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德蒞(Angelo Zottoli,1826年—1902年),又譯安傑洛·佐托利晁德蒞,字敬莊[1],是一位意大利天主教神父、來華傳教士漢學家。晁德蒞會漢語以及拉丁語[2]

晁德蒞
出生1826年六月21日 編輯維基數據
那不勒斯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02年十一月9日 編輯維基數據 (76歲)
徐家匯 編輯維基數據
職業作家、天主教神父、翻譯家傳教士漢學家、classical philologist 編輯維基數據

生平 編輯

晁德蒞於1826年6月21日生於阿切爾諾,1843年加入耶穌會,1848年前往中國傳教。從1853年起,他在聖依納爵公學任教,同時又擔任校長。 [3][4][5] 馬相伯聖依納爵公學讀書期間認識了晁德蒞並受其影響[6][7]。晁德蒞主要在徐家匯附近一帶活動[8]

漢學 編輯

他曾將一些中國古代著作以及儒家經典翻譯成拉丁文[7],並將這些譯文收錄進拉丁文著作《中國文學歷程》中。此外他的著作還有中文《真教自證》。[9]

1884年,晁德蒞被法蘭西文學院授予儒蓮獎[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文化贡献浅析.兰台世界2013·6 月下旬.35頁.上海大学文学院 刘钊. 
  2. ^ 沈福伟著,中国与欧洲文明,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07,第489页. 
  3. ^ King, Gail. The Xujiahui (Zikawei) Library of Shanghai. Libraries & Culture. 1997, 32 (4): 456–469 [2022-08-16]. ISSN 0894-8631. JSTOR 255485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2). 
  4. ^ Jiang, You Guo. Liberal Arts in China's Modern Universities: Lessons from the Great Catholic Educator and Statesman, Ma Xiangbo.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September 2012, 7 (3): 292–308. doi:10.1007/BF03396948 . 
  5. ^ Williams, Nicholas Morrow. Angelo Zottoli's Cursus litteraturæ sinicæ as Propaedeutic to Chinese Classical Tradition. Monumenta Serica. 3 July 2015, 63 (2): 327–359. S2CID 162779246. doi:10.1080/02549948.2015.1106835. 
  6. ^ 姜有國著作. 耶穌會在華高等教育史:使命與傳承(1594-1952). 輔大書坊 https://books.google.co.jp/books?id=m4KFDwAAQBAJ&pg=PA153&lpg=PA153&dq=%E6%99%81%E5%BE%B7%E8%92%9E&source=bl&ots=HjjT3PzUVo&sig=ACfU3U2CKwOMneNp9sWBpICxozYQjijqMg&hl=zh-CN&sa=X&ved=2ahUKEwjwm5eoosv5AhWEEogKHZ-RAK04FBDoAXoECBcQAw#v=onepage&q=%E6%99%81%E5%BE%B7%E8%92%9E&f=false. 2016-04-01 [2022-08-16]. ISBN 978-986-6197-7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6) (中文).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7. ^ 7.0 7.1 Liu, Jinyu. 晁德蒞、马氏兄弟和拉丁文 Zottoli, the Ma Brothers, and Latin. https://www.academia.edu/28079243/%E6%99%81%E5%BE%B7%E8%92%9E_%E9%A9%AC%E6%B0%8F%E5%85%84%E5%BC%9F%E5%92%8C%E6%8B%89%E4%B8%81%E6%96%87_Zottoli_the_Ma_Brothers_and_Latin. [2022-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6).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8. ^ 方豪著,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2003.12,第656页. 
  9. ^ “素为沪地教会中学之冠”——近代上海徐汇公学研究. 史林.2011年04期. 馬學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200235. [2022-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6). 
  10. ^ Comptes-rendu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884 28(4) p.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