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哲學專題 (獲評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哲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哲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傳統百科全書條目專題 (獲評未評級未知重要度
本模板屬於傳統百科全書條目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傳統百科全書條目的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傳統邏輯 - 經典邏輯 編輯

傳統邏輯經典邏輯 的內涵實際相同? 傳統邏輯 應該考慮和經典邏輯合併? --Gluo88留言2021年6月27日 (日) 21:37 (UTC)回覆

請參考在talk:傳統邏輯的回覆--Wolfch (留言) 2021年6月28日 (一) 00:09 (UTC)回覆

此條目似乎有不少是來自en:Classical logic以外的內容 編輯

此條目似乎有不少是來自en:Classical logic以外的內容。

中文維基不一定要完全翻譯英文維基, 原創也是一個作法。不過, 目前內容中有不少參考資料是來自其他的英文或中文哲學文獻, 不太確定目前的文件是以參考資料為基礎, 再自行重寫的內容, 或是翻譯自其他英文哲學文獻的內容(若是有版權的文獻, 直接翻譯後放在維基百科上,會有侵權的問題),需請擴充的維基人確認版權相關問題。--Wolfch (留言) 2021年6月28日 (一) 02:11 (UTC)回覆

"過多或不當地使用了受版權保護的文字、圖片及多媒體檔案"的內容 編輯

"歷史簡介"段落中,「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標準邏輯(經典邏輯)的基本句法和語義概念(給定順序的邏輯語言,可滿足性,可定義性的概念)出現而言,尤其如此」段落和參考資料英文版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Paradoxes and Contemporary Logic的內容對應程度很高, 類似是由參考資料翻譯的內容, 參考資料未開放授權, 直接翻譯其內容有侵權問題。--Wolfch (留言) 2021年6月28日 (一) 04:17 (UTC)回覆

已刪除該段落內容--Wolfch (留言) 2021年6月28日 (一) 04:21 (UTC)回覆
該段落內容是在2021/2/13加入的--Wolfch (留言) 2021年6月28日 (一) 04:24 (UTC)回覆
請參照合理使用, 不應刪除?--Gluo88留言2021年6月28日 (一) 04:34 (UTC)回覆
參照Wikipedia:合理使用#文字, 已經又有改變, 不能用引號。 --Gluo88留言2021年6月28日 (一) 04:38 (UTC)回覆

Wiki: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英語:Fair use),是著作權法的一個概念,允許人們於某些情況下,無需徵求著作權所有者的同意,就可以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內容。「合理使用」這個概念在美國等許多國家的著作權法中都存在。合理使用試圖在著作權所有人的利益和公眾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在兼顧原創者利益的同時又鼓勵新的創造。

合理使用是一種製作未經授權的複製品,以用作一定的保護性的目的的權利。主要包括學術上的使用、教育、寫報道、或者寫評論。但是這也有一些限定條件,就是所使用的部分相對於該作品的總篇幅來說較短,而且不會有損於該作品的擁有人的經濟利益

國際上對合理使用的判定大體上依據的是「三步檢驗標準」:

  • 必須限於某種特殊情況
  • 不得與受保護的作品或者版權持有人的正常利用相牴觸
  • 不得損害作者的合法利益

--Gluo88留言2021年6月28日 (一) 04:40 (UTC)回覆

此處需參考的是Wikipedia:合理使用,不是維基百科的合理使用條目--Wolfch (留言) 2021年6月28日 (一) 05:07 (UTC)回覆
我已在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有關經典邏輯中和參考資料段落結構相當接近的內容, 是否符合Wikipedia:合理使用提出討論, 若不符合合理使用的話, 建議刪除。--Wolfch (留言) 2021年6月28日 (一) 05:22 (UTC)回覆
知道了。關於 "段落結構相當接近的內容": 已經不是同一種語言了,翻譯是意譯,有不少按需要的刪改, 應該看成重新改寫(rewriting)。不知道維基是否有區分「重新改寫」的客觀標準, 我也可以按標準進一步改到可被認為「重新改寫」為止。 按:Wikipedia:合理使用, 沒有禁用「重新改寫」。
--Gluo88留言2021年6月28日 (一) 11:05 (UTC)回覆
依照Wikipedia:版權常見問題解答#我怎樣才能不侵犯版權?,若要不侵權,建議的改寫是:「組織一下這些知識或者綜合各方資料,用自己的話來把它們寫下來。」,其中也有提到「對原文進行輕微的改寫仍然可能構成侵權,請務必用自己語言重寫。」若您可以以此方式重寫該段內容,自然就沒有侵權的問題。什麼算以自己語言重寫,比較沒有客觀標準,這也是我比較不會以此方式編寫條目的原因。--Wolfch (留言) 2021年6月28日 (一) 13:50 (UTC)回覆
如果不只是從維基英文翻譯時,需要獨立應用參考文獻時, 都會遇到如何判斷「用自己語言重寫」客觀標準問題。探討一下應該有意義。 --Gluo88留言2021年6月28日 (一) 14:31 (UTC)回覆
我也進一步努力修改了。請在這裏回應和討論,這樣討論記錄不會分散。--Gluo88留言2021年6月28日 (一) 15:17 (UTC)回覆
我不打算針對您的修改進行回應和討論。我已在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有關經典邏輯中和參考資料段落結構相當接近的內容, 是否符合Wikipedia:合理使用提出此問題, 請其他人提供意見。問問其他人的意見吧。另外,也請參考一下Wikipedia:典範條目中其他條目的寫法,維基百科翻譯自英文維基的條目很多,不過還是有些是原創,不是翻譯自英文維基的,建議您找找看。--Wolfch (留言) 2021年6月28日 (一) 15:27 (UTC)回覆
  1. 關於「輕微的」與「過多或不當地」類似, 仍然是需給出標準客觀的問題。 每個人的看法都有主觀性。既然你已在「互助客棧/條目探討」提出討論,我也在不斷修改,我也在參考其它材料, 可以等等其它人意見嗎?
  2. 我也繼續參考其它材料,也建議您同時也了解一下有關信息。 這樣一來,大家把關時都能準確,以後大家都能了解大概的標準,知道如何做。
    • 指控方更有舉證和給出有說服力的客觀標準責任。比如, 收集以往被提報「達不到重寫要求」但「修改後被社群認可是重寫」例子,以便有以往的案例來比較。 避免不了解客觀標準時,也沒有以往用法做為客觀判例情況下,堅持讓他人按自己主觀想法來編輯。
  3. 特別是,您提到:「不打算針對您的修改進行回應和討論」, 在閣下既不對修改進行回應和討論,也不知道客觀標準情況下,閣下自己只是避開客觀標準的了解將自己局限於英文維基的翻譯這種情況,還有理由繼續討論嗎?我已經修改了還為什麼需要回應您的主觀堅持?
--Gluo88留言2021年6月28日 (一) 21:33 (UTC)回覆

