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寺 (新加坡)

報恩寺(Poh Ern Shih)是新加坡南岸的一座佛寺,坐落於推遷路(Chwee Chian Road)的一個小山頂上,在巴西班讓路(Pasir Panjang Road)的不遠處。該佛教建築是為紀念在1942年的巴西班讓戰役中喪命者而建立的,主要供奉地藏菩薩,其首位住持即是美籍上座部佛教和尚蘇曼迦羅法師,他亦是新加坡第一位獲任命為佛寺住持的西洋人。

報恩寺
基本資訊
位置 新加坡推遷路9號
坐標01°16′45″N 103°47′19″E / 1.27917°N 103.78861°E / 1.27917; 103.78861
宗教佛教
本尊地藏菩薩
宗派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
開基李俊承蘇曼迦羅法師畢俊輝
官方網站http://pohernshih.info/
開山時間1954年
地圖
地圖

報恩寺於2003年開始重建,現為新加坡第一座結合環保與親樂齡概念的宗教建築。報恩寺同佛友聯誼會為該國的佛教社群主辦各種活動,如佛法開示、契經論述、禪定課程等等,以中、英文教授。

歷史背景 編輯

報恩寺位於新加坡南岸的推遷山山頂上,在巴西班讓路附近,山頂的對面能看到鴉片山。19世紀的時候,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鴉片山山上開鴉片工廠,對來自金三角的生鴉片進行加工,並販賣到中國和東南亞。[1]二戰爆發之前,英國殖民地政府為保護周邊軍事設施,在推遷山山上置放重型火炮,以防日軍從巴西班讓沿海發動攻擊。[1]

鴉片山是巴西班讓戰役中,英軍馬來兵團第一與第二的最後防禦陣線,馬來兵團同第二忠誠兵團(2nd Loyals Regiment)從1942年2月8日至14日鎮守新加坡西部和南部地區。儘管馬來兵團的軍火及糧食都所剩無幾,不過他們奮力抗戰,造成日軍重大傷亡,惟日軍加派人馬,抗戰者最終寡不敵眾,遭日軍誅戮。其中一位馬來族軍官阿南少尉被日軍生擒並施以酷刑,也難逃死劫,他的英勇事跡傳遍新馬,廣為人知。[2]

創始人李俊承 編輯

二戰時期日軍侵佔新加坡,這場戰爭奪取了許多士兵和平民的性命,為讓這些「冤魂」早日「脫離苦海」,於是報恩寺就這樣在推遷山成立了。[3]這座佛寺是慈善家李俊承(1888年-1966年)在1954年創始的,當時為一層樓高,是新加坡少數奉獻給地藏菩薩的中國大乘佛寺。

李俊承生於中國福建省永春縣,年幼時隨同父親到森美蘭州,隨即到新加坡建立地產事業。他飛黃騰達,在當地華族社群中擔任領導職務,並且成為華僑銀行的創辦人之一,在日治時期還擔任其代理主席。[4]李俊承也奉獻於佛教的發展,他參與建設佛教刊物發行中心(1933年)以及新加坡佛教居士林(1934年)。[5]

首位西洋住持 編輯

蘇曼迦羅法師(Sumangalo;1903年-1963年),本名羅伯特·斯圖爾特·克利夫頓(Robert Stuart Clifton),於1903年在美國亞拉巴馬州伯明翰出生。他在取得了文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講授佛教,爾後移居亞洲進修佛教,並在老撾加入上座部佛教,取法號蘇曼迦羅,意即「非常吉利」。蘇曼迦羅法師後來前往馬來亞,並於1959年末,與另一位美籍和尚蘇悉地法師(Susiddhi)在一次佛法之旅到訪新加坡。他在這些地區成立數個青年團和周日學校,功不可沒。[6]

1959年1月,蘇曼迦羅法師獲任為報恩寺的榮譽住持,即成為新加坡第一位西洋佛寺住持。[7]他在新加坡協助畢俊輝將地藏菩薩經從中文翻譯成英文,隨後回返馬來亞的檳城佛學院安度晚年。他在該學院講授佛法,其授課內容後來編撰為中、英文兩版,現仍自由發佈。蘇曼迦羅法師卒於1963年2月6日,並火葬於檳城[8]

女性佛教先驅 編輯

畢俊輝(1906年-1981年)生在中國廣州的一個富裕家庭裏,她在家中排行老么,年幼時母親帶她到檳城受教育。她在1924年參加了劍橋高級考試(Senior Cambridge),然後到福建女校任職英文老師。1927年,她前往廣州的中山大學進修,惟母親得了重病,她只好放棄學業,回返檳城。在檳城的時候,畢俊輝在極樂寺太虛大師及其門徒慈航法師講授佛法,隨即在慈航法師的門下受教。她於1946年在檳城和新加坡建立菩提學校,促進年輕一代接受佛教教育,同時亦活躍於佛教社群的志工事務。[9]

1959年12月,畢俊輝開始將報恩寺的地藏菩薩經從中文翻譯成英文,讓受英文教育者也能受惠,蘇曼迦羅法師也從旁協助並提供改善建議。1964年,新加坡元首尤索夫·伊薩(後來成為新加坡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賜予她公共服務星章,她也在1973年獲新加坡共和國第二任總統薛爾思委任為太平紳士。畢俊輝亦曾擔任過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副會長。1981年,畢俊輝在前往印度的途中逝世。[9]

