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副鐫》,又稱晨報副刊,是《晨報》的綜合性副刊,也是新文學運動早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1921年10月12日正式出版,1928年6月5日發佈第2314號終刊。它的前身是北京《晨鐘報》和《晨報》第7版。[1]

晨報副鐫
類型綜合性副刊
版式4開4版單張
持有者梁啓超
主編李大釗孫伏園、劉勉己、丘景尼、
江紹原、瞿菊農、徐志摩
創刊日1920年10月12日
停刊日1928年6月初
語言中文(繁體)
總部北京

名稱由來 編輯

因其隨《晨報》附送,所以魯迅為其取名為《晨報附刊》。《晨報》編輯蒲伯英書寫報頭時,誤將「附刊」寫成「副鐫」。作為本版編輯的孫伏園採用折中手法,報頭採用「晨報副鐫」,報眉採用「晨報附刊」,《晨報副鐫》由此得名。[2]

主要內容 編輯

五四運動前後,在李大釗的帶領下,這份報刊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介紹俄國革命的工具,同時它也介紹過修正主義和改良主義學說。在馬克思主義宣傳中心轉移後,它以推進新文學發展為主要任務。
在內容上,它着重介紹新思潮,新知識,提倡新文藝,主要撰稿人包括許多著名的作家,例如魯迅謝婉瑩胡適周作人葉聖陶等等。它還刊載了大量白話小說,詩歌和劇本。它也介紹和翻譯過很多近代世界文學作品。它翻譯過的外來文學作品主要有來自英國和美國的53篇、俄國的73篇、日本的37篇、法國的67篇、德國的23篇、古希臘的8篇和其他國家以及一些國籍不詳的80篇。[3]這其中包含不少著名作家的作品,如高爾基,列夫•托爾斯泰、歌德羅曼羅蘭泰戈爾莎士比亞雪萊等等,也曾介紹過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除了文學作品,它也發表了許多理論著述的翻譯,內容涉及文學理論、哲學、政治、心理學、社會學、經濟、物理、生物,天文、地理等自然人文科學。

辦報歷程年表 編輯

1916年8月15日《晨報副鐫》前身《晨鐘》報創刊,湯化龍出資籌辦,李大釗擔任總編輯。[4]
1918年8月,《晨鐘》報改第七版為副刊版。
1918年9月,《晨鐘》報由於刊載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借款的消息被封。
1918年12月,《晨鐘》報改組為《晨報》,延續第七版為副刊。
1919年2月,《晨報》改革副刊,李大釗參與副刊編輯。
1919年2月7日,《晨報》第七版增加《自由論壇》、《譯叢》和《劇評》三個版塊,第七版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陣地。
1920年起,《晨報》第七版內容產生變化,提倡新文學,主要刊登文學作品,在思想界﹑文化界產生廣泛影響。
1920年7月,孫伏園接任《晨報》第七版主編,改革副刊,在副刊中使用白話文和標點,要求副刊內容既學術化,又富有趣味性。
1921年10月12日,《晨報》第七版正式獨立發行,報頭更名為《晨報副鐫》。
1924年10月24日,主編孫伏園辭職。
1925年4月1日,《晨報副鐫》刊頭改為《晨報副刊》。
1925年10月1日,新月派重要人士徐志摩擔任主編,《晨報副鐫》風格轉變,呈現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傾向。
1928年6月初,國民革命軍(北伐軍)進入北京,《晨報》於同年6月5日停刊,《晨報副刊》隨之停刊。
1981年,人民出版社將原《晨報副鐫》合訂本縮小為16開本影印,共計15冊。

重要辦報階段 編輯

辦報初期 編輯

1916年辦報初,《晨報副鐫》屬於《晨報》第七版,刊載詩歌、小說、小品文和學術講演錄等。言論缺乏定見。

李大釗時期 編輯

1919年在李大釗的帶領下,《晨報》副刊進行改革。這一期間,副刊內容以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為主。出版了「勞動節紀念」專號和「俄國革命紀念」專號,並且開闢「馬克思主義」專欄,翻譯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如馬克思的《僱傭勞動與資本》),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這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1919年2月,《晨報》第七版以副刊的性質增加了介紹「新修養,新知識,新思想」的「自由論壇」、採編「東西學者名人之新著」的 「譯叢」和介紹大量歐美關注社會現實、促進社會變革的優秀劇作的「劇評」三個欄目。李大釗想藉此促進中國人民思想上的覺醒。[5]同時,副刊通過扶持文學青年,刊發新文學作品,大力弘揚「五四」文學精神,宣傳思想解放和人的解放。李大釗主編《晨報》第七版期間,刊發的1730篇各類文章中有1200餘篇文學作品,其中包括魯迅的《一件小事》、《故鄉》,梁實秋的《荷花池畔》,胡適的《「人道主義」的真面目》,周作人的《最憨的歌》,冰心的《斯人獨憔悴》等等。《晨報》副刊帶頭改變了以往報紙副刊的單純消遣性質,成為開展新文化運動和進行思想鬥爭的重要陣地。
但是這一時期第七版只是《晨報》的一部分,並未單獨刊發,刊載內容受限。

