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見習編輯

教育背景

編輯

留學海外

編輯

本人畢業於紐西蘭梅西大學,專業是信息系統

影響

編輯

在紐西蘭的三年學習與生活中,本人完成了一個從接觸一個發達的民主社會,到了解這個社會的過程,其中滲入這個社會的過程並沒有全部完成。

國外生活學習經歷的影響在回到中國後仍然在繼續,並由於兩種社會形態過大的對比而得到加強。這直接影響到本人習慣以中西結合的方式去思考一個問題,所謂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但是發現Act Locally多數的時候是一種妥協和退步,更像是一種自取其辱的行為。這一想法加大了本人與國內社會融合的難度。

總結了一下本人在面對與人相關的社會問題時的思考模式,大概如下所列:

  • 是否保障了人的基本權益
  • 是否合法
  • 是否公平與平等


總之,出國的經歷沒能促使本人在主觀上真正學會與一個後進的社會妥協與融合的能力,結果是本人的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繼續保持與國內社會強迫式的主流觀念間的碰撞與矛盾。

國內教育背景

編輯

在中國本土從7歲到22歲在國內受過從小學初中高中及隨後的大學/學院教育(會計學),但因國內的應試教育對該用戶思維、性格培養和對客觀世界的理解未起到幫助,主觀上偏向於否定在中國所受教育的影響。

偏重個人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編輯

很大程度上本人的思維方式為自我教育和自我覺醒的過程的結果。16歲左右起開始接受西方搖滾音樂,同時開始自學結他,並閱讀了一些著名的西方現代文化及文學作品,如麥田裏的守望者第二十二條軍規(本人最喜愛的一部作品)、卡夫卡的作品和米蘭·昆德拉的名作等等,其中米蘭·昆德拉是本人非常喜愛的一位作者。本人同時有意識的去主動接觸西方的意識和文化的理念,熱衷於一些諸如垮掉的一代之類的名詞兒。

青春期覺醒

編輯

在進入高中後,本人經歷了一次離經叛道的青春期自省過程。性格發生較大變化,表現在:

  • 反主流文化與羊群意識
  • 不善與別人及同班的學生交往
  • 認為別人的思想和思維方式過於平庸化
  • 產生反文化和反主流文化的強烈意識
  • 熱衷於非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的音樂和話題

影響

編輯

青春期的覺醒使得本人至今無法認同中國社會的大部分價值觀,或者說是有意識的去反對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體系。並影響到後來所做的出國決定。

對西方思想與文化意識的接受在當時封閉的社會環境下是主動學習與吸取的過程,與以美國為首的霸權式思想的殖民滲入沒有太大關係;後來紐西蘭的留學經歷更是令本人對美國產生了更多的反感與無法認同。

現在的生活

編輯

工作

編輯

全職工作為澳大利亞政府部門僱員

愛好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