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絣(日文:やがすり),是日本的一種和風紋樣,將弓箭後半部的羽毛作為圖案,呈現規則性的排列,屬於「絣紋」的一大分支。

箭羽紋圖案

別稱 編輯

矢絣的別稱較多,在日文中可以稱作矢羽根矢筈矢飛白羽根模樣齒筈[1];在中文中又可以稱作箭羽紋排箭紋弓箭尾小弓袍

特徵 編輯

矢絣脫胎於日本的棋盤紋「市松模樣」[2],只是把原本的方格替換成了更加有層次感的箭尾羽毛,常被用在和服千紙鶴上,一開始以黑白為主,但現代日本以紫白、紅白、為主,特別是紫色的箭羽紋和服常常作為侍女的服裝出現在時代劇和歌舞伎表演中。

「矢絣紋」在日本的使用歷史相當悠久,原本是指箭羽圖案的「飛白花紋(絣)」。矢絣在豎條的紡織線之間有一個帶有方格圖案,穿着這種矢絣的人可以在鈴木春信和北川歌麾等錦繪(彩色木版畫)中看到。 此外,據說這種圖案在江戶時代後期發生了變化,成為了八笠圖案。

江戶時代,民間有「女子出嫁時帶上箭羽紋的和服,將來就不會因變故(如離婚、丈夫早逝)而重回娘家。(取弓箭一射不復返之喻)」的說法,因而成為了一種吉祥花紋。從此,箭羽圖案也開始被用於碎花和服(小紋)上。後來,凡箭羽圖案的花紋都被人們稱作「矢絣」。包括這種八笠花紋在內的條紋縐紗被武士家的女僕使用,在京都西陣製作,條紋縐紗染成紫色或海軍藍。 在西陣,這個作法是用一種叫做「梯子」的工具用經線編織而成的。在《森定手稿》中有所記載。

明治、大正時期,矢絣的御招縐綢(お召)上衣與絳紫色(海老茶色)的袴裙的搭配在女學生中大為流行,身着這樣服裝的女生被人們稱作「絳紫式部(海老茶式部)」

矢絣用在和服上時,多採用「兩列箭紋為一組,鄰組之間箭頭朝向相反」的形式。

註釋 編輯

  1. ^ 『新裝版染色辭典 日本の伝統染織のすべて』401頁。ただし『東京風俗志』下巻(明治34年〈1901年〉刊行)の「織物の縞柄飛白及び更紗模様」には「矢筈」、「矢がすり」、「矢筈がすり」をそれぞれ違う模様としている[1]
  2. ^ 『かすりを織る 世界各地の絣・日本の浮世絵に描かれた絣など』204 - 208頁。