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格·凱興斯泰納

格奧爾格·凱興斯泰納(德語: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年7月29日—1932年1月15日),德國教育家。

格奧爾格·凱興斯泰納
出生1854年七月29日 編輯維基數據
慕尼黑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32年一月15日 編輯維基數據 (77歲)
慕尼黑 編輯維基數據
學位博士 編輯維基數據
就讀學校
職業教育學家、作家、大學教員、政治人物 編輯維基數據
政黨進步國民黨 編輯維基數據
配偶Sophie Kerschensteiner、Marie Kerschensteiner 編輯維基數據

生平 編輯

 
利奧·贊姆伯格德語Leo Samberger所繪凱興斯泰納肖像

凱興斯泰納1854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12歲時進入師範學校學習,1871年畢業後擔任一所國民學校的教師。1877年至1881年間,凱興斯泰納先後在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大學學習,並最終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83年起,凱興斯泰納先後在紐倫堡施韋因富特慕尼黑等地的實科中學(Realschule)和文科中學擔任教員。1895年至1919年的25年間凱興斯泰納任慕尼黑市督學長、教育局長和政府高級顧問,直至退休。凱興斯泰納在政府任職期間制定了慕尼黑職業教育制度,在初等學校設特別班,專門注重手工勞作課,並為在職青年舉辦以技術培訓為主的「繼續學校」(或「補習學校」)。

1901年,他出版了《公民學校》一書,詳細闡釋了公民教育與勞作教學的理論;1905年,他首次正式提出了「勞作學校」的概念;1908年,在瑞士紀念裴斯泰洛齊的大會上,凱興斯泰納作了題為《裴斯泰洛齊精神中的未來學校——勞作學校》的報告,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自此以後,「勞作學校」理論在歐洲很多地區得到積極響應,並引發了一場「勞作學校運動」,而凱興斯泰納則被人視為「勞作學校」的先驅;1912年,他出版了《工作學校要義》一書,對「勞作學校」的理論內涵進行了系統介紹,這本書也成為「勞作學校」理論的奠基之作;1918年,凱興斯泰納被聘為慕尼黑大學和萊比錫大學的兼職教授,在大學中講授教育問題;1932年,凱興斯泰納在慕尼黑去世。

參考文獻 編輯

  • 龐世俊. 凱興斯泰納職業教育思想述評[J].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1:113-117.
  • 陳愛江,何振海. 凱興斯泰納的「勞作學校」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53-5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