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窪文化中國北方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得名於1982年發現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東部,遼寧西部的西遼河大凌河流域。距今約7500-8000年,早於紅山文化

重要遺址 編輯

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遺址有:[1]

特徵 編輯

興隆窪文化是內蒙古、遼寧草原地區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在興隆窪遺址發現的聚落遺蹟中,有圍溝環繞的近百座半地穴式方形或長方形房屋,內有灶址。石制工具多為打制,但亦有磨製、琢制和壓制,種類有石鏟、石斧、石錛、石鑿、磨盤、磨棒等。陶器均夾砂陶,胎厚重,燒制火候比較低,質疏鬆,表面大多有紋飾,以壓印為主,有網格紋、交叉紋和之字形紋等,多罐狀敞口或斂口器形,亦有少量類。骨器種類較多,常見的有骨錐、骨匕等。

興隆窪文化與時代稍晚的紅山文化和新樂文化下層均有一定聯繫。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烏蘭. 淺析興隆窪文化陶器[J]. 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S1).

參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