參考英文維基條目-探討:原文多少比例的使用才算合理使用? 是否一定要用引號? 從現行做法為客觀判例情況下來了解大概的標準 編輯

我也在參考英文維基,在不翻譯的情況下,多少才算合理使用? 是否一定要用引號? (不翻譯情況段落引用和改動大小及引號應用情況,能被接受合理使用例子, 把對英文翻譯後差別更大,更可以被接受為合理使用例子)可參見您創建或編輯的條目所對應的英文條目例子如下(我沒有把您的中文條目和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做人工比較,不知道您翻譯英文維基段落中的原文多少比例的使用,英文維基全文中的合理使用情況):

  1. 英文條目African literature @1028207909合理引用例子(看成重寫/沒有用引號的合理引用), 有些相似部分在Wiki該條目2020版本上還沒有( African literature @934516680),目標文件內容標註2019年。
  2. 英文條目(The Blue Lagoon (1980 film) @1030609744)合理引用例子

說明:

  1. 上面工具報告高相似度可能和實際不符,只能用來人工檢查工具找出的不同處, 人為判斷。 見: 您創建或編輯過的非洲文學@65949934跨語言比較-17%相似是過高誤報
  2. 上面英文條目例子直接考貝段落最大可能有連續8-9句完全沒改寫和引號的情況。也有不少單句改寫或無改寫時無引號使用情況。好像所有使用都加引號, 文章會很亂, 可讀性差。但直接考貝或改寫段落,所佔原始資料比例不大,看起來不到5%(儘管對比工具報道比例大很多)。 好像這樣例子還有不少。大家都可以多查查,找出儘可能的最大占原文多少比例的使用仍然算合理使用的更多例子。
  3. 不知是否有跨語言的版權監督比較工具來比較條目全文和SEP全文,查看原文多少比例的使用,是否相似, 是否可能侵權。

--Gluo88留言2021年6月28日 (一) 18:24 (UTC)回覆

如何判定什麼樣的重寫(或稱: 改寫,英文:Paraphrase)不會侵權 編輯

  • Wikipedia:Close_paraphrasing#Creative_expression英語Wikipedia:Close_paraphrasing#Creative_expression: 事實和想法不受版權保護,但創造性表達受到保護。例子:
    • 原文: 「The Llama is a woolly sort of fleecy hairy goat, with an indolent expression and an undulating throat; like an unsuccessful literary man.」
    • 不會侵權的重寫: 「the llama is an animal with a shaggy coat, and perhaps that it has a long neck.」 這些都是事實。
    • 會侵權的重寫: the phrases "indolent expression" and "undulating throat" 可能侵犯版權。詞的原始選擇是貝洛克創造性表達的一部分.
  • Wikipedia:Close_paraphrasing#Translation英語Wikipedia:Close_paraphrasing#Translation 外語翻譯是一種改寫(Paraphrase)形式,因為所有單詞或短語都已替換為等效的不同語言的單詞或短語。 例如,考慮來自土耳其語的兩個翻譯, 第二個繼承了比喻性的表達「隱約可見」和「像一個紅色的預兆」,所以儘管使用了與原文完全不同的詞,但好像是不可接受的。
    • 不會侵權的重寫:"Istanbul is a large city"
    • 會侵權的重寫:"The sun looms through the haze like a red omen"

--Gluo88留言2021年6月29日 (二) 14:47 (UTC)回覆

返回 "经典逻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