建築、服務與設施 編輯

 
信眾在報恩寺的金佛牆慶祝衛塞節
 
報恩寺的屋頂上裝有太陽能板

報恩寺在2003年開始拆除重建,辦公樓在2007年4月完工(重建計劃第一階段)。這座六層樓高的大樓由Lee Coo所設計,其也負責設計了光明山普覺禪寺宏船法師紀念堂[10]煥然一新的報恩寺佔地46,938-平方英尺(4,360.7-平方米)(永久地契),[1]保有傳統建築特色,同時結合現代環保技術。

報恩寺位於新加坡推遷路9號,該寺主要供奉地藏菩薩,眾神包括觀音關帝韋陀菩薩十二藥叉大將福祿壽[11]報恩寺每天開放給公眾進出,入場免費。[12]

親樂齡設施 編輯

退休律師李文襄是創始人李俊承的孫子,同時也是報恩寺榮譽會長兼首席建築師,他意識到有很大比例的信眾年過六十,故致力於確保寺院方便樂齡人士及輪椅人士進出。報恩寺的車道從大門一直延伸到寺院上層,而且每層樓的地面都是平的。廟內的廁所隔間也都裝有呼叫按鈕,易於伸手觸及,在緊急的情況下也易於從外頭解開門鎖。[10]

環保設施 編輯

新加坡陽光充沛,寺院在屋頂上安裝三種不同類型的太陽能電池,諸如多晶矽太陽陣、單晶矽太陽陣以及非晶矽太陽陣。另外,報恩寺的用水是由太陽能板加熱的,夜間照明也是由太陽能轉換成電力發動的。該寺更是豎立風力發電機,將風轉化為電力。[13]

報恩寺經地表徑流及採用排水溝來收集雨水,並用於灌溉寺院場地,以及發動電力,供寺內電動輪椅電池充電之用。寺院的電力是由院內頂層的用水經水力發電機發動的,另外該寺也安裝了淨化系統,雨水經過濾後便可飲用。[13]

為充分利用再生資源,報恩寺的僧侶所使用的家具均為竹製,這是因為竹易於采割,被視為最生態友好的原料之一,也無需再種植,在五年之內竹便能再次採收。[14]

報恩寺擴張工程的第二階段於2008年末完工,主要亮點為:一個全新的地藏主殿和一個觀音禪堂、青金岩雕像和一個七層樓的佛塔。[15]

近期發展 編輯

 
鹿野苑佛像,在報恩寺內的佛友聯誼會法堂

為自我振興、注入新血液,報恩寺同佛友聯誼會[16]合作。佛友聯誼會是一個無教派的佛教組織,其在新加坡舉辦創新的項目及活動,以確保以現代的語言和形式弘揚佛法。該組織的2000餘成員是講英語的專業人士,大多數少於45歲。聯誼會原本使用巴耶利峇的伊頓(Eton House)租賃空間,李文襄聯繫了該會會長周安吉(音譯),表示有意讓出寺院場地,於是聯誼會於2007年5月29日遷入報恩寺。該團體主辦各種活動,如佛法開示、契經論述、禪定課程等等,由僧團以及著名居士主持。[12]

參見 編輯

註腳 編輯

  1. ^ 1.0 1.1 1.2 History of Bukit Chandu. Poh Ern Shih. [5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14日). 
  2. ^ Reflections at Bukit Chandu.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5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5). 
  3. ^ Koh, "Renewing the Temple of Thanksgiving", p. 112.
  4. ^ OCBC History. 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 [5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5. ^ Ong, "Lee Choon Seng", pp. 48–49.
  6. ^ Piyasilo, 1992h: 1–3.
  7. ^ Piyasilo, 1992: 17–19.
  8. ^ Venerable Sumangalo, p. 4.
  9. ^ 9.0 9.1 Ong, "Miss Pitt Chin Hui", pp. 111112.
  10. ^ 10.0 10.1 Koh, "Social Consciousness", pp. 113–114.
  11. ^ Poh Ern Shih 報恩寺 Bao En S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廟宮,摘於2016年9月20日。
  12. ^ 12.0 12.1 Lee Chee Keng. Two Buddhist groups share space. The Straits Times. 30 May 2007. 
  13. ^ 13.0 13.1 Koh, "Making Good Use of That Which is Abundant", pp. 114–115.
  14. ^ Koh, "Renewable Resources", p. 115.
  15. ^ Koh, "What's in Store", p. 115.
  16. ^ the Buddhist Fellowship website.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參考書目 編輯

  • Koh, c-u Pinn. "Renewing the Temple of Thanksgiving"—Vaidurya (May/Jun 2007). Singapore: Golden Pagoda Buddhist Temple. 2007. 
  • Piyasilo. Charisma in Buddhism. Malaysia: Dharmafarers Enterprises. 1992h. ISBN 983-9030-10-8. 
  • Piyasilo. New Directions in Buddhism Today. Malaysia: Dharmafarers Enterprises. 1992. ISBN 983-9030-03-5. 
  • Ong, Y.D. Buddhism in Singapore—A Short Narrative History. Singapore: Skylark Publications. 2005. ISBN 981-05-2740-3. 
  • Venerable Sumangalo. Lectures by Venerable Sumangalo Bhikkhu (in Chinese). Malaysia: Penang Buddhist Association (Free distribution). 200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