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霖 (1914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黃霖(1914年12月30日—1986年6月24日),原名黃國應,後改名黃古文,1940年改為黃霖,男,湖南瀏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

生平 編輯

黃霖是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蔣家坪人。兄弟姐妹六人中排行第五。七歲喪母。父親佃租田地、打長工維生。僅讀過半年書。

1927年秋收起義後,哥哥參加了赤衛隊;黃霖加入了瀏陽縣少年先鋒隊任隊副,幫助蘇維埃政府送信、站崗、放哨。1929年1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編入紅三軍團紅五軍二縱二大隊當通訊員。參加了攻打長沙的戰鬥。傷愈出院後編入紅一軍團紅三軍七師二十團當通訊員。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剛當連長時,全連的花名冊都認不全,通過長期堅持識字闖過掃盲關。193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9月,紅一方面軍第二次攻打長沙失利,主力撤回中央蘇區,湘鄂贛根據地被徹底摧毀,全家包括父兄被當地民團殺害;只有二哥在外面打長工才倖免遇難,後二哥逃到江西打零工、要飯1949年後才與黃霖取得聯繫。1931年冬轉黨。[1]。隨部隊改編為紅二師紅四團連長、副營長。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時,任紅一軍團紅二師紅四團第二營副營長兼六連連長。長徵到陝北,在直羅鎮戰役中受重傷,被送到蟠龍鎮養傷,同時管理軍用地圖。這是參軍後第七次受傷。毛澤東聽到黃古文掃盲學文化的經歷,對原紅二師政委、時任紅軍大學訓練部長的劉亞樓說:「不能光要人家連長衝鋒陷陣,也要結他一個機會多喝點墨水,學點馬列和孫武兵法!」 黃古文入紅軍大學第一期學習。1936年秋天,軍委警衛營和紅四方面軍總部通訊營合編組建中央警衛團,任中央警衛團團長。1937年4月25日,周恩來與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副參謀長張雲逸、參謀孔石泉、副官陳友才、機要員曾洪才、記者吳濤和四名警衛員,以及西北保衛局特務隊副排長陳國橋率領的一個班戰士共計25人乘坐3輛卡車從延安南門出發去西安。行駛到延安與甘泉縣之間的勞山地域沿湫山,遭到臨鎮李青伍股匪的伏擊。延安聞訊後,毛澤東親自電話令總參謀長劉伯承集中機關與中央首長的坐騎,毛澤東直接叮囑軍委警衛團團長黃古文:「什麼也不要顧慮,無論如何要把周副主席救回來!」黃古文帶上幾十個戰士騎馬馳援。留守部隊司令員蕭勁光和西北保衛局局長周興率領集結起來的部隊火速奔赴勞山,包括:蔡順禮組織集中騎兵,延安市公安局文書於桑帶邊區保衛局特務隊騎兵排,延屬軍分區獨立團,延安市市委書記張漢武集合的民兵等。「勞山事件」中,周恩來隨行的11人犧牲。

1937年底,調任陝北公學擔任訓練科長兼大隊長。1938年調任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任大隊長,後任八路軍第120師359旅教導營營長,1939年隨部隊遠征冀中敵後抗戰。

1940年被分配到河南搞地下工作,由黃古文改名為黃霖。剛到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中央決定撤退、收縮在河南省國統區的地下工作。中共中央組織部指示黃霖一行暫時到新四軍去。於是,黃霖化名為史又夫,與另外十幾個同志,手持紅十字會的全國通行證章,來到豫鄂邊抗日根據地。任豫鄂挺進縱隊第一支隊副隊長兼參謀長,率部參加了進軍白兆山戰役和三次平壩保衛戰。1941年4月,豫鄂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挺進縱隊第二團與信南地方武裝合編為新四軍第五師第二縱隊,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豫南堅持抗日鬥爭和反頑鬥爭。1942年9月任新四軍第五師第十三旅副旅長兼參謀長(旅長周志堅),參與指揮了威逼武漢、開闢川漢河的侏儒山戰役、掃蕩盤踞在沔陽地區的偽定國軍劉國鈞部,控制了武漢西部的長江、漢水交匯處的三角地帶。1944年8月29日,任新四軍第五師豫南遊擊兵團指揮長兼豫南工作委員會書記,率千餘人的「豫南遊擊兵團」(原在豫南活動的淮南支隊五個連、信應獨立第二十五團、駐守大悟山的十三旅三十八團第三營)渡過淮河,開闢豫南豫中淪陷區。首先建立了汝正確、汝蔡遂兩個縣委和抗日民主政權,開闢了路東局面,並成立了路東指揮部。1944年10月率部向平漢鐵路以西進發。由最初的千餘人發展到五千多人,成立了挺進一團、二團、三團、四團,並開闢了以孤山沖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44年11月,新四軍五師副政委任質斌帶領第三十九團和一批幹部來到孤山沖;同時,豫南工委改為河南工委,將豫南遊擊兵團改為河南挺進兵團,任河南挺進兵團司令員。率領主力一部繼續北上,開闢舞陽南部(現舞鋼市)和遂平接壤的嵖岈山地區。為迅速打開豫中局面,1945年2月新四軍五師又派十三旅旅長周志堅帶領兩個團增援黃霖兵團。舞陽縣南部、西平縣西部、遂平縣西北部、泌陽縣方城縣北部、葉縣東南部形成了鞏固的嵖岈山抗日根據地。1945年4月,成立了嵖岈山中心縣委和軍事指揮部。1945年7月,八路軍河南軍區陳先瑞支隊來到豫中與黃霖部會合,以嵖岈山為中心成立了豫中軍分區、豫中地委和豫中專員公署,陳先瑞任軍分區司令員,黃霖任副司令員,栗在山任地委書記,歐陽景榮任專員。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新四軍第五師河南挺進兵團建立了東起汝南、西至竹溝、南起信陽、北達舞陽,縱橫二百餘里的抗日根據地,先後建立了七個抗日民主縣政權,發展了幾十支抗日武裝,軍隊也從千餘人發展到一萬多人,與八路軍河南軍區取得了直接交通聯繫。黃霖回憶這一年(1944年8月至1945年7月)是一生中思想負擔最重的一年,孤軍深入敵後,遠離邊區黨委和師部,幹部少,對敵鬥爭情況複雜,環境惡劣,稍不謹慎,就會犯不可挽回的錯誤;也是得到全面鍛煉、提高,成長最快的時期。

