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修伯(?—?),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後裔。

元修伯清心寡欲,明於事理,年輕時就在北齊擔任顯要的官職,歷任尚書郎治書侍御史司徒左長史、幾個郡的太守、光州刺史,每次任職都做出成績,出任度支尚書後,北齊朝政荒廢,國家緊迫,儲備奇缺,賦稅徭役繁多。元修伯憂國如憂家,體恤民眾的疾苦,以拯救天下為己任,向宰相詢問謀劃,從早到晚都不懈怠,與錄尚書唐邕交換意見決定取捨,對國家大有益處[1]

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齊後,徵召北齊中書監陽休之吏部尚書袁聿脩衛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修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拏秘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兼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乂、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元行恭辛德源王邵陸開明十八人,命令他們與自己的車駕一起前往長安[2][3]。 元修伯後在北周擔任儀同大將軍、載師大夫[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北齊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五》:齊滅,朝貴知名入周京者:度支尚書元修伯,魏文成皇帝之後,清素寡慾,明識理體。少歷顯職,尚書郎、治書侍御史、司徒左長史、數郡太守、光州刺史,所在皆著聲績。及為度支,屬政荒國蹙,儲藏虛竭,賦役繁興。修伯憂國如家,恤民之勞,兼濟時事,詢謀宰相,朝夕孜孜,與錄尚書唐邕回換取捨,頗有裨益。周朝授儀同大將軍、載師大夫。其事行史闕,故不列於傳。
  2. ^ 《北齊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四》:周武平齊,與吏部尚書袁聿修、衛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修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拏、秘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乂、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高行恭、辛德源、王劭、陸開明十八人同征,令隨駕後赴長安。
  3. ^ 《北史·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周武帝平齊,與吏部尚書袁聿脩、衛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脩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拏、秘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兼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乂、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元行恭、辛德源、王邵、陸開明十八人同徵,令隨駕後赴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