浦縣政協文史組. 《霞浦文史资料·第一辑》. 霞浦縣: 地方國營霞浦縣印刷廠. 1981年: 20. 
    5. ^ 鄭鳳. 名垂青史 功炳千秋——记马立峰烈士. 福建黨史月刊. 2012年, (20期): 第30-31頁. ISSN 1006-2254. 
    6. ^ 福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藍如春. 人物志-詹如柏. 福安市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9年12月: 第1117–1118頁. ISBN 7-80122-540-6. OCLC 47040111. 
    7. ^ 7.0 7.1 葉飛. 第五章:创建闽东苏区. 叶飞回忆录. 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2007年 [2002-03-20]. 
    8. ^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人民代表大會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
    9. ^ 茂清,福建事變痛史,《文史精華》2003年第8期
    10. ^ 繆小寧. 闽东人民的优秀儿子——詹如柏烈士传略. 福建黨史月刊. 1988年, (12期): 第9-14頁. ISSN 1006-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