1945年10月,任中原軍區下屬的河南軍區副司令員兼獨立三旅副旅長。河南軍區由原新四軍五師第四、第六分區和豫中分區組成。1945年11月,豫中軍分區受中央之命,撤出豫中向新四軍五師靠攏。1946年初,黃霖任中原軍區下屬的河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兼獨立第三旅旅長,率部在湖北隨縣草店竹林店一帶堅持鬥爭。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圍開始,奉命率河南軍區在平漢鐵路東側接應,掩護主力越過平漢路。後中原軍區命令黃霖留三分之一的武裝堅持原地鬥爭,其餘部隊作為突圍主力的右翼,單獨行動,向豫陝邊界突圍。1946年7月7日,河南軍區部隊和地方幹部3000餘人集中在隨縣祝竹店,司令員兼政委黃霖戰前動員後部隊出發很快進入河南境內。首先襲占泌陽縣西北的羊冊集,繳獲了小麥三千餘石公糧。又在南陽至方城的公路上伏擊了十幾輛軍車,繳獲了大批的鈔票、藥品和金條。隨後進入豫西伏牛山區西峽縣西北豫陝邊界挺進。1946年8月初,進至豫西盧氏縣木桐溝,完成中原突圍戰略轉移任務。黃霖奉命到丹鳳縣商鎮起封溝見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奉命率領新四軍五師河南軍區主力,會合閔學勝帶領的三旅八團、二旅六團,在西荊公路以東的豫西一帶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豫鄂陝軍區第四軍分區。黃霖為第四地委書記兼第四軍分區政委,閔學勝為軍分區司令員。四分區地處伏牛山崤山熊耳山的結合部,包括盧氏靈寶欒川洛寧嵩縣等。胡宗南在豫西成立了「十二縣聯防剿共指揮部」,以鄧縣、內鄉、盧氏、嵩縣等保安團向四分區包圍。至1946年11月將豫西十三縣聯防剿共指揮部各保安團全部擊潰,解放了大半個盧氏縣,打開了四分區的局面。1946年12月15日,中央軍委轉發四分區戰鬥總結通報,肯定四分區在開闢鄂豫陝根據地的過程中集中優勢兵為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經驗。1946年12月閔學勝調到鄂豫陝軍區任參謀長,黃霖兼任鄂豫陝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四分區部隊搞來棉衣什麼顏色都有。黃霖說:「甭管什麼顏色,穿在身上凍不着就行,有棉衣、有被子、有菜金,這已經比其它分區不知好多少倍了。」1946年底,國軍集中了十萬兵力清剿鄂豫陝根據地。鄂豫陝區黨委、鄂豫陝軍區決定採用四分區的作戰經驗,集中各分區部隊組成野戰縱隊向豫西出擊,黃霖任司令員,方正平任政委。1947年1月,野戰部隊首戰桑坪,再戰攻克欒川縣城廟子鎮,爾後進至魯山地區。這時,接到中央命令,要黃方縱隊向北渡過黃河,轉移到太岳解放區休整。1946年2月20日,部隊在新安縣劉皇嶺一帶北渡黃河,轉至山西晉城

1947年8月5日,隨中原軍區部隊改編的晉冀魯豫第十二縱隊從晉城出發,渡過黃河,1947年11月中旬到達淮陽地區。1947年10月,黃霖任豫皖蘇第四地委書記兼豫皖蘇軍區第四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48年3月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八旅旅長。率部參加了鄭州戰役與淮海戰役。1949年2月,隨部隊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第十一軍三十二師任師長。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戰役中,因病回開封休養。1949年夏,任湖南軍區益陽軍分區司令員兼中共益陽地委書記,率部參加了湘西剿匪。

1951年9月,任中南軍區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員。1952年10月任粵中軍區(三級軍區)司令員。後任廣州軍區防空軍副司令員。1957年空防合併後,任廣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2]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准軍級、原中南軍區),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3]

戰爭年代,八次負傷,二次重傷,大腿因重傷留下了三個深深彈洞造成行走團難。1962年又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1965年中央軍委批准黃霖離休,定居武漢市。1977年黃霖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以後,主要精力和時間撰寫革命回憶錄,希望寫一本比較完整系統的回憶錄,既反映自己的成長道路,也反映親身經歷的黨領導人民的鬥爭歷史。1982年中央軍委批准黃霖正兵團職待遇。

1985年罹患肺癌。1986年6月24日在北京逝世。

參考 編輯

  1. ^ 《中国共产党人名大辞典》.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1: 667. ISBN 7800358739. 
  2. ^ 中原抗日英雄谱 黄霖. 央廣網. 2015-07-15 [2020-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5). 
  3. ^ 揭秘:中共首批开国将军的级别是怎样划分的?. 鳳凰網(轉自摘自《黨史博覽》2010年第5期). 2010-06-13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