孫伏園時期 編輯

1920年7月,《晨報》第七版由孫伏園主編,1921年10月12日第七版擴張為四版單張,以日報的形式單獨出版,並按月出版合訂本,定名為《晨報副鐫》。這一時期,由於馬克思思想宣傳的中心逐漸轉移至上海,因此《晨報副鐫》的內容也發生變化,開始着重宣傳新文學,版面多用來刊載文學作品。[6]設置了「小說」、「浪漫談」、「古文藝」、「遊記」、「歌謠」等欄目。除了文學,《晨報副鐫》還出現了科學學術方面的版塊,如「地質淺說」、「衛生淺說」、「科學談」等。[7]
這一時期的稿件注重作品的趣味性和文藝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魯迅發表的連載小說《阿Q正傳》。《晨報副鐫》還成為開展現代文學保衛戰的陣地,1922年,副刊組織了對於《嘗試集》(中國第一本新詩集)的保衛戰。[8]
在《晨報》主編蒲伯英的帶領下,《晨報副鐫》也受到母報辦報方向——堅持言論獨立和言論自由的精神立場的影響。蒲伯英這一時期以「余譚」為名,在副鐫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包括小品文,劇論,小說等,在編輯事物上為副鐫做出了一定貢獻。[9]
這一時期是《晨報副鐫》發展的黃金時期,也使其成為五四期間最負盛名的報紙副刊之一。

徐志摩時期 編輯

1925年10月1日徐志摩接任《晨報副刊》主編,副刊轉換風格,增加了文藝創作的比重,思想也逐漸趨於保守。徐志摩接手《晨報副刊》前,新文學的各種力量都再次集合,但是徐志摩接手編輯後,《晨報副刊》成為了他和新月派表達新古典主義文學主張的地方。這一時期副刊的撰稿人多為新月社同仁,如聞一多,梁實秋等,徐志摩也經常刊登自己的文章。1926年,徐志摩用《晨報副刊》的篇幅創刊《詩鐫》(共11期)和《劇刊》(共15期)﹐並倡導新格律體詩﹐推動了新詩的發展。《晨報副刊》在徐志摩的帶領下逐漸成為新月社文學理想的傳播地。
由於徐志摩缺少編輯技術且對辦報技術了解不多,他的編輯思維使得副刊的傳播功能弱化,文學專刊色彩加強。專刊適合在這一專業有興趣和閱讀需求的人閱讀,而當時的中國懂得欣賞文學的人還不多,因此《晨報副刊》的讀者群由綜合走向專門,廣告量銳減,經濟效益降低。[8]

歷史影響 編輯

1. 扛起了「革命」的大旗,成為參與新文化運動和宣傳社會主義思潮的園地。
2. 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傳播力量,為中國人民傳輸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和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
3. 對中國新文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孕育了大批現代文學家,如魯迅,冰心,周作人等;出版需要大量稿件加速了文學作品的創作;文學理論的建設為現代文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傳播了西方文學思潮,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同時推動了現代中國革命文學的發展。
4. 開創了中國報刊首舉:創立了「勞動節紀念」專號、「俄國革命紀念」專號和「馬克思研究」專欄;首次讓「附刊」這一名稱見於報端。
5. 開闢了中國現代報紙副刊民主性改革的先河。
6. 奠定了現代報紙副刊的地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北京《晨報》副刊《晨報副鐫》[J]. 新聞與寫作,2007,03:41.
  2. ^ 劉家林. 《中國新聞史》.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395-398.
  3. ^ 賴斯捷. 《晨報副刊》與現代中國文學的發生和流變.38.
  4. ^ 賴斯捷. 《晨報副刊》與現代中國文學的發生和流變[D].湖南師範大學,2004.
  5. ^ 崔銀河. 《晨報》副刊與李大釗[J]. 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19-24.
  6. ^ 張李慧. 《晨報副刊》的發展概況[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1:283-284.
  7. ^ 高艷紅. 孫伏園的副刊編輯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8.
  8. ^ 8.0 8.1 賴斯捷. 《晨報副刊》與現代中國文學的發生和流變.26-37.
  9. ^ 羅義華. 《晨報副鐫》的出現和蒲伯英的貢獻[J]. 新聞大學,2005,0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