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經》,為《山海經》山部的第三部,其中描述書中北山部的各種山脈、流水、鳥獸、礦物與神祇。

此卷包括《北山首經》、《北山二經》、《北山三經》,分別講述單狐之山至隄山、管涔之山至敦題之山、太行之山至毋逢之山等[1]。此外,作為一部充滿神話色彩的地理和禮儀古籍,此卷中描述的一些神祇等,都深深地影響到此後數千年的東亞文化圈中國家的禮儀和文化[2]

首經 編輯

單狐山 編輯

北山經的首山為單狐山又稱首座山,山上長有茂密的榿木,以及茂盛的華草。漣水從這裏發源,然後向西流入坳水,水中多有紫色石和花紋石[3]

求如山 編輯

再向北二百五十里是求如山,山上多產銅礦,山下多產玉石,草木不生。滑水發源於此山,並向西方注入諸毗之水。水中多產滑魚,它的形狀像黃鱔,紅背、聲音如人的支吾聲,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癒贅瘤。滑水裏還多產水馬,它的形狀像馬,花臂膊、牛尾,發出像人的呼叫聲[4]

滑魚圖,出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第一百四十九卷》

帶山 編輯

再向北三百里是帶山,山上多產玉石,山下多產青碧。山中有一種獸,它的形狀像馬,長一隻角,角上有甲錯,名為䑏疏,可用來防避火災。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長着五彩羽毛、紅色斑紋,名為鵸䳜(一說鵸鵌)。它自為雄雌,吃了後可不生癰疽彭水發源自此山,向西注入芘湖,水中多產鯈魚,形狀如雞,長着紅毛、三條尾巴、六隻腳、四個腦袋,它的叫聲像喜鵲,吃了它的肉可以忘掉憂愁[5]

䑏疏圖,出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卷·第一百二十三卷》
鵸鵌圖,出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卷·第五十三卷》
鯈魚圖,出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卷·第一百四十九卷》

譙明山 編輯

再向北四百里是譙明山譙水發源於此山,向西流入黃河。譙水中多產何羅魚,一個頭、十個身子,它的聲音就像狗叫,吃了它可以治癒癰瘡。有一種獸,它的形狀像、長有紅色細毛,其叫聲如同轆轤抽水的聲音,名叫孟槐,可以用來防禦凶災。這座山,不生草木,多產石青和雄黃[6]

何羅魚圖,出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卷·第一百四十九卷》
孟槐圖,出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第一百二十三卷》
鯈魚圖,出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卷·第一百四十九卷》

二經 編輯

三經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山海經·北山經》(卷三):右北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2. ^ (漢)劉向,(漢)劉歆編校;方青羽著. 中侨彩图馆 山海经彩图馆.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6.03: 31. ISBN 978-7-5113-5893-6. 
  3. ^ 《山海經·北山經》(卷三):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機木,其上多華草。漨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4. ^ 《山海經·北山經》(卷三):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諸毗之水。其中多滑魚。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5. ^ 《山海經·北山經》(卷三):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䑏疏,可以辟火。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鵸䳜,是自爲牝牡,食之不疽。彭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芘湖之水,其中多儵魚,其狀如鶏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6. ^ 《山海經·北山經》(卷三):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有獸焉,其狀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禦凶。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